音乐节热潮消退,音乐消费市场的结构分化加剧

音乐节热潮消退,音乐消费市场的结构分化加剧
2024年04月20日 08:39 天府评论

转自:四川在线

  近期国内多个音乐节宣布延期,引发热议。其中不少是“一次性”音乐节,但也不乏老牌音乐节。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除了确实存在“不可抗力”因素,更归因于“一次性”音乐节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内涵和长期发展,导致整体质量严重下滑。同时,高票价与低体验的矛盾愈发严重,让许多消费者开始质疑音乐节的价值和意义。(中新社)   音乐节的遍地开花,其实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相较于“音乐节”数量的爆发式扩张,同期音乐消费人口,或者说稳定的音乐消费人口,其实远未实现等量级的增长。所以,从供需两端的实际情况来评估,很容易解释近段时间多个音乐节官宣延期或取消的现象。当一段时间内的那种“跟风式消费”退潮,音乐节本身的含金量和感召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事实上,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尽管音乐节产业有“见顶”走低之势,但作为另一种音乐消费以整体而论,其实仍旧保持了不错的态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23年中国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显示,2023年,2000人以上大中型演唱会、音乐节2023年演出场次0.56万场,与2019年同比增长100.36%;票房收入201.71亿元,与2019年同比增长373.60%;观演人数3551.88万人次,与2019年同比增长208.50%……就此而言,并不存在行业性疲软的问题,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一种结构性的此消彼长。   我们知道,音乐节、演唱会,构成了当今音乐演出的两种主要形态。这两者,是存在着显著区别的。大体而论,演唱会更多是由“成熟明星”站台,其本就拥有巨大的乐迷,粉丝基本盘稳固。由此,很多演唱会也就自然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与之相较,音乐节的嘉宾往往咖位相对较小,其音乐路线也更为先锋、边缘或曰“小众”,这客观上制约了其市场影响力和商业变现能力。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音乐节都是主打摇滚、民谣、电子、说唱等音乐形态,这种有意塑造的文艺调性与“品位梯度”,显然旨在与主攻流行音乐的“演唱会”形成差异化竞争。然而一个悖论在于,很多小众乐手,本身就是以“反叛”“不羁”的人设示人,其频频出没于本质上仍是商演的“音乐节”,不可避免会造成自身品牌贬损。正是忌惮于此,很多所谓小众乐手,也越来越对音乐节“敬而远之”,这进一步蚕食了音乐节的吸引力。   以小众、文艺、非主流的调子,来做音乐商业化的生意,不少音乐节的运作方,从一开始就是拧巴的。在多个音乐节官宣延期或取消的语境下,也许是时候重新反思这一音乐产业化路径的可行性和规模边界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演唱会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