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经济新动能·万千气象看上海 | 发掘下一个比肩人造肉和mRNA的明星

寻找中国经济新动能·万千气象看上海 | 发掘下一个比肩人造肉和mRNA的明星
2024年04月24日 14:22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景源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站在自己的园区内,宋旭很有自信,认为这里完全有条件成为“外环以内人才落户政策最好的区域”。她是上海南大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促进中心负责人,其主要工作是负责南大智慧城的招商引资。

南大智慧城,位于宝山区南陈路与兆南路交叉口,区域规划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是上海中心城区五大重点整体转型区域之一。处在南大智慧城西北片区的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下称产业园),是上海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合成生物产业园,于2021年正式挂牌成立。产业园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总面积31.3万平方米,包含5块科研办公用地和1块人才公寓用地,既可以为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标准化办公和研发空间,也为特定企业提供了定建代建、拿地自建等选择。

产业园成立之时,合成生物学市场吸引的投资正达到历史高点,当年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融资总额约180亿美元,相当于此前12年的总和。这一技术利用人工合成方法,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或者通过人工的方法,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人造生命”。公众已经熟知的人造肉、mRNA新冠疫苗、青蒿素,都与合成生物学相关。

如今全球合成生物学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规模也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17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27%。

2022年,上海在市级层面将合成生物列为未来健康产业的主要方向之一,提出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创新药研发、医美产品研制、微生物菌株试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转化;中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更是将合成生物列为前沿领域。

近3年的超前布局,让产业园区抢占了不少先机。“产业园先发优势比较明显,这两年的探索和培育,为上海合成生物学产业的整体布局,提供了一些经验。”上海南大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喻巍将产业园招商引资形容为“既要芝麻、又要西瓜”,一边招引头部企业落地,一边培育初创企业。

宋旭表示,两年多来,园区招商引资主要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策源。目前产业园已集聚25家合成生物行业优质企业,包括新镁生物、微构工场、吉态来博、恩和生物等,涵盖技术研发、产品、产业配套等全产业链,产业园合成生物孵化器将于年内投入使用。

合成生物学产业链环环相扣,上游企业聚焦于势能技术开发,中游企业提供赋能型技术平台,下游企业则为各垂直行业带来创新产品。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食品、消费品、农业、化工、环保等领域。

图片来源:《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图片来源:《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

宋旭告诉界面新闻,园区招商引资接触和落地的企业面还是比较广的,一些头部企业的招引工作正在密切进行中。大部分企业决定落地是看中了南大的区位条件,这对企业吸引科创人才有不少优势。

此外,南大智慧城推出的产业扶持政策,对企业租赁、购买办公研发场地都有补贴。宝山区新一轮“科创30条”也提出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对新引进项目在租购、招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补贴。

喻巍则表示,初创企业最需要投资、市场、业务场景,因此,园区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对接上下游公司、投融资机构。落地在南大智慧城的上海(宝山)科创金融服务中心,也举办了数场合成生物专场路演,成功帮助某头部企业完成融资对接。

新镁(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新镁生物)是2023年入围宝山“先投后股”的唯一一个合成生物产业项目。新镁生物成立于2022年,是一家诞生于南大的合成生物领域初创企业,聚焦生物酶工业技术,产品主要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诊断与治疗、食品及其他工业应用领域。目前新镁生物已实现初步产业化,多个产品已向下游客户供应。

“先投后股”是指政府在成果转化初期拿出真金白银投资企业,在目标企业进行市场化股权融资时,将投资额转化为相应“股”权,伴随企业成长一段时间再退出股权,将发展主动权完全交给市场主体

新镁生物最终获得750万元支持,企业凭借这笔资金成功从“小试”转为“中试”。“先投后股有效助力新镁生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也将为南大打造合成生物发展新高地提供科技硬核支撑。”宝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吉态来博是一家气体发酵企业,已于2022年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公司的核心技术是利用二氧化碳合成优质酵母蛋白,生产动物饲料。根据相关报道,针对吉态来博的中试场地需求,南大相关部门选定了一块场地,助力企业量产。

据悉,产业园正根据合成生物产业特点,加速构筑“苗圃—孵化器—中试加速—产业化生产”的功能布局,保障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2021年,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挂牌成立。记者拍摄2021年,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挂牌成立。记者拍摄

设施与空间,是制约产业园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

合成生物企业在起步阶段,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设施才能实现技术跨越。喻巍接触了大量企业后发现,共享实验室、发酵罐等基础设施的匮乏制约企业发展,而建设这些设施平台,投资额动辄千万甚至上亿,且实验室并不能实现完全通用。喻巍透露,目前产业园正积极筹建国家级公共实验平台,希望帮助更多企业解决这一难题。

根据《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上海将建立库容百万级以上的元件库,建设服务能级覆盖长三角乃至亚太地区研发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宝山区揭榜“建设多主体全链条的创新联合体”国家创新改革试点,目前合成生物创新联合体已完成备案。该创新联合体由宝济药业牵头,联合产业园和多个专家团队成立,致力于建设完整的合成生物学自动化高通量筛选、测试和验证实验室,提供整套技术服务,并联合攻关开发重组热稳定性人溶菌酶和重组人胶原蛋白酶。

产业园位于上海外环以内中心城区,受限于土地性质,企业无法进行大批量“中试”和生产,缺乏发展壮大的空间载体。

为此,宝山区提出南北联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思路,以南大及周边地区为企业总部区、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为生产制造区,计划在十年内推出百万方载体,这为宝山区在合成生物领域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广阔的战略空间。

简单来说,产业园是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窗口,发挥创新策源的作用,孵化、引进的企业可就近至周边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能新材料科创园,或“一路向北”至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进行生产。

记者拍摄记者拍摄

中国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国内现代生物发酵产品占全球70%以上份额。在可见的未来,全球合成生物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在2028年将成长为体量达到近500亿美元的全球型市场。

但是,合成生物仍面临系统性的行业困境:产业化困难重重,目前全球合成生物学企业能够实现量产的屈指可数。《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指出,大量技术路径失败的原因就是无法从实验室级别放大为工业级。

产业化的最大瓶颈在于成本,企业如果能跨越这一鸿沟,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事实上,上海已进行了一些探索。近日挂牌的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由国内领先的科技产业服务机构联合头部合成生物学科创新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

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金勤献表示,创新中心将通过国际合作和概念验证快速明确技术,通过转化平台来实现技术到商业的转化,然后建立一个市场导向的产业基础设施,最终真正实现产业的落地。

据悉,该中心未来会做三个转化平台,分别围绕生命科学、高价值分子、大众化学品,从而带动产业在上海的落地。

喻巍认为,上海是国内合成生物学的发源地,同时拥有良好的金融、科创、人才优势,在培育合成生物企业的过程中,产业基金或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产业园的企业大多处在起步阶段,体量比较小,短期内也很难看到量产希望,市场仍需花大力气培育,“但是合成生物属于未来赛道,我们肯定是不能放弃的。”喻巍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