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阴琼岛正堪凭

  福宁君

  见春亭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东侧半山腰上,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建成此亭17年后,或是早春之际,乾隆皇帝再度游览此地,赋诗道:

  琼岛犹余积素皴,波光树色已因循。

  山亭何系人来往,八柱依然此见春。

  琼岛即琼华岛。当岛上还有着化雪的痕迹时,太液池水已如往年一般波光粼粼,岸边树影婆娑。这山亭缘何吸引人常来常往?只因立于此处眺望开去,天地之春煞是动人。

  1.美玉琼华仙宝岛

  琼华,意指美玉。以“琼华”命名,意为这岛是以美玉堆砌而成的,犹如蓬莱般的仙境宝岛。

  位于北海太液池之南的琼华岛,其营建肇始于元世祖忽必烈。历经元、明、清三代,当历史的“接力棒”抵达乾隆皇帝手中,其对琼华岛的改扩建倾注了许多心血。游览高三十余米、周长不到一千米的琼华岛,景观之集中,称赞其“身体力行”地做到了移步换景,绝非夸口虚言。仅就见春亭下百米内这块不大的地方而言,就有半月城上的智珠殿和其周围的三座大小牌楼,以及“琼岛春阴”碑等名胜景观。

  尤其是“琼岛春阴”,作为乾隆皇帝重新御定“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名称与次序后的首景,此碑早于见春亭一年而建,在今天依旧是著名的景点。春天里,迎春花、桃花、丁香……姹紫嫣红次第盛开,游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打卡”。更有爱美的姑娘特地着了古装,在灼灼春花与质朴古迹间摆出温婉优美姿态,在摄影师的镜头里记录下美丽的青春时光。

  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想来也是极喜爱琼华岛。据档案记载,其除了春节、冬至、寿辰等特定日子要前来拈香,有时甚至一月数次前来。拈香看风景,赋诗谈天,又或仅是在此散步,静心,思接千古八荒。琼华岛,可谓是乾隆皇帝名副其实的流连之所,心心念念的往返之地。

  2.“五风十雨愿休征”

  自见春亭眺望毕,沿石阶缓缓而下,在桃花朵朵开的春天,慕名而访“琼岛春阴”碑。抬眼望去,白玉围栏上,碑身笔挺,赫然四个青绿大字——琼岛春阴。在森森翠柏与芬芳丁香的柔软新绿中,碑文刚毅而确定地向世人宣告:春意至此盎然。细观碑身,碑阴及其两侧均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文。

  在乾隆皇帝众多的诗文中,除重定“燕京八景”之前所作的《燕山八景诗》与刻于御制碑阴的《乾隆十六年御制燕山八景诗叠旧作韵》外,他还曾多次吟咏“琼岛春阴”,如《赋得琼岛春阴》《琼岛春望》等。而加以勒石铭刻,登上“琼岛春阴”碑的三首,除了碑阴的乾隆十六年御制诗,在立碑时已刻制其上,另外两首则分别作于碑立后的第三年和第四年,即1753年和1754年。能补刻碑身两侧的,大概都是乾隆皇帝的得意之作。

  碑阴诗曰:

  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

  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

  乐志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

  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

  碑身南侧诗曰:

  杰竖石幢标四字,迩年真未负春阴。

  已欣宿雨滋南亩,又见新云羃远林。

  荟蔚适于幽处合,山含岈每与望中深。

  乘闲欹案观坟典,陶侃名言获我心。

  碑身北侧诗曰:

  春阴琼岛正堪凭,淑景层楣瑞霭凝。

  仙木绮钱增吉兆,五风十雨愿休征。

  三首御制诗所共同表达的,除了对眼前景色的欣赏,心之所系均为农桑稼穑之事。“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已欣宿雨滋南亩”“五风十雨愿休徵”……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生万物长,琼岛春阴之美,寄寓了乾隆皇帝窥斑见豹般的理想,希冀着这一年,普天之下都能像琼华岛上的习习春风一样,风调雨顺,太平康乐。

  值得一提的是,三首诗仅有一首作于春天,另外两首则均作于秋天,即碑阴及南侧的这两首。一首述及琼华岛的来历,提及修建布置琼华岛所用的太湖石,大多是从北宋汴梁皇家的园林“艮岳”拆运而来,乾隆皇帝回望历史波澜,感怀不已。另一首则似其游览琼华岛之际,再睹“琼岛春阴”四字而躬身自省,或为不负春光,或为家国康顺,深觉宽慰。这年,乾隆皇帝年逾不惑,当政十八载,正是年富力强、意气风发之时,回首往昔,似乎对自己颇为满意。另一首作于春天的应景诗,乃是早春时节,太液池里的水尚且冰冻着,乾隆皇帝驱冰舵凌太液而至琼华岛,登临眺望之际有感而发。心愿依旧是和风细雨莫停,寄望新的一年能稻香满园、五谷丰登。

  3.碑文诗之不足绘入画

  1751年,乾隆皇帝重定“燕京八景”景名与景序后,在立碑题诗以志的同时,还命宫廷画家张若澄绘制了《燕山八景图(册)》,并在画之对幅亲题乾隆十六年的御制诗,钤内府收藏印。

  张若澄,清代安徽桐城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张英、父亲张廷玉均为清代重臣,兄张若霭亦是清代一时英才俊杰。张若澄24岁进士及第,仅一年后便奉命入南书房,成为天子近臣,在绘画方面造诣颇深。其画风细致严密,笔墨丰润秀劲,构图平和中正,时人观其画评曰“有令人于春风侍坐时矜平而躁释”。《燕山八景图(册)》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在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洋画法,这一中西合璧的风格在“琼岛春阴”一页上尤为突出。一水隔两岸构图,白塔高高耸立于琼华岛中央,向画面右侧仔细观赏,便会发现半月城下、倚晴楼旁,点点绿意春光中,“琼岛春阴”碑清晰可见。画中,张若澄以文人写意之笔烘托,借助焦点透视法,颇为立体地完成了依景写实,详细地交待了每一处景观的具体位置,让这幅画具有了导览图的作用。

  有一个故事或许颇能说明张若澄应皇帝要求所作绘画与中国传统胜景纪游图的不同。1761年,乾隆皇帝在西巡五台山回京的路上下旨,让画家董邦达再绘葛洪山,理由写进了其御制诗文中:“若澄粉本忘携来,马上看山实壮哉。”“若澄粉本”即张若澄1750年所绘《葛洪山图(轴)》。出行前忘带此画,眼前这山,匆匆于马上一瞥,着实壮观,请再画一幅来细赏。画作成为了浓缩的写实风景,画家挥舞画笔成就了皇帝专属的导览图。

  《燕山八景图(册)》并非张若澄的首创。自他所在的时光坐标再上溯三百多年——明代永乐年间,画家王绂便绘有《燕京八景图卷》,其中“琼岛春阴”尚且名为“琼岛春云”。画中云雾缭绕于山水之间,殿宇深藏,石峭峰高,直若海里仙山,渺渺不知何方。文人墨笔,不为写实,只写心中蓬莱,自是另一种风格与风景。

  春为岁之始。百而千年,沧海桑田,琼岛的春日风光变幻,但人们心中对春之期许从未改变。

(清)张若澄《燕山八景图(册)》之《琼岛春阴》 故宫博物院藏

(明)王绂《燕京八景图卷》之“琼岛春云”(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补白

  “见春亭”名字由来

  “山崖有亭初无名,忽见桃花始开,因以名之。”乾隆皇帝在游览云居寺时曾即景杂咏八首,其中第七首名为《见春亭》,此诗后两句为:

  春从何方来,踪迹无可指。忽见桃始华,辄以名亭子。

  琼华岛半山腰上的见春亭上方,古遗堂东侧,亦有一棵高大的桃树。春风一吹,桃花盛开在亭子上方,无论是站在桃树下,抑或立于亭下,望出去,琼华岛的一片春天便收在了眼里。自见春亭拾级而下,转个弯,便是“琼岛春阴”碑之所在。

  “琼岛春阴”缘何擢升“八景”之首

  “琼岛春阴”被乾隆皇帝擢选为“八景”之首的同时,“居庸叠翠”则由首景退居到了第七位。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与平定蒙古后,居庸关不再面临威胁有关。“琼岛春阴”成为“八景”的中心,其他各景“如众星之拱北辰”,彰显着京师的璀璨光辉,也抒发着乾隆皇帝的胸中意气。(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