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将军的故乡

转自:新安晚报

位于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的冯玉祥故居。

抗战时期冯玉祥全家合影照。

第二故乡

持冯玉祥为直隶保定人这一观点者,主要有四点理由:

  其一,“就出生地及成长地而言,应为保定人”。冯玉祥确实是“出生在直隶青县兴集镇,三岁时随家迁往保定,并在此生长成人,并度过十八个春秋,所以就他的出生地及成长所在地而言,其为直隶人,而且应该说是保定人”。(《冯玉祥的前半生》)

  这是持“冯是保定人”论者的核心论点。笔者从三个层面予以分析。

  首先,冯玉祥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并不是一个地方,即保定。光绪八年(1882年),冯玉祥出生于直隶(即河北)青县兴集镇,而青县自古至今就没有隶属过保定府。明洪武八年(1375年)始设青县,属河间府。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11月1日撤青县建制,并入静海县,属天津市管辖。1961年6月1日恢复青县建制,改属沧州专区管辖。1986年4月5日改隶沧州市辖。由此可见,青县与保定既不是一个地方,也没有过上下隶属的关系。而冯玉祥三岁时全家随父由青县迁至保定府城,第二年即搬出保定府,至城外东郊康格庄,在此生活一直到冯玉祥改投袁世凯武卫右军驻南苑止。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既然冯玉祥的出生与成长是在两个互不隶属的地方,就不能说冯玉祥“应该是保定人”。

  其二,“应以出生地及生长地加以综合考察后来确定。”(《冯玉祥的前半生》)该文称,“仅以出生地也是不全面的”,应侧重以“成长地”作为确定籍贯的依据。这是该文企图弥补上述论点的先天不足而设置的。因为,地理和历史的沿革告诉我们,冯玉祥的出生地青县并不隶属于长成地保定,故该观点只能把侧重点放到成长地。该文继续解释道,“如果一个人在出生地生活了很短时间,如几个月就迁往他地,就很难说此人就是此地人氏”。而“冯玉祥在保定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的十八年青少年时光”,为此,该文得出结论——从成长地看,冯玉祥就应该是保定人。

  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至今也少有先例,更不用说社会历史发展到现代,即便是某人在某地生活了18年,甚至28年、38年,或更久,都构不成也不可能构成作为其人籍贯的理由。

  第三,“如以祖居地为据,那么以祖居几代为依据呢?”(《冯玉祥的前半生》)这是该文用反证来说明,“籍贯”的确认并非只依据祖居地。当然,笔者认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或者说,应该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衡量依据和标准。据《辞海》(上海辞书1979年版)注释:“籍贯,是一个人的祖居或出生的地方”。这种表述虽然容易引起分歧,但它向人们介绍的首要因素还是祖居地,其次“或”再参看出生地。

  从前社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人员流动稀少,一个家族除遇兵荒马乱、

  冯玉祥究竟是哪里人?在安徽人的眼里,这似乎早已是家喻户晓不值一提的问题。然而,笔者近年来在学习、研究冯玉祥的生平时,翻阅了有关将军的一些书刊资料,包括冯玉祥自己的日记、传记,亲属的文章,学者的著作,甚至还包括了一些外国学者的文章等。在这一大堆的文字中,每回碰到的第一个问题、甚至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冯玉祥是哪里人。

  在如此众多的资料里,对此问题表述不仅不尽一致,有的结论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笔者简单归纳为三类:一、冯是安徽巢县人,或是说“原籍”安徽巢县。这种观点多见于2000年前的出版物;二、表述比较委婉,冯的祖籍是安徽巢县,寄籍保定。有的资料详细介绍冯父的家世,冯的童年生活,但并不具体点明冯的籍贯。此类资料主要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出版物;三、观点明确尖锐,似乎就是针对第一类而发的:“冯玉祥就是直隶(今河北)保定人”,且列举理由加以辨析。这是进入21世纪后出版的资料的持论。

  笔者对上述资料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试图以事实说话。

  天灾人祸外,一般世世代代都在一个地方躬耕、生活、繁衍。随着社会逐步发展,有的人开始或因父母经商、或因投亲而流寓,或更多的是因父投军从戎辗转各地而出生在外地,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他们也还是按祖籍来确定自己籍贯的。

  冯玉祥在他的日记中,以及从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传记开始,到后来写的自传体小说《我的生活》等,都是在明确地表示他是安徽巢县人的基础上,再来确定对保定的定位。冯玉祥是这么说的:“父亲到了保定府,全家也都搬去同住。因此,这儿就成了我儿童时代的养育之地,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的生活》)

  笔者认为,冯玉祥这种表述不仅是对事实的澄清,更是真情的流露。冯是个重感情的性情中人,虽然戎马一生、转战南北,他也没有忘记他幼年时期的生长之地。他说,“一经回忆,依旧宛然在目”。(《我的生活》)可见,冯玉祥称保定是其“第二故乡”实是内心情感的表露,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籍贯巢县

  持冯玉祥是保定人之论者还有一个观点:“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冯玉祥没有把其父母归葬到安徽巢县,表明了他对保定的感情”。(《冯玉祥的前半生》)

  我们再来详细分析。冯玉祥的母亲去世时他只有12岁。那时他的家“一文不名”,只得“回到安徽义地找了一块地方安葬”。(《我的生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冯玉祥在武卫右军晋升为二十四标第二营后队队官后,把已在安徽老家的父亲,从巢县接到驻地南苑。不久,父亲因患肺疾于当年12月15日去世,两个月后,运回安徽与母亲合葬。(《我的生活》)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以奉军败退结束。冯玉祥于当年5月就任河南督军。在主政河南期间,冯玉祥已年届四十了,想到当年贫穷,无法给父母厚葬,而且还远葬南方老家巢县,上坟都不方便,于是他决定,将父母的坟墓迁到直隶来。我们纵观冯玉祥的一生,虽征战南北,但他的主要依托基地还是在北方,即直隶、北平、绥远等,经权衡利弊,冯决定在保定府西北郊买五亩地,对父母进行了重新安葬。但随后不久,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玉祥兵败下野,避居山西汾阳峪道河。此时冯玉祥又将其父母的坟迁至山西峪道河,最终也并没有归葬在保定。

  冯玉祥是个重感情的人。1947年7月15日,冯在美国考察期间赶上了母亲的忌日,他带领全家举办了一个简单的祭祀仪式。冯说,“不能上坟”,感到心情“难过万分”。(《传奇将军》)从这一点来看,冯第一次将父母的坟迁往保定,并非是“叶落归根”,而是为上坟方便,这才是其内心的真正动机。

  冯玉祥的父亲名字叫做(冯)有茂,1845年生于巢县竹柯村,“父亲曾一度当过雇工,但后来不久即投身行伍”。(《我的生活》)冯玉祥的父亲最初投靠的是淮军刘铭传部,队伍开到山东济宁州驻防,其间迎娶游氏为妻,即冯玉祥的母亲。第二年长子基道出生。后来因刘铭传部解散,冯父又重新入伍,仍为淮军,并随淮军驻防直隶青县兴集镇,第二年即1882年冯玉祥出生。至三岁时,冯的全家随父亲“五营练兵”迁至保定府,在城内住了不久,便迁往保定府城东约二里路,一个叫康格庄的村落。从此,冯玉祥在康格庄这个北方小村庄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11岁开始补兵,12岁正式入营,均没有离开过康格庄,直至1902年冯玉祥脱离淮军,改投袁世凯新军武卫右军到北京为止。因此,冯玉祥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现在说话操的是保定府口音”,而不是他父亲的巢县口音,就是这个缘故。保定府“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综上所述,“冯玉祥是安徽巢县人,保定是他的第二故乡”,脉络是清晰的,结论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冯玉祥 保定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