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读者讲述“当代愚公”传奇故事

为读者讲述“当代愚公”传奇故事
2024年04月26日 04:10 重庆晨报
王正国将当年的报道用相框装裱起来,保留至今。 王正国将当年的报道用相框装裱起来,保留至今。
王正国手把手向乡亲们传授李子疏果的经验和技术

4月23日,难得的阳光驱散连绵不断的阴雨,记者驾车沿着狭窄而蜿蜒的南岸区迎龙镇苟家嘴乡村公路,来到海拔800米的山顶。在重庆晨报创刊29周年之际,回访一对本报连续跟踪报道,开荒种树把曾经的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传奇夫妻——王正国、袁学美,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谱写出一曲动人的“荒山恋曲”,被当地乡亲和晨报读者称为“当代愚公”。

从2003年5月到2020年8月,重庆晨报先后4次跟踪报道王正国、袁学美夫妻的传奇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7年。

2003年5月30日:《开荒7年今结硕果》

2011年9月:《“15年我只干了一件事:开荒”》

2016年7月:《当代版愚公!夫妻炒股失败开荒20年建成200亩果园》

2020年8月:《传奇!夫妻坚守大山23年 汗水浇出花果山》

二十七年 夫妻共同谱写荒山恋曲

记者站在苟家嘴海拔800米的圆锥形山头上,举目远眺,四面群山如画,茶园新城的高楼在山外冒出隐约的身影。整个果园都建在陡峭的山坡上,成片的李子、梨子、柑橘、枇杷等果树一排排、一层层地沿着锥形山坡向上生长,生机勃勃的青绿色覆盖了整个山头。

20年前,这座山头还是一片荒凉、长满茅草和灌木的所在。谁也不会想到,如今却变成了一座“金山银山”,一片花果飘香的生态果园。

在62岁的果园主人王正国眼里,这里是一个孕育他们夫妻梦想、希望和激情的地方。

同时,重庆晨报用了17年时间,向广大读者讲述了一个在这里发生的“当代愚公”的传奇故事。

炒股失败 回乡承包荒山种果树

20世纪80年代初,王正国从部队退伍回到老家。不久,与村里美丽朴实的姑娘袁学美结为夫妻。当时的苟家嘴村山多地少,村民种地收益仅够维持温饱。勤劳肯干、头脑活泛的夫妻俩先后进城卖过水果、做过副食生意,几年下来,手中渐渐有了些积蓄。

1992年,国内股票市场兴起,夫妻俩成为第一批股民。然而股市瞬息万变,风险不可预测,1994年,随着股价跳水,夫妻俩几乎亏光了手头所有的一切。

这对不服输的夫妻俩,决定从头再来。那时国家正大力鼓励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了解政策后,1997年7月,王正国夫妇回到老家南岸区迎龙镇苟家嘴村,将一座250多亩的荒山承包了下来,租期是30年。

开荒是苦力活,夫妻俩全凭柴刀和锄头,整整花了3年时间,才将满山的茅草荆棘清除了一遍,开始种树。这3年里,王正国一家五口一直挤在半山坡上的一间破房子里,一下雨就满屋漏水。

感动读者 五千株油桃销售一空

开荒之后,王正国夫妻决定在山坡上先种上一批果树。夫妻俩当时没有什么经验,看到市场上的油桃卖相好、价格高,觉得这是一个致富的好品种,于是从外地买来5000株美国油桃树苗,全部种上。在夫妻俩精心打理下,2003年,油桃迎来了大丰收。

但是,油桃皮薄易损,果子一碰就烂,保质期短,加上那时通往镇子的山路还是泥巴路,山高路窄,车子也没法开上山,夫妻俩只有肩挑背扛,起早摸黑,一天来回四趟把油桃运到镇子上去出售。眼睁睁看着大量的油桃烂在地里,两人急得抱着桃树痛哭,整晚睡不着觉。

镇里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联系到重庆晨报。晨报记者鞠芝勤听说后,二话没说,上山找到王正国夫妇,并在2003年5月30日的重庆晨报头版刊登了第一篇报道《开荒7年今结硕果》。

报道见报后,王正国夫妇承包荒山种果树的故事感动了晨报读者和广大市民,纷纷上山买爱心果,让山上的油桃销售一空,两口子的心血汗水才没有付诸东流。

王正国将当年重庆晨报的报道用相框装裱了起来,一直保留到现在。在王正国家里,记者见到了他们珍藏的17年前的《重庆晨报》。

痛下决心 换品种荒山变花果山

但油桃保质期的问题,依然折磨着他们,“收10万斤,起码烂掉一半!”想起当年的情况,王正国至今都还感到心痛。

从2007年开始,夫妻俩终于下定决心,咬牙砍掉亲手栽种的5000株油桃树,重新调整果树品种。

王正国从一个退伍的战友那里打听到,西藏昌都地区有一个雪梨品种,树势健壮,抗病能力和适应性都很强,而且具有早果丰产的特性,果子也耐贮藏。

夫妻俩马上引进一批雪梨嫁接苗进行试种,取得成功。由于雪梨的保质期长,困扰夫妻俩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为了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保证四季都有鲜果供应,夫妻俩又先后从江津果树研究所、中国柑研所等处陆续引进栽种了丰脐、春见、砂糖橘、脆红李、蜂糖李、布朗李、大五星枇杷等10多个优质特色水果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原来杂草丛生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变成硕果累累的花果山,王正国夫妇也成了迎龙镇当地远近闻名的果树种植专业大户。如今,王正国夫妇在苟家嘴山上共开辟了200亩果园,种植了柑橘、梨子、李子、枇杷等10多个品种、2万多株果树,年收入达到数十万元。

回报社会 带领乡亲一起增收致富

近年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村村通公路,水泥路一直通到了苟家嘴山顶,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一家人富起来不算本事,能带动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才让我们夫妻觉得骄傲。”王正国告诉记者,多年来,果园每年为当地和附近乡镇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人次,帮助乡亲们每人每年增收一两万元。同时,夫妻俩经过长期实践摸索,掌握了一套果树栽培管理的经验和技术,乡亲们只要想学,夫妻俩都会倾囊相授。

王正国表示,当年是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激励我们一家开荒创业,靠着勤劳的双手和二十多年的不懈奋斗,以及重庆晨报等新闻媒体的一路关注和帮助,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影报道

读者声音

“通过晨报关注卫生健康新闻”

赵满球,女,89岁,渝中区圣爱中医馆针灸名医

“我是晨报的老读者,我喜欢看报纸。”今年89岁高龄的赵满球如今仍在每周坚持3天坐诊,为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解除病痛。

赵满球喜欢看晨报,特别关注卫生健康领域的新闻。“以前晨报有健康专刊,现在有康养堂专版,只要有时间,我都喜欢翻翻,可以增长知识,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活络。”她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中医,了解针灸的独特功效。”赵满球对中医走出国门非常关注,报纸上关于中医的新闻她都会看。

作为中医业界名医,她也曾经多次登上报纸。一篇名为《山城神针——赵满球》的报道称,“在主治医师赵满球的救死扶伤生涯中,成千上万的求医者接受她的精心治疗。”

“希望有更多鲜活报道吸引读者”

雷玉祥,男,29岁,重庆安保集团安保队员

雷玉祥说,报纸新闻相比手机新闻,更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从可信度而言,报纸上刊载的内容更让人信服。”

雷玉祥说,最近他和同事们都很关注晨报关于背篓专线的报道,这是他非常熟悉的场景。“我们公司学习时,也会组织读报纸学习最新的政策和法规。报纸上的内容都是经过编辑整合提炼出来的,非常清晰,有条理性,我们读起来很轻松,报纸在这方面就有优势。”

“晨报是重庆的老百姓都很喜欢的一张都市报,内容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希望晨报能有更多鲜活的报道,吸引更多的老读者继续保持读报习惯。”雷玉祥说。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摄影报道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王正国 重庆晨报 愚公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