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五月启动实地调查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五月启动实地调查
2024年04月26日 06:36 北京日报客户端

  本报讯(记者 李祺瑶)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试点工作正在东城区开展,已完成试点区域前门街道的实地普查调研,复查62处不可移动文物,梳理出数十处新发现文物线索。5月起,本市将全面启动文物普查的实地调查。

  东城区前门街道现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60余处,此次对该区域的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开展地毯式调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三普’)要追溯到十几年前,当时采集的信息比较宏观,有些只是配了一幅示意性的文物平面图。四普更精细了。”东城区四普办新发现队队长徐子枫说,不仅要重新复核文物的基本情况,更要对不可移动文物开展精细调查和数字化普查。

  临汾会馆位于西打磨厂街105号,始建于明代,距今400余年,三普时已被登记。“当时,这里还是个大杂院,大部分建筑被民居占用。而且受技术限制,采集到的信息比较笼统。”徐子枫介绍,三普后,30多户居民从这里腾退,院子2015年左右开始修缮保护。2017年,会馆改为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此次普查时,文保人员借助高精度的实时动态差分定位仪等设备,对院落开展了更细致的复查,“按照普查标准规范采集每一个单体文物的信息,大到一栋建筑,小到一块石碑,都要测量、绘图、拍照等。”

  盘点整片区域文物家底同时,文保人员还梳理出一些新的文物线索。青云胡同20号院有一块残破的石碑,是2018年院落修缮时发现的。“当时,院落经过降土,露出了半截残碑,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了,依稀可以辨认‘大清康熙’的字样。”一位普查队员介绍,石碑出土后被原址保护,文物部门正在通过多种途径摸查史料,尝试寻找石碑所属建筑的身份线索。

  有些老建筑经历的往事,随着普查越发清晰。位于珠市口东大街183号的一座传统中式建筑,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宣统年间。徐子枫介绍,通过走访周边居民和单位,工作人员又查阅了北京市档案馆留存的资料,发现民国时期,一位天津商人以前店后宅的方式将这座房屋整体出租,成为“同和堂”药铺。“商号的招牌连同建筑保留至今。”

  目前,东城区已完成前门街道62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复查,梳理新发现文物线索数十处。后续,专家将对线索进行研究和确认。

  5月起,四普将在本市进入全面实地调查阶段。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李粮企介绍,此次普查工作计划持续3年左右,将开展市域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全面廓清本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普查将梳理近年来规划建设领域考古新发现、科学研究等领域新发现的文物信息线索,对梳理出达到文物标准的线索进行认定、公布。”

  经过前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本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增至1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257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文物 建筑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