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安徽担当】增进民生福祉 筑牢幸福之基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安徽担当】增进民生福祉 筑牢幸福之基
2024年04月28日 08:03 媒体滚动

转自:安徽新闻网

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安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强担当,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保基本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外人可能很难想象,地处长江岸边的无为市鹤毛镇,曾长期面临群众用水难的问题。

“我们这地势高,过去只能靠镇里的小水厂供水,水质差,水压还不稳定,特别是夏季高温天气,用水更为困难。”鹤毛镇万年台村村民洪顺来坦言,喝上长江水一直是村民的愿望。

为了让“水往高处流”,近年来无为市全力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建设,新建、迁建2座长江取水口,新建和扩建3座大型水厂和若干加压泵站,形成了40万吨/日取水规模和30万吨/日供水规模的格局,完成全市20个镇共1.3万公里支管网改造和33万户水表安装。同时针对部分山村地势高、地形复杂等实际问题,制定高山村落居民供水方案,为全市居民实现“共饮一江水”的美好愿景打下基础。

去年底,工程管网铺设至鹤毛镇,让当地近1万户村民彻底告别了“住在长江边、喝不上长江水”的尴尬。“长江水进了村,我们再也不用为喝水发愁了。”洪顺来高兴地说。

饮水问题事关群众基本生活。这两年,在保障群众用水问题上,安徽没少下功夫。今年,我省将实施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和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纳入50项民生实事范畴,同时出台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到2027年底,全省全面实现农村24小时稳定供水。

一碗水的变化,折射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温度。如今,50项民生实事在全省陆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在就业促进方面,我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创业贷款扶持、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质效等措施,促进居民高质量充分就业。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0.9万人,同比增长1.3%,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0.7%。

为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我省综合运用各类社会救助政策给予困难群体妥善保障,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按规定纳入保障范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同时,采取“提高重病重残家庭存款上限”“合理调整申请救助家庭车辆限额”等办法,及时将更多实际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

重质量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写好民生答卷,既要做好兜底线、保基本的工作,也需注重在更深层次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安徽紧盯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痛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

4月15日上午,在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浯村幼儿园的操场上,40多个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跳健身操、学习音乐,笑声歌声一阵又一阵。

浯村幼儿园虽在屯溪区,但办学力量却来自歙县王村学前教育集团。“一园跨两区”,为的是解决浯村的孩子此前无法就近入园的难题。受限于户籍问题,过去浯村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公办园,只能把孩子送去十几公里外的市区幼儿园,却没法上只有一桥之隔的歙县王村镇中心幼儿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秋季开学前,屯溪区和歙县教育局打破区域壁垒,创新成立全市首个跨区域学前教育集团,将浯村幼儿园纳入王村学前教育集团统一管理,方便当地儿童就近就便入学。“现在接送孩子只要几分钟,学费也降了很多,对我们这些有入园需求的家庭来说,真是既方便又实惠。”浯村村民王苹高兴地说。

“带娃”问题,是家事,也是国事。满足群众幼有所育、幼有优育需求,2023年我省扎实推进安心托幼行动民生实事,持续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全省完成公办园新建改扩建项目507个,新增公办学位7.4万个,新增托位10万余个,全省2254所幼儿园开设托班,3.8万名幼儿就近入托,极大缓解了群众托育难、入公办园难、按时接娃难等急难愁盼问题。

在养老方面,我省扎实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优化居家社区养老供给,2023年,建成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17个、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1515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2858个、村养老服务站6115个,系统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同时,通过改建、扩容、新设、网办等多种渠道盘活老年教育资源,更好满足老年人文化娱乐需求,让广大老年人既有所养、又有所乐。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今年,我省继续实施农村地区适龄妇女两癌筛查民生实事,并在此前基础上进行扩容,计划为全省农村地区35—64岁的妇女群众提供100万人次宫颈癌、25万人次乳腺癌筛查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方面,在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筛查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先天性心脏病、髋关节脱位检测等项目。同时,调整优化健康口腔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加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持续扩大口腔医疗资源供给。

建机制 强化为民服务效能

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重在办事、成于务实。确保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关键在于完善和落实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

去年,省委部署创办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带动全省市、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创新工作载体、形成平台体系,构建省级总统揽、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源头大治理的民生工作长效工作机制,有力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快速有效解决,办成了一大批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的实事。

民声呼应工作平台,通过对人民网网友留言、省为企服务平台、省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7类载体中群众和企业诉求的整合,每周汇总部分群众反映集中、涉及面广、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线索,报省级负责同志阅批,变被动接受群众诉求为主动收集问题线索。

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双桥村距黄山市区约20公里,曾长期没有公共交通,村民出行非常不便。当地群众在网络平台反映,希望能开通到市区的公交线路。

省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关注后,当地交通运输部门把这一问题纳入办理“快车道”,很快开通了由黄山市屯溪区到双桥村的公交线路。“现在公交开进村,进城不用再折腾,政府为我们办了件实事、好事。”双桥村村民孙大爷高兴地说。

推深做实民声呼应工作机制,我省把落脚点放在事要解决、群众满意上,切实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实践中,我省对重点问题线索逐条登记建账,及时转办、动态跟踪,并要求属地和属事单位5日内反馈结果。同时,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建立信息互通、监督协同、线索移交、通报曝光等6项机制,全程跟踪监督,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民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树立系统思维,强化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善于从源头处发力,下深水开题作答。

安庆市滨江大道是市民观景休闲的好去处,随之也引来了不少烧烤摊在此聚集。有市民通过安庆市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反映,烧烤对附近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造成影响,而且夏季是长江主汛期,大量人员在江岸聚集,存在安全隐患,希望有关部门进行整治。

一边是市民热爱的城市烟火气,一边是市容秩序和消防安全,一禁了之显然不是最好的方法。经过一番调研,当地把附近油罐公园的闲置场地改建为滨江夜市,合理划设零售区、游玩区和停车区,引来400余家商户进场营业,既为摊贩提供了灵活就业的空间,也满足了广大市民夏日“赶烤”的需求。

■ 本报记者 范孝东

家门口就业 巧手编织“幸福梦”

■ 本报通讯员 唐延豪 赵书玉 本报记者 班 慧

4月23日下午,含山县清溪镇太平村的“太平嫂”手工坊内,村民王孝琴和工友们一边说笑,一边手脚麻利地将一颗颗LED灯珠串珠、套管、编网……

“去年,手工坊刚办起来的时候,一共就6个姐妹,由于操作不熟练,6个人一天才编3张灯网。现在,单人单日就可以编5张。”王孝琴告诉记者,按今年的行情,一天能挣七八十元。“太平嫂”手工坊已经成为当地妇女灵活就业的新天地

而手工坊的成立,还要从群众的烦恼说起。“村里的田都承包出去了,除了做家务和接送小孩,留守妇女的空闲时间很多。能不能在村内就近设置一些岗位,妇女们既能打发闲暇,又能补贴家用?”去年初,村“两委”在走访群众中了解到,留守妇女对就近就业有着迫切需求。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村“两委”开始想办法,主动联系周边工厂,研究适合留守妇女的工作岗位。“既要简单易上手,又要时间灵活,方便照顾家里。”清溪镇太平村党总支副书记、妇联主席汤晓琴解释岗位需求。

最终在含山县妇联的牵线下,太平村与附近的马鞍山市亮际电子灯饰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将部分手工工序搬到了村内。村里提供闲置校舍作为工作场所,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和供料、收货服务。“为确保手工坊顺利运营,我们派驻了两名技术工人驻村指导。”该公司负责人秦烽介绍。就这样,“太平嫂”手工坊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

“在家闲着也着急,天天刷手机。现在来手工坊上班,时间灵活,按件计费,多劳多得,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挣点钱补贴家用,这个工作太适合我们了。”太平村村民项雨婷近期才上岗,经过培训后,很快就上手操作了。

王孝琴告诉记者,今年开春后,不少留守妇女来手工坊面试,现在坊内一共有16位姐妹,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氛围特别好。由于应聘的人越来越多,村“两委”与灯饰公司协商后,决定将灯条绞线、套管、整理等工序也引入手工坊,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太平嫂”手工坊的带动下,农村闲散劳动力进一步激活,越来越多的“太平嫂”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美好生活。“今后,我们还将探索农村妇女就业新路径,增强‘太平嫂’手工坊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村庄发展类似产业,让更多妇女受益。”含山县妇联主席张炜玮说。

群众感言

含山县清溪镇太平村村民吴忠琼:自从村子开办了“太平嫂”手工坊,我的生活丰富多了。以前送完小孩,买菜做饭之后就在家里看手机,现在利用空闲时间做做手工挣钱,贴补家用。大家在一起干活,邻里感情也更好了。

含山县清溪镇太平村村民朱兴梅:在家门口工作,真的太幸福了!虽然我工作时间不长,但在大家的帮助和陪伴下,我的工作效率已经达到熟练工的八成。跟姐妹们在一起工作真开心。

环境大升级 臭水沟变“美丽湾”

■ 本报记者 李 浩 本报通讯员 周 磊

4月18日,记者来到全椒县古河镇古河村西河湾边,微风拂面,绿意盎然,俨然一派“人在画中”的田园风光。“白天干点农活,晚上大家都去小广场跳舞、遛弯,现在住在村里舒心得很。”见到记者,66岁的村民徐正祥“秀”起了幸福生活。

然而几年前,西河湾还是人们避之不及的地方。原来,因为地势较低,西河湾成为了生活污水排放地,多年的污泥沉积,让周边的大坞子、小坞子逐渐成为了黑臭水体,周边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窗户一开,一股恶臭味扑鼻而来,满屋子都是,家里的小孩都不愿意回来。”提起前些年的生活,徐正祥忍不住摇头叹气。

2022年初,古河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征求意见、实地走访、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发现群众对西河湾周边环境问题反映强烈。根据村民意见,该镇将西河湾所在的路西组和月牙河所在的路东组并为“东河西湾”,整合项目资金近800万元,针对水黑臭、路难通、环境差等问题,实施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其中污水管网建设约200万元、黑臭水体治理91万元、污水处理站建设141万元,通过截污纳管、清淤疏浚和生态修复完成了西河湾黑臭水体治理。”古河镇党委副书记何方介绍,该镇先后进行了农村污水管网改造、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站建设、绿化提升工程,做好水体治理、环境整治、污水收集等,陆续打造了成片的藕塘、菜园、果林。现在,路西组大坞子、小坞子等塘体从原先的臭水塘变成了如今的景观塘,重现了“一湾活水抱村流”的美丽风光,周边居民幸福感、满意度大大提升。

除了水环境改造之外,古河镇在西河湾还实施了镇村道路改造、推进了农村厕所革命、实施生活垃圾治理等多个项目。环境改善后,该镇围绕“初心、爱心、暖心、孝心、信心”,打造了“五心茶馆”,将村民议事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等融合,定期接待村民,收集社情民意,帮助解决问题。

群众感言

全椒县古河镇胜利社区居民吴孝和:政府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给了很多好政策,现在村里的黑臭水体不见了,我们随时都可以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往后的日子一定越过越好、越过越幸福。

全椒县古河镇解放社区居民蔡善军:我经常看别人晒朋友圈,我也让家里人把村里变化拍下来,别人看到了都问是哪里。现在周围的人晚上都来跳舞,西河湾已然成为村里的一个“网红点”。

全椒县古河镇古河村村民赵明亮:真没想到,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环境变得这么好。之前村里环境卫生差,垃圾满地,现在环境大变样,篮球场、小公园也快建好了,还有各种休闲娱乐设施,现在晚上吃过饭,可以出去吹着晚风散散步,还可以在健身广场上跳广场舞,住在这很舒心。

完善充电网 绿色出行更舒心

■ 本报记者 李明杰

4月20日13时许,一辆电动汽车驶进舒城县客运东站国网充电站。车主方孙武出行前要给车子充满电。

停好车、插上充电桩、扫描充电桩上二维码等一系列操作后,方孙武的爱车开始了“补能”。“我的车是混动的,20分钟差不多就能充满,够从舒城到合肥跑个来回。”

方孙武是舒城县千人桥镇居民,在合肥工作,去年买了新车的他每周末都要回家乡看看。他说,现在无论城区还是乡镇,基本上都有充电设施,手机地图上就能查到,很方便。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充电站共有公交充电桩29个、社会车充电桩4个,由该县国家电网负责维护运营。据工作人员介绍,公交充电桩采用双接口充电,1小时内就可将10.5米的长大型纯电动公交车充满电。社会车辆充电效率同样高效。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凭借绿色低碳、智能舒适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欢迎。舒城县积极谋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满足车主的充电需求。

“目前,全县共建有77个电动汽车充电站、399个充电桩(公用)。”舒城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舒城县正在积极推进智慧停车场项目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公共停车场进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配置提升等建设,为群众绿色出行提供便利。

充电设施建好更需管理好、维护好。“设备电源、充电连接头温度无异常,充电桩指示灯状态显示良好,可以正常充电……”近日,国网舒城县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对全县充电站内的充电桩进行巡视检查,确保充电设备正常运行。

“我们主要对充电桩接地完好性、运行情况、机体、充电枪及专用供电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及时消除充电桩设备运行隐患,保障充电桩的正常使用。”国网舒城县供电公司客户经理李立说,“五一”假期前夕,公司提前安排部署,组织人员对辖区的充电桩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广大新能源汽车用户安心舒心出行。

群众感言

舒城县居民曾方黎:新能源汽车满足了大众的绿色出行需求,首先从一二线城市火了起来,如今正在逐渐下沉,为县乡地区的民众带去便利。与此同时,车主对充电桩站的需求不断增加。希望在人流量大、车流量多的区域增设充电桩,更好满足更多新能源车主的需求。

舒城县居民方旭:现在,不少新能源车主还是主要靠公共充电桩给爱车充电,但存在一个比较麻烦的事,就是充电App太多。此外,每次下载后都要经历重新注册、充值等程序,较为不便。相关部门能否将所有公共充电桩信息集成到一个App中(如支付宝、微信等)或者将充电App转化为更轻便、易操作的小程序,让充电操作更加方便。

打造“医联体” 优质医疗就近享

■ 本报记者 方 舢

前不久,合肥市瑶海区大兴镇居民徐勇芳,因脑梗导致四肢麻木无力。于是,她在老伴的搀扶下,步行不到10分钟,住进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别看这里只是社区,却和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联通,水平不低。”徐勇芳说,以前她去市二院住院,需要先坐7站公交,再步行至少1公里,单趟下来,得花将近1个小时。

让患者免受奔波之苦,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这得益于合肥市自2019年起在全省率先启动的三甲医院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X”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

有了三甲医院这个强有力的“后援团”,大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朱少明最深的感受,是社区医护人员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独立面对患者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以前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简单的内外科之分,通过与市二院共建科室以及专家全方位的传帮带,现在已经可以提供口腔、儿科等10多项常见专科服务。”朱少明说。

遇到复杂病例怎么办?在大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云诊间,社区医生可以预约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多学科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在此过程中,因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专家还可随时在线调阅患者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

与此同时,如果患者有做彩超、核磁共振等进一步检查的需要,社区医生可以直接开具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检查单,安排患者走无需排队的绿色通道,并且按照社区收费标准,相较三甲医院便宜15%至20%。一套流程下来,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省钱省心。

“通过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目前,‘小病首诊在社区、大病转诊到医院、康复保健回社区’的就医模式,已经基本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大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汪霞说。

“实践充分证明,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等问题的有效路径。”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吴君仓表示,该院将继续加强与医联体单位的合作,推动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纵向流动,更好满足基层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群众感言

合肥市瑶海区大兴镇居民赵成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大厅的屏幕上,每周都会更新医联体专家坐诊名单,并且详细介绍他们的擅长领域与坐诊时间。这大大方便了我们这些腿脚不便的老人,以后看专家号再也不用跑到大医院去辛苦排队了。

合肥市瑶海区大兴镇居民鲁自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环境很好,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也很好。在家门口住院,不仅方便家人探视,而且常常遇到熟人。我现在就和小区里的几个老朋友住一间房,氛围更轻松,心情也更舒畅。

供水有保障 山区用水不再愁

■ 本报记者 班 慧 本报通讯员 秦云帆

谷雨时节,皖南山区春雨不断。4月21日,记者来到南陵县工山镇寺冲村。村民胡小红正忙前忙后做家务,水龙头一开,清澈洁净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淌出来。

“以前像这种大雨天气,山上水库的水都浑了,自来水管放出来的水也不干净。现在好了,家里全天不断水,水质又好。”胡小红告诉记者,家中用了几十年的水井已经废弃了。

寺冲村不大,只有10来户人家,虽然家家都安装了自来水管,但是由于地处偏远、地势较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供水不稳定。每晚固定时间停水,一到用水高峰期也放不出来水,水井就成了家庭用水的重要补充。

据工山镇水利站负责人潘彬彬介绍,过去,南陵县乡镇用水基本来自当地的民营水厂,在附近的河流或水库就近取水。对于地势较高的地方,每逢七月、八月枯水期或用水高峰期,山区群众用水就难以保障。群众大量使用井水带来了饮水安全问题。

如今干净稳定的水源来自哪里?来到千山半山腰的老庙加压泵站内,记者看到,两台泵正在嗡嗡的轰鸣声中交替工作,通过加压,将自来水输送到山上的景区和林场。“现在,全镇21个加压泵站为19000户群众、18个行政村提供源源不断的干净水源。”潘彬彬感慨,南陵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的实施,让村民们随时都能喝到放心水。

为解决供水能力短缺问题,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南陵县于2017年开工建设供水能力每天10万吨的麒麟水厂,2019年4月正式通水,为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了基础。同年5月,该县投资2.5亿元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城乡供水主管道约126千米,新建9座增压泵站,改造4座农村水厂为增压站,农村支管网改造约290千米,回购16座农村水厂等。如今,全县已实现全域并网供水。

为了确保出厂水水质100%达标,南陵县供水有限公司每天定时对水质进行检测,如果发现超标现象,立即通知净水厂当班人员进行调整控制,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将供水管网由城市延伸覆盖至乡镇,南陵县实现了城乡‘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该县水务局副局长单晓峰告诉记者,城乡居民共享优质供水,进一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高了。

群众感言

南陵县工山镇象山村村民胡永开:我没想到,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现在用水这么方便,在家里能随时喝到干净的水,再也不用去井里挑水洗菜,去河边洗衣服了。

南陵县三里镇孔村村村民胡长友:以前每天晚上停水,夜里想起来现烧水喝都不行,井水也不安全卫生。现在随时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自来水,真的太好了!

嵌入式养老 把养老院“搬”进家

■ 本报记者 刘良慧

“药按时吃了吗?手部按摩操有没有定期做?”4月22日,在铜陵市铜官区石城路街道幸福社区,记者跟随晖仁养老院护士一起前往辖区胡妹你老人的家进行上门服务。

“药吃了,手部按摩操也有做。”胡妹你老人的老伴钱根余回答了护士的提问。胡妹你老人今年74岁,患有脑梗后遗症,行走困难。照护的重任落在钱阿姨一人身上,这让73岁的钱阿姨直言吃不消。

“多亏了他们医生护士经常上门,给我们量血压、教我怎么护理老伴、药怎么吃,现在照护起来感觉轻松了不少。”钱阿姨告诉记者。

胡妹你夫妻俩所在的幸福社区地处铜陵市老城区,离退休老人较多,老年人口4500多人,占总人口的30%。为弥补家庭养老照护的短板,幸福社区依托辖区内晖仁养老院的专业资源,建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把养老服务“搬”进家,专业护理送上门。

“经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对于居家养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专业护理、医疗、康复是老人和家属的核心需求。”晖仁养老院社会工作部主任曹利介绍,通过签约,晖仁养老院目前为幸福社区19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每周上门一次,服务内容包括常规健康监测、护理指导、用药指导等。”曹利说,通过晖仁养老院的服务,压疮护理、创伤消毒、鼻饲插管,这些原来只能在医院或养老院里完成的服务,开始渐渐走入家庭。

嵌入社区的除了专业的机构照护,还有各种为老暖心服务。

时值中午,在幸福社区邻里中心,三三两两的老人拿着餐盒来到配餐间打饭。“今天中午供应8个菜,4荤4素。”配餐员郭凌红对来访的记者说,说完他用消毒凝胶洗手、戴上口罩,开始给社区的老人们打饭打菜。

“我要一份红烧‘狮子头’、一份芹菜烧干子、一份胡萝卜烧花菜。”81岁的曹九月声音洪亮,把6个硬币和优惠卡递给郭凌红。作为一名独居老人,曹九月懒得在家做饭。“这里饭菜干净、价格实惠,味道也不错,我基本上每天都来吃饭。”曹九月说。

幸福社区通过“中央厨房+配餐点”的模式,借助晖仁养老院的食堂资源,每天由专人取餐。“老人们在邻里中心打打牌、下下棋,到中午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很方便。”幸福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顺琪告诉记者,在邻里中心,除了助餐以外,还经常面向社区老年人举办舞蹈、书画、棋牌、健康讲座等康乐活动,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记者从铜陵市民政局获悉,铜陵市目前有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21家,今年计划再增加3家,为社区居民提供机构养老、助餐、医养结合、日间照料、智能化、居家上门等不少于6项基本服务,持续为老年群体提供“触手可及”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享受“近在咫尺”的幸福。

群众感言

铜陵市铜官区石城路街道幸福社区市建村居民马淑兰:一个人不好做饭,做多了吃不掉,做少了不够吃。社区配餐点干净卫生、菜品丰富,口味也照顾我们老年人,我每天都过来吃,要是一日三餐都能供应就更好了!

铜陵市铜官区石城路街道幸福社区建新村居民钱根余:现在社区里的养老院对我们社会老人开放真是方便了不少,去年我老伴还去那边的日间照料床位住过一段时间,我老伴偏瘫十几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能有机会好好休息一下。

托幼一体化 让孩子开心成长

■ 本报记者 范孝东 本报通讯员 徐瑞成 江韦苇

4月24日,记者来到淮南毛集实验区毛集镇中心幼儿园,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有序地跨障碍、爬短梯、走木桥,一片欢声笑语的活动场景。

“小朋友们喜欢这些活动,不知不觉就增强了体能,提高了实践能力。”看到孩子们一天天变得强壮,毛集镇中心幼儿园负责人梁小雪颇感自豪。她向记者介绍,延时服务由家长自愿申请加入,教师轮流值班,在周一至周五的课后开展美术、音乐、科学、手工和运动等活动课程,每天不同,在拓展儿童多元化能力的同时给孩子陪伴。

记者看到,体能活动过后,幼儿托班的小朋友排队领取果盘,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休息区。这个幼儿托班于去年秋季开设,班里的孩子平均2周岁。教师梁丽君看着孩子们,脸上满是甜蜜的笑容:“孩子们年龄太小,依赖性很强,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耐心和温柔,给孩子们营造家的温馨。”

然而就在两年前,幼儿托育还是当地许多家庭的挂心事。原来,毛集实验区近年招商企业增多,吸引了本区和外地大批劳动者就业。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带来许多育儿难题,学龄前婴幼儿缺乏照护,儿童放学父母没时间接,外地儿童入学难。2022年春季,该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深入了解群众托幼难题,因地制宜制定了《毛集实验区安心托幼实施方案》,解决家长按时“接娃难”、婴幼儿“托育难”、公办园“入园难”等急难愁盼问题。

“通过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提供多个离园时段,定制化接娃时间;通过增加托位,照护3周岁以下婴幼儿;通过发展公办园、普惠性民办园,补贴降费,实现无忧入园。”毛集实验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王云飞介绍,该区在10个幼儿园增设托位,截至目前共建托位356个,并组织专项培训。对公办托育服务机构和民办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分别按照每生600元、每生400元的年标准给予补贴。2023年投入200余万元,用于公办民办幼儿园公用经费、延时服务补贴和托位建设等。

“今后,我区将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着力提升托幼一体化服务质量与水平,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高质量的托育服务需求。”毛集实验区教育局负责人朱志强说。

群众感言

淮南毛集实验区毛集镇中心幼儿园托班孩子家长徐红景:我们家是双职工,父母年龄大又有基础病,没法照顾娃,幸好幼儿园开设了托班,解了俺们燃眉之急。当娃2周岁时顺利进了托班,孩子在托班被照护得很好,中午都有老师哄睡,让幼儿身体、智力和情绪得以健康发展,我这个当妈妈的真的感激不尽。

淮南毛集实验区毛集镇中心幼儿园中班孩子家长袁兴志:孩子在幼儿园很快乐,回家时不时说起所学的知识,还有和同学们之间的友情故事。我是两个孩子的宝妈,儿子放学时间早于我下班时间,自从有了延时服务,我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幼儿园焦急地等我了,让人很放心。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安徽省 长江 就业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