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看上海民俗文化节:当代都市民俗的多彩呈现

专家看上海民俗文化节:当代都市民俗的多彩呈现
2024年04月28日 13:36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2024年4月23日上午,第十一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暨三林塘圣堂庙会在前滩演艺中心隆重开幕。本届民俗文化节以“观东方潮涌·享盛世民俗”为主题,设有三林老街、崇福道院、前滩演艺中心、Young’s新东里及北侧市集等多个会场,系列活动一直持续至28日。上海民俗文化节通过深入挖掘与系统整合传统庙会节庆、江南古镇历史风貌、非遗文化等元素,并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与时代内涵,成为集中展示上海都市民俗、彰显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窗口。据悉,上海民俗文化节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一届,其依托的“三月半圣堂庙会”是浦东三林塘地区的一项重要民俗节庆活动,于2013年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得到充分整合与系统性保护传承。记者采访了相关民俗学专家学者,就近年来上海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与开发工作,发表专业性思考。

都市民俗迈向文化标识,意义重大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群韬认为,庙会民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他认为,明清时期三林塘地区形成的传统“三月半”圣堂庙会本身兼有道教文化、民俗节庆文化、商贸文化等元素,在此基础上拓展形成的上海民俗文化节,又创造性地实现了传统庙会民俗、古镇历史景观、“非遗”技艺等多种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发展。从近几年来上海民俗文化节的具体活动内容来看,通过各种文化要素的整合,不仅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促进了更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体验与认同,有力地推动了相关民俗文化、“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因此,这一重要的都市民俗文化标识,对于上海文化品牌塑造、区域文旅经济融合发展都具有积极价值。

“非遗”从保护到开发,正在转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琦对“三月半”圣堂庙会进行了十余年的跟踪调查,对圣堂庙会的历史沿革进行过系统梳理。她认为,从清末学者陈师咸《西林商家月令竹枝词》中描绘的圣堂庙会“三月三林香汛来,圣堂场上去徘徊”的繁盛景象,到20世纪50年代的“三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历经几度停顿后,再到21世纪初的重新恢复,直至今天的上海民俗文化节,圣堂庙会在跌宕起伏的历史发展中不断革新,逐渐演变转型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庙会。同时,这一过程中也呈现出展演空间的扩张、“非遗”空间的兴起等新特征。可以说,圣堂庙会的内在特征及当代转型实际上是上海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潮流的推动、国家政策的扶持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传承文化文脉,提升文化凝聚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程鹏认为,三林“三月半”圣堂庙会的发展体现了当下城市庙会的典型特征。从民间自发的以信仰、商贸功能为主的农村庙会到由政府主导的以文化展示为主的上海民俗文化节,圣堂庙会的转型代表了现代化进程中庙会风俗不断转型的发展路径。上海民俗文化节的活动举办地点从崇福道院到三林老街再到今天的多点布局,活动内容从民俗市集、非遗展演到时尚潮玩的叠加,是“三月半”圣堂庙会的重要探索之路,可以为其他同类庙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作为上海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林地区的“三月半”圣堂庙会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根脉,而且已经发展成为新时代上海都市的重要文化品牌,对于展示地方文化、提升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题图来源:上海民俗文化节组委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民俗 文化节 庙会 上海市 非遗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