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报告文学作家夏学海:我为什么要写一个老兵的故事

对话报告文学作家夏学海:我为什么要写一个老兵的故事
2024年04月28日 20:22 紫牛新闻

今年三月,由报告文学作家夏学海创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老兵仁心》出版。作家夏学海著有报告文学作品《草根书记》《龙腾四海》《为了金兰》等,这次他将目光对准了传奇的新四军老战士周仁甫。

老战士是江苏盐城市响水县张集中心社区华余村人,出生于1925年,是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周仁甫在2015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19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同年,又获得“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2021年被中共江苏省委授予“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老兵仁心》记录下了这位一生简朴但又慷慨无私的老战士的传奇人生。日前,本书的作者夏学海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分享了这本书创作的幕后故事。

两百余万字写作资料收集

周仁甫的故事有存史资政的深远意义

夏学海表示,这本书的创作还要从他的个人经历说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夏学海在工程兵部队服兵役,回到地方后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周仁甫和我同住县城,他收藏了许多古今书籍,我经常到他家里看书,听他讲参加新四军打仗的故事,时间长了,我们成了要好的忘年交。”离开县城后,夏学海常常在报刊上看到周仁甫捐款助人、参加志愿活动的新闻,令他感触颇深,“我想,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作家,我要用手中的笔,把这样一位集多种荣誉的新四军老兵的一生经历、工作、生活和奉献精神书写出来,这是他的精神驱使,也是我的心灵吁求。他的事迹不但有学习启迪、激励后人的普世价值,也有存史资政的深远意义。”

2019年,夏学海怀抱要为周仁甫写传的想法,前往响水拜访周仁甫和其家人,“周老很谦逊,他认为只是为社会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与那些和他一起参军,二十多岁就光荣献出生命的战友相比,不值得声张。”夏学海与周仁甫沟通解释了自己想要创作的理由,《老兵仁心》的创作也就此提上了日程,并且得到了盐城市文联的支持,将《老兵仁心》列为2020年重点文学创作项目。

“为了写好这本书,我从南京回到响水,第一次就是整整一个星期,中午躺在周老院子里的一张小铁床上休息一会,抓紧时间听周老讲在战争年代的战斗故事和新中国成立后工作、学习、生活故事。并且翻阅了他几十年来收藏的各种资料和相关书籍。同时,与其家人、亲戚、邻居进行交流,筛选可用的写作素材和需要挖掘的写作信息。”人物传记写作,资料的积累、收集和整理非常重要,有了充足的资料,写起来才能够得心应手,夏学海回忆了自己创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后来的一年多时间,除了查阅有关档案,四次采访他工作过的地方和相关知情人,总共积累了二百多万字的写作资料。”

一个“怪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

夏学海与周仁甫老人是忘年之交,谈及对周仁甫这位朋友的看法,夏学海认为他的一生充满了 “怪”行异秉,这种与众不同正是最为打动他的地方。“说他‘怪’,实际上是他已经站到了我们一般人仰止的高度,甚至已经是不可企及的高度。”

《老兵仁心》带着读者回看了周仁甫老人传奇的人生历程,他成长于动荡的战争年代,抗日的烽火在他年轻的心中燃烧,在民族危难之际,周仁甫弃农从军,奔赴沙场,战争无情岁月动荡,经历无数惊心动魄后周仁甫重返故里,选择了挚爱的教育事业为终身目标,他先后担任四所中学校长,夫人三十多年前病逝后,周仁甫至今独居在一个不大的平房里,近年来,他自掏腰包三十多万元,在县内外建立爱党亭、爱国亭、爱军亭等纪念碑亭12 座,而他自己没有一张存款单,工资本上一直是个位数。“一辈子不聚一分钱,这样的人怪不怪。”

周仁甫的生活非常简朴,离休后给学校、机关当门卫,义务种花种草分文不取,一个离休干部,如今还是夏季蒲扇冬季火炉,烧饭还在用柴草,93岁那年,周仁甫与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谜底就在他牢记入党时党组织负责人说的一段话:我们在党的人,就要不怕牺牲,为党的事业,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一辈子为人民服务。”

为个人立传,更为无数草根人物颂歌

“《老兵仁心》这本书,我是力求将一位老兵的生命历程融入中华大地百年变迁史实当中,写出一个看似个人传记,实际上是展现出中国沿海地区百年来的发展状况和错综复杂的世故人情,展现当下乡村生活的真实图景,铺展出主人公与时代发展同步的个人成长史和奉献史,也呈现出无数草根人物的现实境遇和内心影像。”夏学海表示。“周仁甫精神的内涵就是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一辈子为人民服务,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其精神碑林,让人仰望,让人追寻。周仁甫就是精神碑林中耸立起来的一块巨石,以其人格的力量让人崇敬,心生膜拜。”

多年来,夏学海一直深耕报告文学领域,他也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创作心得,一点是“真实”,另一点是“藏”,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基本规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信马由缰的创作是对报告文学的亵渎和蔑视,而“藏”则是要求作者适当的留白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大约在二十多年前,我在中国报纸副刊年会上,交流过一篇名为《皮里春秋写人物》的论文,皮里春秋是成语,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面上不作评论但内心有所褒贬。写报告文学也要有这种‘藏’的功能,为读者留下体悟的空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李海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文学 皮里春秋写人物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