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崛起 数字人才何处寻?

数字经济崛起 数字人才何处寻?
2024年04月29日 16:26 商学院

龙年开春,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的演讲主旨是“携手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提出与各方共襄数字教育发展盛举。

这意味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倒逼教育系统为数字人才培养大开方便之门。而在过去20年经济发展过程中,数字人才的培养更是出现了显著变化,展现出独特的发展肌理。

数字人才

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加速,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不断,企业对于数字人才的需求大增,数字人才紧缺。

中国数字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促成了新业态的爆发,也掀起一阵阵数字化转型浪潮。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更加突出赋能作用,与实体经济融合走深向实,产业数字化探索更加丰富多样。

在产业数字化发展进入加速轨道之时,数字人才的培养成为重要课题。

202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发布。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新增职业168个,取消10个,净增158个。本次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共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新增职业总数的57.74%。

根据链上数字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人才发展报告》,数字人才主要是指具备数字化思维及数字化的基本知识、业务能力和发展潜能,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经济领域,从事数字产业化以及产业数字化等工作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运营人才等。

其中,数字人才包括三个维度:一是数字管理人才,指组织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与实施的管理人员,如CIO、CDO、CTO、CEO、项目经理、中高层管理等。

二是数字技术人才,指从事数字技术相关技术研究,助力企业专业技术能力建设的技术人员,如涉及全栈、前端 、后端、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建模、数据采集等相关职能岗位的人员。

三是数字应用人才,指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服务的人员,如涉及网络/在线客服、商业数据分析、数据运营等相关职能的人员。

此外还有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数字营销专家、数据库管理员、电子商务经理、使用智能穿戴设备的巡检安全员、在生产车间劳作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都属于数字应用人才。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产教融合部部长、元宇宙教育实验室秘书长杨帆指出,很多时候人们看到数字技术人才在社会上的成就,会认为是数字技术人才改变行业、改变世界。但实际上,企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都不是一小部分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各个维度的数字人才共同努力。

“放眼整个人才市场,我国高校、院校里培养出来的数字技术人才少之又少。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加速,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不断,企业对于数字人才的需求大增,数字人才紧缺。”杨帆表示。

正因如此,大量“不懂数字科技”的就业者,通过学习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服务、生产、运营,变成了数量相对庞大的数字应用人才。反过来,社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求将“不懂数字科技”的人变成数字人才,这个过程也是国家数字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聚焦的重点。

显然,数字化技术人才和数字化应用人才的数量规模,就像是金字塔的塔尖和塔基。但整体来看,无论是从学校走出来的“高精尖”技术人才,还是将数字化应用到工作中的数字应用人才,都有很大的缺口,而且“交叉复合型人才更加难得。”杨帆总结道。

20年跃迁

吃到数字经济崛起、企业数字化转型红利的普通人——数字应用人才,变成了数字人才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经济是当前数字经济当中的重要板块。以互联网经济为例,20多年前,中国互联网才刚刚崛起,彼时行业对数字人才的要求与如今大相径庭。

杨帆指出,最早通过互联网技术掘金的人,多数都是数字技术人才。腾讯马化腾、小米雷军、360周鸿祎、百度李彦宏、网易丁磊……他们都精通计算机语言及电脑编程。

这些创始人利用互联网技术赋能行业,创造出电商、社交软件、门户网站等,是“科技改变行业”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仅是数字科技人才,同时其身份决定了他们也是数字化管理人才,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组织经营。而且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商业创新,真正将互联网技术应用落地,创造出电商、社交软件、门户网站等各种“互联网+”商业场景,同样属于典型的数字应用人才。

“20年前,互联网行业的数字人才主要聚焦于程序员,要求会编程、会计算机语言,当时程序员和高工资绑定在一起;20年后,人工智能技术席卷互联网等各大行业,数字人才的整体角色反而从‘创造者’变成了‘使用者’。”杨帆表示。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崛起,新兴赛道不断被发掘,原本数字科技行业的人才也有的分散到“互联网+”“AI+”等领域中去,主要从事数字科技赋能的工作。

以互联网科技公司昆仑万维为例,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方汉指出,在早期阶段,昆仑万维更需要对大模型底层架构、CNN、Transformer更加熟悉的算法人才,还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数据科学人才。

“等到大模型逐渐成熟需要转向多模态,这时就需要一批做计算机视觉的人才;如果要对外发布大模型,就需要安全审核的人才。”方汉认为,企业对于数字人才的要求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

另一方面,原本在农业、教育、医疗、交通、制造等领域的传统企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工具在企业内被广泛使用;原本属于传统行业的人员,因企业的转型带动“跨界”成为数字应用人才。

杨帆接触过很多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案例,以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孵化的在线教育平台博雅云课堂为例,其最近开始做大模型教育课程。

从前博雅云课堂通过互联网技术,让老师为学生们提供儿童通识教育。但是如果通过搭建大模型平台,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地看到虚拟出来的故宫、长城,看到草原的大象和夜晚的银河,而他们的引导者和讲解者也是虚拟数字人,原本的老师变成了训练教育大模型的AI训练师。

可以看到,向来亮眼夺目的数字科技人才依旧举着他们的“金名片”,不过吃到数字经济崛起、企业数字化转型红利的普通人——数字应用人才,变成了数字人才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主编陈端进一步指出,20年前的数字化人才需求,更多的是一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这主要是组织内部部门本位的一种以技术支撑组织更有效运作、提质降本增效的需求。

“而今天的数字化人才需求,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甚至是超越企业或者是其他社会组织的层面,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立足于社会,大的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商业生态,去以数字化手段链接资源、整合资源的人才。”陈端表示。

如何培养?

推进教育数字化其实是一个技术驱动加需求倒逼的过程,因为未来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相呈现出巨大的跃迁式变革。

早在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教育部官网信息显示,到2024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范围显著扩大;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起步建设,建设数据治理平台,开展两批共61所高校试点工作;教育数字化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完善教育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

陈端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其实是一个技术驱动加需求倒逼的过程,因为未来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相呈现出巨大的跃迁式变革。未来,单一的技能将越来越多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个体的能力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多大的综合能力,是否能把个人能力与系统性的外部资源能力实现深度协同。

“这将对人才培养提出更新的挑战。”陈端表示,因为当前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校课程体系、社会组织内部的人才评价和人才成长进阶体系,都是围绕过去的需求去设置的。

陈端认为,这是一轮全新的从培养模式到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尤其需要关注如何指导学习运用包括当下热门的生成式AI等技术,快速、精准地去实现对于人才培养的综合赋能,以及人才评价更精准优化的体系构建。

产教融合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2018年9月,《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要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加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下,以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就业为主线,强化数字人才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支持行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

上述文件明确提出任务目标:到2025年,使数字经济领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基本完善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法律制度框架,提升数字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提高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效率,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持续改善就业质量。

2019年下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

可以看到,在“硬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ICT企业、云厂商等科技企业积极参与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协力推动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跃迁。

方汉提到,昆仑万维从2020年开始做大模型训练,当时市面上做大模型的人才非常少,走BERT路线的人比较多,走GPT路线的人比较少,所以公司当时选择自己培养大模型人才。

昆仑万维的培养方式是让有算法背景的人才学习模型训练方向,那么在招聘时就要考虑选择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熟悉的人才,同时有较强的自驱力和学习速度比较快的人才、有算法背景的人才。于是公司原来一些研究CNN等技术方向的人才,现在会更多地转向GPT训练方向。

“我们的想法是,从应届毕业的博士生中选择在校期间就表现出创新能力和技术视野的人才,以‘大牛带小牛’(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我们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来培养‘小牛’,就能成为‘大牛’。”方汉表示。

经过20年跃迁,数字人才的重要性已经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数字人才的培养,各大院校、企业也都在积极参与、快速布局,只待今时播下的种子,在未来能助力中国数字经济实现更非凡的成就。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