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脑胶质瘤首个靶向药物获批,背后是几代人甘坐科研“冷板凳”

我国脑胶质瘤首个靶向药物获批,背后是几代人甘坐科研“冷板凳”
2024年04月29日 17:13 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在近日举行的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通报说,4月2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江涛院士团队和北京鞍石生物科技公司共同研发的1类创新药伯瑞替尼肠溶胶囊(以下简称伯瑞替尼)用于脑胶质母细胞瘤,这是我国在脑胶质瘤MET靶向治疗领域首个完全获批的小分子靶向药物。

这也是全球首个批准上市的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标志着我国先于其他国家进入脑胶质瘤精准诊疗模式。

李昂强调,这一业内首创新药的成功,是由临床专家发现致病基因,并由创新药企业负责转化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这也是近年来北京市医疗健康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样本。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涛看来,近年来,北京市和他所在机构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系列创新,让他和他年轻的团队有坐住科研“冷板凳”的可能。

江涛院士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也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他能统筹临床和科研两个领域,带领一批年轻人20年如一日深耕恶性肿瘤的诊疗领域。20年前,江涛组建研究团队时40岁出头,其他成员都不足30岁。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成人颅内恶性肿瘤,很难通过外科手术做到彻底切除,即使经过手术和放化疗,仍面临致残、致死率高的困境,且复发率高。数据显示,高度恶性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5年总生存率不足10%。

江涛说,这种疾病也是神经外科领域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如何突破传统治疗手段,破解脑胶质瘤患者致死、致残率高的难题,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给伯瑞替尼的研发路径做一个时间轴,值得标记的时间点肯定有2004年、2014年。

2004年,江涛院士团队发起了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在后续的若干年,CGGA数据库被国际上175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用作科学研究。

每个人平均有超过两万个基因,通过这个世界最大的脑胶质瘤数据库,江涛带领团队,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在茫茫的基因组中寻找最关键的信息。

2014年,团队基于这个数据库找到了导致脑胶质瘤恶性进展与复发的关键融合基因PTPRZ1-MET,2021年融合基因PTPRZ1—MET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是44年来被唯一纳入的中国成果,也是目前国内神经肿瘤领域唯一改写世界指南的一项工作。

这一关键发现,也是靶向药伯瑞替尼研发的基础。在医学上,这是很经典的精准医学思路,找到一个靶点,再给予精准靶向抑制。

2012年,27岁的胡慧敏加入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时,刚刚博士毕业,专业是发育生物学。她记得当时,研究所招收的博士大多数是交叉学科背景,有生物学、工学、计算生物学等学科。在她看来,找到融合基因PTPRZ1-MET,看起来像是在寻找靶点的过程中意外挖到了大金矿,但实际是研究团队交叉学科建设的成果。

刚加入江涛院士团队时,胡慧敏也下了几年苦功夫。她说,第一次参加团队的组会时,江涛就提醒说,虽然她的专业背景很好,但要把神经肿瘤的基础补上,至少要用一两年。胡慧敏拼命读文献,从一开始闹不清胶质瘤的分型到后来对胶质瘤的基本病理都了然于胸,甚至常用胶质瘤细胞系携带什么突变都可以脱口而出。

胡慧敏说,她加入江涛院士的团队10多年间,江涛一直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惯例,每周四下午,团队所有成员聚在一起读文献进行头脑风暴,每次设定不同的主讲人、点评人,通过这种方式,把研究所做基础研究青年人的和医院年轻的临床大夫的深度融合,相互启发。

在江涛院士的团队里,基础研究和临床是伯瑞替尼研发的两翼,天坛医院神经肿瘤外科5病区副主任保肇实博士一直在临床这一侧攻坚。他和胡慧敏年纪相仿,是江涛的学生。

保肇实说,他的工作是负责PTPRZ1—MET的靶点识别,以及临床试验设计、入组病人管理,以及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等。他坦言,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最难的是,小分子靶向药物如何透过血脑屏障,作用到颅内肿瘤。唯一的路径就是“白加黑”不断进阶:江涛院士带领团队,白天手术,夜幕降临后就进实验室。

熟悉江涛的人都知道,生活很“枯燥”。不出差的时候基本就是白天出门诊、上手术,晚上和周末泡实验室、开组会,经常凌晨5点起床看最新的文献。他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生活,有人问起他时,他总是说看文献就是最大的爱好。

对生物学背景的胡慧敏来说,研究所一开始的条件并不尽如人意,实验室只能进行简单的细胞培养。而PTPRZI-MET 序列很长,有4000个碱基,属于分子克隆上很难操作的片段,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克隆出这个融合基因是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江涛带着年轻人一边进行实验室建设,一边开展国际领先的创新性研究,经过反复摸索、调试仪器设备配置和技术参数,最终建立了精准诊疗药物研发平台。

“几乎是平地起高楼”,胡慧敏这样比喻。

在全部1-3期临床试验中的第一个入组患者给保肇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复发的IDH突变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经过两次手术和放化疗后,仍然复发了,用了伯瑞替尼4周后,肿瘤明显缩小,复发后生存期是平均生存期的3倍。

更为重要的是,江涛院士团队发现的融合基因PTPRZ1-MET以及这种基因的作用机制,这道“谜题”的破解不仅造福脑胶质瘤的患者,对于脑转移癌患者也可能是新的福音——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适应症中,这种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具有MET 外显子 14 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使用伯瑞替尼的复发脑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2倍,2年死亡风险降低40%。

据李昂介绍,天坛医院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开展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改革的试点,医院出台了院内成果转化制度规范,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路径更加清晰,激励机制完善,提升了效率。

能有这样的成绩,在胡慧敏看来,既有江涛院士的领头羊作用,也有北京市和研究所对年轻人不断的扶持,比如有持续的、打底的经费可以作为年轻人坐住冷板凳的保障,还有政策创新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29日电

责任编辑:梁国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