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攻关谋创新

  编前语

  “劳动开创未来,奋斗实现梦想”。2024年是我国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实现了2024年的良好开局。广大劳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勤勉工作,锐意创新,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本报推出“劳动最光荣——五一特别报道”专版,向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致以诚挚的祝福、崇高的敬意。

本版人物插图 赵凯峰 琚理 赵云龙 温辉 制图 吴薇本版人物插图 赵凯峰 琚理 赵云龙 温辉 制图 吴薇

  贾磊 全国劳动模范、百度语音首席架构师

  奋斗在时代“风口”

  ●劳动者心语

  蓬勃发展的新兴互联网行业,和传统产业一样,仍然需要劳模精神,仍然需要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开拓进取,奋斗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潮头。

  AI(人工智能),时代的“风口”。位于北五环外的百度科技园内,百度语音首席架构师贾磊和同事奋战在AI语音技术研发一线,每天的工作经常要精确到用分钟来计算。在平均年龄28岁的互联网行业,48岁的贾磊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老将”。

  2011年,贾磊加入百度,开始语音搜索的技术攻关。6个月后,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语音搜索系统上线。其中,贾磊一个人就完成了整个系统百分之七八十的代码。

  2015年,贾磊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这在互联网行业前所未有。负责深度学习核心算法研发工作的付晓寅当时刚加入百度不久,这件事让他深受触动。“没想到我们这种新兴行业也能出劳模!而且就在我的身边!”

  付晓寅眼中的贾磊认真、专注,对技术充满了热情。贾磊的办公桌上,总是有厚厚一沓文档,这些都是AI语音领域的最新论文。贾磊学透之后,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团队里的年轻人。在贾磊的指导下,付晓寅已经成长为团队的技术骨干。现在,贾磊的团队已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为一支将近250人的研发团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贾磊的带领下,走到技术研发的最前沿。

  贾磊痴迷于技术的创新迭代,不断提升百度的AI语音技术。贾磊坚信,以AI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将会改变整个世界。未来,沟通、生产的效率将越来越高,以前不敢想象的技术将一一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 王琪鹏

  及红娟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总体室设计师

  心中一把“丁字尺”

  ●劳动者心语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严谨是设计的基石,团队是力量的源泉。我要把从老一辈航天人身上学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持续发扬和传承下去。

  在及红娟办公桌的一角,立着一把透明的塑料“丁字尺”。如今做设计都已是电脑制图,“丁字尺”基本用不上了,但是她一直舍不得丢掉,因为这把尺子,记录着自己二十余年航天一线奋斗的青春岁月,也镌刻着师父的谆谆教诲。

  及红娟现任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总体室设计师。1998年,她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进入航天系统,为飞行器设计“骨骼”和“肌肤”。

  至今,及红娟对第一次参加重大试验任务的场景仍记忆犹新。试验现场,方圆几十里,人迹罕至。前一天,大家在进行装配时发现,产品内部电缆有可能被挤压,及红娟和同事们立马紧张起来。大家查找资料,计算间隙。当天下午,北京的同事带着检测仪器乘飞机赶过来,对产品重新检查。最后,计算与检测的结果一致,电缆并未被挤压,试验可以正常进行。

  “成功了!”消息传来的那一刻,及红娟如释重负,也深刻地认识到,每一步设计都与成败息息相关。

  近年来,航天系统对产品小型化、轻质化研制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把产品的壁厚减薄了50%。”及红娟说。

  “中国航天事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越过了一道道坎,翻过了一座座山。”及红娟相信,在型号产品设计的征程上,中国航天人还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比肩世界一流。 本报记者 任珊

  张博 北京远度互联科技有限公司产测工程师

  努力飞跃更高峰

  ●劳动者心语

  无人机科技将继续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在高科技背后,永远也离不开劳动者的不懈努力,离不开奋勇创新的劳动精神。

  32岁的张博是北京远度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的产测工程师,主要负责调试无人机,检查其是否达到交付标准,这是无人机交付前的“最后一关”。

  大学毕业后,张博先是在北京一家汽车制造企业从事了6年的汽车生产工作,然后又在一家水表生产厂干了半年多。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博注意到了远度公司的招聘信息,“当时看见‘无人机’这三个字就动心了,2019年那会儿无人机并不普遍,我很好奇,觉得这项工作肯定很有意思。”张博笑着说。

  可正式入职后,张博发现,这项工作和他想象得完全不同。“干汽车制造的时候,是非常传统的行业。”张博说,无人机调试完全不同,“要通过编写飞控软件,设定航线参数,才能让无人机顺利升空,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尽管大学时学的是电子应用专业,在新岗位上,张博依然需要从头学起。“光是我这一道程序,需要检测调试的内容就有136项,加上其他焊接等工序,整体多达上千项。”现在,张博已经是一名成熟的无人机产测工程师。仅去年,经他之手调试后交付的无人机就有370架,平均一天一架。

  “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淘汰。”就如同迎风启航的无人机一样,张博和千千万万随时代发展而共同成长的劳动者,一直在为飞跃更高峰努力着。 本报记者 王天淇

  张海瑞 北京主线科技有限公司自动驾驶安全员

  老司机成功转行

  ●劳动者心语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技术怎么发展,劳动者的技艺永远不会失去价值,一技之长总能有用武之地。

  “进入自动驾驶。”语音播报话音刚落,张海瑞的双手从方向盘上放下,但方向盘依旧在左右转动。这辆正在行驶中的大货车,是一辆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张海瑞是这辆车的自动驾驶安全员。

  成为安全员之前,张海瑞是一名大货车司机。2022年,39岁的张海瑞看到了自动驾驶安全员的招聘启事。勇于尝试的他,报名了。经过层层选拔和考核,张海瑞顺利入职。

  刚开始张海瑞还真有些不适应,即使车辆进入自动驾驶模式,他的手还是会不自觉地放在方向盘上。他时刻提醒自己,解放手脚,注意力集中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以应对突发状况。

  即使不上路,张海瑞也经常在测试车里反复确认不同按钮的位置和功能。经过一周“苦练”,张海瑞完全熟门熟路了。

  自动驾驶时代,老司机们的技术没用了?张海瑞这个经历了新旧两种驾驶时代的老司机用事实回答了这个疑问。

  一次测试出发前,货车突然打不着火了,但不是电瓶的问题。凭借多年的经验,张海瑞立马把货车的驾驶室升起来,检查发动机的所有管路。果然如他所料,油路上的管道进空气了。排气、排油,张海瑞迅速解决问题。“看来,我老司机的经验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现在,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张海瑞都会马上跟技术人员沟通,以便不断改进自动驾驶技术。 本报记者 骆倩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