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过剩产能?

谁是过剩产能?
2024年04月16日 18:44 杨老师的基建课堂

过剩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是无处不在的,许多曾经兴旺发展的产业都陷入了阶段性的产能过剩;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许多行业陷入动荡的根本原因。

在经济规律中,阶段性的需求不足并不稀奇,也不至于对许多持牌金融机构造成伤筋动骨的伤害。如今寒冬更加萧瑟的根本原因在于,原本许多业务机会与发展模式根植于当时的经济运行环境,在发展模式与监管结构同时产生巨大变化之后,许多业务根植的土壤已经彻底改变:

城投融资

地方政府及城投的融资业务在过去的政府债务持续扩张周期下产生了指数级的增长,也推动了从业规模的大规模扩张。但这一业务的根植土壤在于地方政府的债务扩张,以及默许的地方政府举债投资拉动需求的整体发展模式。随着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达到阶段性高位,并且举债投资效率的持续降低,注定了这一发展模式的退场落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许多根植于这一发展模式的业务也随之土崩瓦解,相关从业人员自然也只能调整自己的方向。其中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这一业务模式走到尽头的核心原因,既是因为大环境的变化,也是因为这一模式本身并不推动地方经济产生正向收益,还变向成为了地方债务风险的推手。

在新的监管思路与环境下,自然不会放任这样的模式持续。未来城投还将持续存在,地方政府的需求也将回升,只是新的业务模式将于过去截然不同,需要与项目收益挂钩、与服务实体经济挂钩。过去各类中间人业务模式,以及非标融资业务,将随着标准化融资渠道的畅通持续降低,一个时代已经终结。

政策套利

由于大环境的原因,国内投行长期处于投资业务少、嵌套业务多的状态,许多业务说是业务,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政策性套利。这也是为何在过去两年经济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投行业务持续内卷的核心所在,政策套利的业务壁垒比较有限,助推了机构们无限降低报价、抢占业务的决心。

而在监管与业务模式全面洗牌之后,原本的政策套利空间基本全部清除,相关的业务部门与人员自然也就成了过剩产能。但这与地方政信业务还是有所差别,套利是金融的核心本质之一,这一逻辑下的业务在未来仍然将有不少的机会,只是需要重新等待观察、寻找新的业务以及抓住短暂的窗口期。

在机构牌照也相对过剩的当下,未来的套利类业务需要筑起相对更高的业务壁垒,通过对产业与专业的深入了解,找到基于产业发展中的业务机会。

线下销售

在过去数年里,金融业务中最多的造富传说即来自第三方财富机构等面向个人投资者的的线下销售业务,其销售返利点数之高往往令人乍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大量表外融资的存在,以及面向个人投资者开放的金融产品较为有限。

在其后的监管变革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些机构的轰然倒塌,以及相关业务的全面关闭。并且,从更高的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在逐渐放开,这意味着行业的野生状态进入倒计时。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类业务其实正在提升专业能力、逐渐正规化的赛道上,对于有足够管理能力、销售能力的团队来看,反而是新的业务机会。如正在蓬勃发展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基础设施不动产信托基金、各类投资计划,在机构投资者之外,仍然需要专业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只是整个行业环境,需要脱胎换骨,也不再野蛮生长。

行业虽有产能过剩,有生态更替,但也总有新的机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发展模式 套利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