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万亿元消费金融市场重新洗牌

45万亿元消费金融市场重新洗牌
2021年01月16日 03:42 贝果财经

  45万亿元消费金融市场重新洗牌

  本报记者/郝亚娟/张荣旺/上海/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信用卡透支利率正式放开。

  一直以来,央行对信用卡透支利率的定价约束,使信用卡不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竞争力。此次透支利率放开后,信用卡与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的竞争局面如何演变也成为舆论焦点。

  受访人士指出,透支利率取消限制后,银行信用卡相对于互联网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机构有更多优势。此外,银行间的竞争环境会变得更加激烈,大银行会因为资金实力、技术优势、规模经济等形成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随着监管层对互联网资本扩张、个人数据保护不断强化,45万亿元规模的消费金融市场将拉开新一轮洗牌序幕。这也意味着,消费金融市场上各参与机构的“野蛮生长”模式也将逐渐调整,未来拓展获客渠道、大数据风控及场景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信用卡利率“松绑”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通知》(银发[2020]327号)显示,自2021年1月1日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即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下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的0.7倍)。

  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指出,信用卡透支利率放开后,银行信用卡灵活度和业务延展性将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客群特征进行相应的定价调整,对优质客群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对下沉客户提高定价的同时做好风险把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结合业务需要,通过弹性定价策略来推动交叉销售、增强客户黏性,形成大零售业务的协同。

  “政策放开后,银行间竞争压力加大,信用卡透支利率难免会有下行压力,国有银行、股份行由于资金成本优势、客户获取能力及较强的风控能力,在信用卡透支利率自主定价上相较于城农商行更有优势。”王一峰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多数银行信用卡透支利率采取万分之五的日息计算,即年化利率18.25%,超过目前民间借贷利率保护上限15.4%的标准。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限制既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举措之一,同时也可以视作对市场较为关注的信用卡利率是否适用于“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4倍LPR”的反馈。

  “取消透支利率限制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表现。不可否认的是,利率市场化是否存在司法冲突在业内还有较多争议,根据对2020年8月以来的借贷纠纷案件的相关观察,出现一些‘同案不同判’情形,金融机构在某些地区适用4倍LPR上限,某些地区又不适用,给市场造成困惑,也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定价管理。”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如是说。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银行如何调整信用卡利率还取决于成本考量。某国有行人士表示,下探定价的压力较大,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定价勉强能覆盖成本,目前的方案还是维持现状。

  “整体而言,对于信用卡这类C端业务,由于单户授信额度有限,客户更多考虑的是便捷性,用卡黏性较大,对利率敏感度较低,政策不足以驱动信用卡透支利率明显下行,定价调整将是一个较慢的过程,现阶段多数银行仍在执行日息万五而不是打折即是佐证。”王一峰如是分析。

  在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看来,长期来看,取消信用卡投资利率上下限有助于推动利率下降,但预计会存在结构性的变化。

  “价格战”前提是风险可控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87.98亿张,其中,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66亿张,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5张。

  一直以来,央行对信用卡透支利率的定价限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信用卡的竞争力。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向记者分析,信用卡透支规定上下限,而互联网巨头贷款却没有上下限要求,这导致信用卡中心与花呗、借呗、白条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竞争时处于劣势,特别是银行信用卡分期利率对优质客户几乎没有吸引力,这就导致信用卡优质客户大量流失。

  《中国信用卡消费金融报告》也指出,在消费信贷方面,信用卡透支利率价格受监管限制与较低的区间,所以银行只能通过严格的风控将客源限制在还款能力较强的人群。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初期,监管还相对滞后,互联网消费信贷往往可以通过抬高信贷利率的手段覆盖更多客户,获得更高的收益。

  “利率价格不具备优势,再加上银行信用卡风控较严,未能覆盖所有客群,这为消费金融市场其他参与者提供了机会。”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指出。

  目前市场的共识在于,信用卡与消费金融产品服务的客群不同,这也是未来是否打“价格战”的决定性因素。

  在某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人士看来,消金产品同质化严重,信用卡又缺乏流量和场景优势,二者服务的客群有一定区别,其产品额度和期限、体验等也不同,当然也必然有交集,客群重叠之处,很可能是价格战的爆发之处。

  王一峰告诉记者,银行信用卡主要依托自身的客群经营和风险定价能力,而互联网金融更多的依托场景获客和大数据风控,笔均金额差异较大,银行信用卡目标客群远不及互联网金融下沉,也不排除部分银行对达标优质客户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但是这部分客群并不对互联网金融形成明显的直接竞争。“2020年银行信用卡承受的不良压力较大,即使政策放开,银行风控文化下,短期内或不会大规模下探次级市场争抢客户。”

  前述受访国有行人士也表示,如果经济没有持续恢复,银行为了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会冒险经营下沉客群。

  “消金公司等机构服务的客群包括市场上所谓的头部流量客群,很大程度上是比银行信用卡客群风险更高的一群人,银行信用卡市场若再度下沉,将直接抢食这批客群,届时消金公司等机构的获客能力、定价能力、风控能力等都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而随着竞争加剧,获客成本也将继续提升,利润空间将再度被压缩。”消费金融行业资深业内人士冯建新指出。

  消费金融迈入精细化时代

  在居民消费的增长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推动下,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根据艾瑞咨询的相关数据,未来5年我国消费信贷(含房贷)的整体复合增长速度可达21%。现阶段我国消费信贷市场整体规模已经从2015年的19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5万亿元。

  消费金融市场已吸引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平台、小贷公司等机构争相布局。不过,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金融授信乱象日益严重,共债风险、政策风险持续攀升,消费金融面临业务风险和互联网技术所引发的技术性风险双重考验。

  与此同时,监管整治不断细化到消费金融产业链上的各类机构和各个环节,包括信息采集、大数据风控、催收、联合贷款模式都经历了严厉的整治,机构的展业方式和收入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

  在消费金融行业进入精细化与合规化经营的时期,落实监管和防风险仍将是新形势下金融领域的工作重点。

  前述受访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人士表示,未来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比拼两个维度,一是产品的创新能力,比如额度、价格的优化,支付能力与场景能力的融合等;二是流量的运营能力,包括流量的获取,特别是自营流量能力建设愈发重要。

  展望消费信贷市场变局,信也科技在相关报告中指出,银行将回归金融本质,基于牌照优势,提供资金的同时,与互金公司合作建立和完善自己的风控体系和业务能力;消金公司则发挥牌照优势,在做好自身业务的前提下探索科技输出及合作;互联网巨头和第三方科技公司会进一步开放,成为持牌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

  《中国信用卡消费金融报告》也指出,在消费金融行业整顿清理的同时,征信体系不断完善,信用卡信贷业务得到了更多基础设施支持。2021年1月11日,央行公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王一峰认为,对于银行而言,其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在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相对“野蛮生长”状态受到更多的监管约束(如资本要求、个人信息保护等),以及银行加强对金融科技运用提升的获客和风控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利率变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婷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19 泰坦股份 003036 --
  • 01-19 富淼科技 688350 --
  • 01-18 药易购 300937 12.25
  • 01-18 秋田微 300939 37.18
  • 01-18 信测标准 300938 37.2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