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与士文化

    ■ 薛元箓

    了解京剧的人都知道,以包公为主角的剧目有十几出,并固定为京剧里独特的一系,统称“包公戏”。即便不看戏的人,也对包公特有的舞台造型颇有印象。黑色的蟒,黑色的勾脸,合成为包公刚正不阿、清正廉明“人设”的象征符号。

    当然,无论是京剧里的包公,还是公案小说中的包公,都是艺术化的形象,与史实中的包拯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包拯作为一例清官素材,被历史性地选中,并通过艺术加工,最终定型为半人半神的“包青天”形象,且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深至远……这一持续至今的历史“外溢”进程,又远远超过了艺术创作概念,成为一种价值观鲜明的文化现象。审视包公存在的意义,这一前提不可忽略。

    与人们的想象不同,包公形象的树立,并非民间创作的结果,而是知识人群和官僚阶层的集体贡献,是中国古代士文化的一次经典创造。在包公身上,既能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想,又能看到以忠孝为先的行为规范。而这两者,正是古代士人阶层所追求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包括清官戏突出塑造的包青天形象,也是儒家思想作用于士文化后对为官之道的最高追求。

    虽然包公故事对家庭内容的着墨不多,但仍不乏对士文化“齐家”思想的经典演绎。如著名剧目《铡包勉》和《赤桑镇》,前者突出了对子辈犯法的铁面无私,后者则浓墨于长嫂如母的孝亲之道。这种对于包公作为家庭成员的艺术处理,也完全符合史实中的包拯形象。流传于世的《包拯家训》,虽仅37字,却不怒自威,胜过千言,一位严父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家训传家,本身也是古代士人的家教传统。至于“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并终以“孝肃”赐谥,也证实了包拯在对待“家事”上同样获得了良好口碑。总之,无论是包公还是包拯,其一生行止,无不印证着一位儒家思想践行者的士人风骨。

    今人纪念包公,同样不能脱离士文化的背景。在家与国、公与私、法与情的博弈和选择中,承袭古人智慧和儒家理想,明辨大道与糟粕,守护荣誉与情怀,涤荡利欲与丑恶,依然是当今为官之道的至高追求。

原标题:包公与士文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京剧 包拯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