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变“匠”,为大国重器“智造”赋能

由“工”变“匠”,为大国重器“智造”赋能
2024年04月30日 04:17 中国妇女报
    刘芳在操作全自动贴片机。全自动贴片机是用于表面贴装器件的自动贴装,贴装速度高、换线灵活。受访者供图    刘芳在操作全自动贴片机。全自动贴片机是用于表面贴装器件的自动贴装,贴装速度高、换线灵活。受访者供图

    / 人物小传 /

    刘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高级技能专家、特级技师。从事航天电子产品无线电装接工作17年,她始终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守航天生产一线,凭借专注的工匠精神,圆满完成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多项重点型号高密度复杂军工电子产品的装配任务,在公司生产能力提升、质量保证、技能推广、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从长发披肩、温柔婉约,到利落干练、专业严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高级技能专家刘芳只需要换上一件蓝色工装服的时间。

    从职校大专生到特级技师,再到创立刘芳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北京航天万源科技有限公司领军人才,17年来,刘芳始终坚守航天生产一线,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多项重点型号高密度复杂军工电子产品的装配任务。2024年,她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荣誉不是终点。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下,大国重器正纷纷向“智造”转型升级,刘芳的紧迫感更强了。“我们要更加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跟着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实践,培育更多‘智能’与‘技能’兼备的新型劳动者,为我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我一定要去

    从事航天事业,源于刘芳的一份执着。

    2007年,刘芳被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张芸招入航天万源公司。有同学觉得她一个大专生去北京可能待不长,还不如就在家门口找工作。虽然前路未知,但她执着地认为,“能参与我国航天事业太神圣了,我一定要去。”这份“我要留下来”的紧绷感,促使她“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刘芳所从事的无线电装接工作,搭建的是火箭的“神经”与“脉络”,任务虽重,但“舞台”却极其“袖珍”,需要焊接的芯片往往仅有一个指甲盖儿大小。可以说,成败就在“毫厘”间。此外,焊接工作反复而枯燥,刚进公司时,她经常一个星期都在重复一道工序。

    虽有迷茫,但她从未放弃,而是在每日重复中,针对每一道工序反复总结、提炼技术,想尽办法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点滴进步中,她不仅练就了“巴掌大空间巧布千根导线”“盲装百根金针,一根也不歪”“点一下就准的袖珍焊点”等多项绝活,还承担起多项国家重点型号重点产品的“打版”任务。

    生产中,刘芳擅长将技术文件化繁为简,梳理产品工艺流程,提前发现易错点和难点,将产品制作流程以图示化的方式形成工序卡片,使每道工序更加可视化、标准化、易于操作理解。她还采用人员新老搭配、阶梯组合的生产模式,建立电子设备高效生产流水线,进一步保证了产品生产质量及一致性。

    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让刘芳更加坚定,“我们干航天的都有一股劲儿,就是把事做好,把质量、效率提上去,用严谨、细心确保万无一失。”

    更上一层楼

    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出台新“八级工”制度……近年来,国家为提高产业工人地位、促进产业工人成才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在刘芳看来,新“八级工”政策的出台,恰逢其时。

    “2007年,和我一起进公司的有30多人,但现在这一拨儿只剩3人了。”她体会到,在漫长的积淀过程中,技能工人的成才犹如大浪淘沙。

    与此同时,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普及,对技能人才的综合性、融合性要求更高了。就此,新“八级工”制度将原有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从五级延伸为八级,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就显得更为细致明晰。

    “以前觉得特级技师就是‘天花板’。” 刘芳说,“现在不仅多了首席技师这级新台阶,可以更上一层楼,而且要想顺应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也必须尽快让自己转型为知识型、创新型技能人才。”

    刘芳深切感受到,新制度的推行让产业工人的技术之路可以越走越宽,吃技术这碗饭可以越吃越香。

    为了发挥“传帮带”作用,刘芳带头优化实践技能人才梯队网状培养模式,她善于向周围员工传授技艺、传播理念、传承精神,主动将自己的经验、成果向技术技能人员倾囊相授,并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员工多参加竞赛,引领更多年轻人通过技能大赛成才。

    对年轻技能人才来说,“八级工”就是终极目标了吗?“当然不是。”刘芳笑着说,“现在年轻人的成长路径可太多了,可以瞄准‘大国工匠’,也可以瞄准‘中华技能大奖’,还可以瞄准八级工‘首席技师’,这些都是我们工人的理想与追求。”

    要主动适应

    与新机遇一同到来的,还有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现在我们的生产线都在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迈出的每一步也是为了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刘芳说。

    2022年,公司按照集团要求,将更多高级技能人才调配到智能化岗位。2023年,公司自研引入“擎天”大模型智能管理系统,推广应用于车间的生产、安全和质量管理中。

    走在智能制造中心生产车间,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能直观感受到,航天人正加快利用智能化、数字化为生产制造提质增速,赋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对航天工匠提出了哪些要求?刘芳思索片刻后给出了答案,“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何将“适应能力”放在第一位?“一些工人最初也很抵触,认为人工智能的替代会让一部分技能工人失业,这是片面的理解。”在她看来,人工智能替代的只是一些重复性劳动,“我们还可以在细化统筹上做深做实,保障人工智能更好地应用。”

    “作为技能技术人员,一定要跟着行业、产品的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创新和实践。”刘芳建议,“比如公司引入新设备,我们一定要第一时间学习、进行二次开发,让设备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产,为航天智造赋能。”

原标题:由“工”变“匠”,为大国重器“智造”赋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大国重器 航天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