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最有意思的展览,被我找到了

上半年最有意思的展览,被我找到了
2024年04月18日 13:16 新周刊

“我们往往忘记覆盖我们星球更大部分的是海洋。在考虑地球和我们自身的生存时,我们常常陷入大陆中心的思维模式。海洋哲学挑战大陆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更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知识、文化和哲学的方式。这是一种流动性、连通性和不断变化的世界观,强调生命和存在的互联互依性。

作者 | 张文曦

编辑 | 谭山山

题图 | 《海上钢琴师》

“海洋,看似无穷无尽,让人心生敬畏,惊叹造化奇妙,同时也唤起我们的无限想象……地球表面的70%都是海洋,然而人类对深海世界的认识却是众门之末。”

这段话来自BBC纪录片《蓝色星球》。迄今,80%以上的海洋仍未被人类探索过,因此常常有这样一个说法:人类对火星和月球表面的认识,甚至远胜于对海洋深处的了解。

吕克·贝松电影《碧海蓝天》男主角雅克最后选择沉入深海,他相信,在海的深处有一个更好的世界。有不少人对雅克的这一举动感到费解。在他们看来,海洋更像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非片中永恒般的存在——因为他们是带着陆地思维来看待海洋的。

我们往往忘记覆盖我们星球更大部分的是海洋。在考虑地球和我们自身的生存时,我们常常陷入大陆中心的思维模式。海洋哲学挑战大陆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更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知识、文化和哲学的方式。这是一种流动性、连通性和不断变化的世界观,强调生命和存在的互联互依性。”

在青岛西海美术馆新展“向海回归:人类世海洋的哲思”的策展前言中,策展人祝羽捷如此写道。

策展人祝羽捷在西海美术馆“流动的边界:海洋、岛屿、共生”对谈活动上发言。(图/©西海美术馆)

时至今日,伴随着海洋温度升高、洋流变化、极地冰层融化、海洋生物栖息地丧失以及海洋文化流离失所等一系列环境与文化问题的浮现,我们已经不能仅仅把海洋当作陆地的背景板。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早已在各方面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这片占据地球70%面积的蓝色区域,亟待被我们发现、发掘。

“向海回归:人类世海洋的哲思”展览现场。(图/©西海美术馆)

海洋,持续带来灵感的风暴

海风雕刻了沿海地区的生活习惯,也塑造了其特有的、区别于内陆地区的海洋文化。

在巴西,海神节是重要节日之一,当地人每年都要向海神伊曼雅祈福。伊曼雅就是大海的化身,被认为是水以及与水有关的一切生命的母亲。在菲律宾,每年的4月是当地的捕鱼节。当地渔民会在4月第一个星期五的月亮升起之前举行仪式,将装满食物的竹筏推进海里,等待竹筏随着海浪再次返回岛上。而鱼汛来临后捕捞的第一网鱼,要分给岛上每一位居民享用。

而在国内,从南至北,东部沿海地区也受到这片蔚蓝的浸染。早在南宋之前,妈祖的传说就在福建民间广为流传。相传,善良的妈祖精通医术和水性,时常救助海中落难的人。直至今日,许多渔民还会在出海前到妈祖庙进香参拜,祈求平安归来。

傍海而生的北方城市青岛。(图/Unsplash)

在北方,滨海居民同样热爱大海。比如,在临海的青岛,浴场文化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夏天到海水浴场“洗海澡”消夏,是青岛人民的习惯。而每年纷至沓来的游客,也会把青岛的各大海水浴场列入必打卡的景点。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祭海节,在青岛市即墨区田横岛举办,距今已有500年历史。

海洋为许多作家、诗人、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灵感。文学中的海洋从许久以前就存在,并持续地带来灵感的风暴。

(图/《蓝色星球》第二季)

早在《荷马史诗》的《奥德赛》中,人们就能发现海洋的韵律。古希腊地区海岸线蜿蜒曲折,港湾众多,因此,海洋所带来的海神祭祀、出海等生活体验,便成了《荷马史诗》中的重要素材。希腊神话里的海神波塞冬、海洋女神忒提斯与女妖塞壬等形象,都与海洋息息相关。

海洋也为作家和艺术家提供了远离文明的精神家园。广阔的海面,隔开了月亮与六便士。

对画画产生浓厚兴趣的高更,辞去城市里高薪的证券工作,一头扎进了一个名叫Hiva Oa的海岛。他说:“每当渴望美的事物,我们就得赶紧出去,与自然接触,来唤醒我们心中蕴藏的直觉和情感。”而高更的人生经历,为毛姆后来创作《月亮与六便士》提供了初始灵感。

(图/《健听女孩》)

大海意味着孕育生命和文明的起源,代表了人类想征服的自然和出逃的远方,无边际的海岸线也代表着上岸的遥遥无期。

“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想要逃跑的时候,他们总是去离岛喘一口气。”离岛,意味着逃离人心的孤岛。作家库索历时三年,走访日本数个小岛,探访那些抛弃城市、奔向离岛的人的经历。他们职业与心思各异,海洋却一视同仁、毫不偏袒地收留了那些秩序之外的人与情感。

(图/《海边的曼彻斯特》)

到了《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等作品里,海洋便化身为需要被克服、攻坚的对象,那些来自海浪和岛屿的困境,横亘在人们与理想世界之间。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高更于1897年在海岛上创作的一幅画作的名称,诉说着我们的疑问。一百多年过去了,21世纪的人类,依旧试图在海洋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高更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Where Do We Come From?What Are We?Where Are We Going?),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图/wiki)

海洋艺术,向可能性敞开怀抱

2024年4月3日,“向海回归:人类世海洋的哲思”展览在西海美术馆开幕。西海美术馆和策展人祝羽捷邀请全球二十余位当代艺术家,汇集海洋学、人类学、哲学、诗学、社会学及女性主义等多学科理论视角,探索海洋与人海关系。

海洋时常被艺术家视为创作的母题和灵感。在欧洲,甚至有一种专门描绘海洋与船舶的绘画派别。但无论是欧洲的浪漫主义还是日本艺术家描绘的具有东方特色的海浪,大多以凝在纸张上的笔触为主。

21世纪的海洋艺术,也和海洋本身一样,对许多秩序外的可能性敞开了怀抱。

乔瓦尼·欧祖拉作品《黄色的墙》。(图/©西海美术馆)

倪有鱼的“逍遥游”系列,通过裁剪他在世界各地收集的风景照片,提取其中相似且连贯之处,继而拼贴为新旧交织的景观。大海和陆地享有不同的时间线,而旧照片拼贴的形式,像蒙太奇手法一般,打破了传统的历史叙事。

在“流动的边界:海洋、岛屿、共生”对谈中,倪有鱼谈到了他与青岛的缘分。在这一系列拼贴作品中,也有20世纪70年代青岛栈桥的照片,拼贴的虚构与此刻的现实在流动中相逢。

倪有鱼“逍遥游”系列。(图/©西海美术馆)

参展作品中,不乏批判性的目光。在批判之中,人类得以正视自身对这颗蓝色星球的行径,思考该如何与海洋共生。

“岛屿并不是完全浪漫的,而是可能四处存在危机;海洋也是捉摸不定的,无论是环境还是生物。”麻剑锋2019年来到婆罗洲(印度尼西亚人称之为加里曼丹岛)。直到确切地踏入那片蓝色世界后,他才发现海洋和他想象中并不一样:鲜有人迹的原生小岛周围却漂浮着海洋中的塑料垃圾,表面平静的海面之下,有可能暗藏危险。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认为,艺术是人类对世界的知觉的一种表达。艺术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呈现在画布之外,而是在画布之上。艺术家把身体交给海洋,再将感知带给艺术。高饱和度的写生绘画,提示着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巨大影响。黄渤的《浊浪》,便利用真实的海洋垃圾进行艺术创作,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玻璃瓶、塑料袋、原油等人造垃圾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

黄渤《浊浪》(前)、《人造像素》(后)。(图/©西海美术馆)

蒲英玮则从资本角度观看海洋,他的作品《蔚蓝》蕴藏着对世界格局的隐喻。

在三联幅的画面中,蒲英玮用他所创造的标志性“帝国字体”字体,书写龙(Dragon)、狮(Lion)、鲸(whale)这三种象征权力与威望的生物,结合“China Capital”(中国资本)、象征中非贸易的“华”字符号、世界地图和海浪、海洋生物等纹样,向观众指出:在这场蓝色变奏之中,海洋不仅是自然的,还受到资本的搅动和影响。

蒲英玮三联画《蔚蓝》。(图/©西海美术馆)

作为全球化资本流动的场所,海洋的资本性也在其他类型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获得2023年Steam游戏平台“轻松惬意奖”的游戏《潜水员戴夫》,在有趣的探险经营玩法下,通过特定情节反映资本对海洋的影响。在游戏中,表面上反对渔民捕捞的环保组织“深蓝”,背地里却是一家捕杀海豚、持续损害海洋环境的大型渔业公司。

海洋也意味着一种淡淡的乡愁。伴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达,如今,即使面临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的境况,我们也不会因为窄窄的船票,而阻隔亲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但是,海洋本身代表着人类生命的起点,依旧是乡愁的源头。

(图/《海洋之歌》)

爱尔兰动画电影《海洋之歌》改编自苏格兰、爱尔兰等地区流传的神话故事。相传,如果人类偷拿了海豹女的皮,她们便会成为人类的妻子和母亲。但与此同时,她们仍会眷恋大海。当她们拿回海豹皮,或者被孩子发现真相,便会义无反顾地返回大海。

《海洋之歌》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告别与乡愁的故事。故事里,母亲为全家人带来的伤痛难以被抹去:她离开陆地的家庭,回到了海洋,也就是她原本的家。

而生于广州的覃小诗,曾在美国曼哈顿、古巴和中国香港这些“岛屿”上居住或驻留,最后也回到了家乡。那些散落在珠江出海口的华南海盗传说,被她悉数拾起,拼贴出了一份新的“藏宝图”。在自然间狩猎而得的物件,她也作为“宝物”,藏匿在自然之中。“我应该做一个交换,从山里拿了一件东西,就应该放回去一件东西。”覃小诗说。

西海美术馆外景。(图/©西海美术馆)

根植于青岛这座海洋城市,西海美术馆自诞生之时就有了海洋与人文的气息。在一些巧妙的角度下,观众会发现,西海美术馆所毗邻的大海正巧嵌入了某个场馆的窗户,或者倒映在某幅画作之上。海洋,不再作为背景板的客体,而是作为一种主体存在。

“向海回归:人类世海洋的哲思”通过丰富的艺术呈现,将海洋这个“被遗忘的空间”引入人们视线之中,也呼应了“向海回归”的母题。正如祝羽捷所说,在此次展览中,海洋并非是种修辞,而是真的引用了海洋相关的内容。

人们在海洋中寻找着逃逸的勇气,也寻觅着生命的追问。对于海洋的思考,也注定要像海浪一般,不断绵延。

校对:遇见;运营:小野;排版:甘妙

[1].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过什么样的海洋节日?海洋世界杂志

[2].唐晓恬.论《荷马史诗》与海洋文明的关系

[3].西海美术馆.TAG新展∣“向海回归:人类世海洋的哲思”开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美术馆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