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婆,曾是负责催婚的“官方人员”

媒婆,曾是负责催婚的“官方人员”
2024年05月01日 19:01 新民周刊

自秦至清,官媒始终握有实权。

文 | 蒲琳

前不久爆火的开封王婆,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媒人的风采。幽默诙谐的王婆,身着古代服饰,为单身青年“保媒拉纤”,凭一己之力带火整个景区,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年轻人的热议和追捧。

2024年3月,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的王婆因为现场为年轻人说媒而走红网络

那么“说媒”的起源是什么?古代媒人是个怎样的职业,又经过了怎样的演变?

从神明到公务员

“媒妁”起源于何时?史料并无明确记载。据《绎史》卷三引《风俗通》记载:“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因此,女娲被认为是中国媒人的鼻祖。

据说女娲与伏羲由兄妹而为夫妇。鉴于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女娲令已婚的男女定居在一起,同时,自任媒神,掌管男女姻事。

后来人们又供奉“高禖神”,让她专门管理婚姻和生育。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郑玄在解释“禖”字时说:“变媒为禖,神之也。”换言之,将媒字改成禖,是为了神化她。高禖神不仅受民间供奉,也被皇家祭拜。据史书记载,从周朝到唐朝,历代皇帝和后妃都祭祀过高禖神。

电视剧《天下第一媒婆》

至于“媒妁”成为男女婚配的必要条件,则是兴起于父系氏族社会,约有五千年历史。

《诗经·豳风·伐柯》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作品,这首诗的出现,说明在当时的某些地区、阶层中,已经开始遵从比较严格的礼制规范了。战国时期,《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可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当时已经成为男女婚配的必备条件。

古代媒人分为官媒和私媒。用现代的眼光看,官媒就相当于机关公务员。

周代创立了一整套婚姻礼法——“六礼”,很重视媒人的作用。周天子嫁女需要选同姓诸侯做媒,诸侯之间嫁娶则需要找大臣做媒。

当时,国家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媒氏,他们从官府领取俸禄,执行公务。《周礼》中对媒氏的职责也做了规定:“媒氏,掌万民之判”。

具体来说,官媒的工作内容贯穿了婚姻的各个环节,包括:

逼婚——命令所有年满30岁的男子和年满20岁的女子按时结婚,不可逾期;

主持相亲——每年仲春农忙之前,督促适龄男女聚会婚配;

结婚登记——将当嫁娶、已嫁娶和再嫁娶的男女登记在册;

户口登记——记录新生婴儿的出生年月和姓名;

调解纠纷——掌管婚姻诉讼案,惩罚违法者。

吴君如曾饰演的“天下第一媒婆”宋双双

汉武帝时,为了开拓西南,在蛮荒百越之地设立媒官,教导当地居民进行婚姻嫁娶。到了元代,官媒制度日渐完善。

元代《通制条格》中曾命令地方的官府根据地方居民的人口情况,由地方长老保送信实妇人,充籍为官,称为“媒妁”。

《元史》中也将官媒称为“媒互人”。这些官媒受到政府的委任与监管,负责“钦依圣旨,定到聘财求娶”。

明清时期,据《醒世恒言》中描写,官媒婆是在地方媒婆中选取顶尖人物充任的。在这一时期,官媒的职责较之前朝代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民间嫁娶的职责大大削弱,这些官媒已经不再负责民间普通百姓的嫁娶,而是仅仅负责所属地区官府之家的嫁娶活动。

自秦至清,官媒始终握有实权。

媒人也要“连坐”

不过,只有官媒的时代,媒人根本忙不过来。

因此,在西周时,官媒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制定了一个特殊政策:他们专门在每年仲春组织“相亲派对”,届时未婚男女被允许自行“勾搭”,私定终身,这就是所谓的“奔者不禁”。没有特殊原因缺席派对的未婚男女,甚至要受到惩罚。

但官媒的服务范围毕竟有限,还需要民间媒人(私媒)填补婚姻市场的空缺。

在汉代,私媒开始明确索要酬金;到魏晋,大部分私媒从业者已变成中老年妇女,她们被称为“媒媪”,在唐代被称为“媒妪”,宋代被称为“媒妇”,元代被称为“媒婆”,后沿用至今。

对于这些新的媒人群体,官方曾设立组织,试图对他们进行规范化管理。唐宋时期出现了媒人行会组织,元代乡社则是由地方长老推选诚实守信的妇女,在官府登记,由政府给她们颁发《至元新格》,让她们熟悉法律条文,按照律令行事。

到了宋代,民间媒人更是有了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媒人都有不同的服饰作标志。衣服穿戴不同,做媒的对象和阶层也不同。

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说管亲宫院恩泽;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清凉伞儿,皆两人同行”。

等级高的媒人说合官亲或才子佳人;而大部分低等级的民间媒人来自三教九流,撮合市井百姓。

2023年8月,重庆荣昌的“国风相亲会”

为了提高“谋和”的成功率,媒人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长”:首先便是伶牙俐齿、能说善道;其次便是拥有超高情商,深谙男女双方的喜好和心理,然后“对症下药”,见机行事。

但由于不领官府俸禄和资助,大多数民间媒人以婚姻当事人的酬劳为生,除了以说合婚姻为目的,必然会夹带牟取钱财的想法。在财利的诱惑下,许多职业媒人夸大其词,甚至颠倒黑白。

为此,唐代把“媒妁之言”移入法律条文,作为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

如《唐律·户婚》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婚姻“必用媒”载入律法。没有媒人介绍的婚姻,往往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祝福和保护。

从唐代到清代,媒人不仅负责牵线、说合,是婚姻的保人,还要对聘金、彩礼数额等进行监督,防止盲目攀比和买卖婚姻。一旦当事人嫁娶违律,媒人同样要受牵连。唐代律法,凡是违反律令结婚的,媒人要徙一年;即便婚姻事实没有成立,也要被杖六十。

官媒也好,私媒也罢,职司虽有所不同,但都是婚姻的中介人和促成者。不可否认,媒人对于维护婚姻制度、提高婚姻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既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也是社会风俗的反映者,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公开搞对象

近百年来,随着“婚恋自由”思想的深入人心,1950年《婚姻法》在总则中明确实行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从此,“媒妁”作为一种婚姻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却在民间受到欢迎。当今部分农村结婚仍然要靠媒妁上门提亲;在城市,媒妁则改头换面,转变为婚姻介绍所、征婚广告、婚恋网、相亲角等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这些形式只具备牵线搭桥的功能,并没有合法权威的性质。

1981年1月8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上刊登了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征婚人是数学老师丁乃钧。支持者夸“新潮”,反对者说“流氓”“恶棍”,但丁乃钧收到了400多封应征信,年底就结了婚。

丁老师被看作了是中国“公开搞对象”的历史第一人。有了报纸红娘开的好头,作为新兴媒介的电视也开始发力。1988年,山西电视台大刀阔斧搞改革,推出了中国大陆第一档相亲节目《电视红娘》,从此开启了中国人上电视搞对象的历史进程……

据《电视红娘》策划人李忠莲回忆:栏目开播前,他们在电视上做了两三个月的宣传,结果没有一个人来报名。后来栏目组终于等到了第一个报名电话,报名人是个小伙子,来自忻州庄磨镇南张村。

第一期节目播出后,报名的老中青光棍陆陆续续多了起来,但几乎都是清一色男同胞。后来总算等来个女孩子,人长得也漂亮,那期节目一播出就引起轰动。只不过当时的轰动——并不单纯是因为追求的人太多,重要原因是上电视相亲被认为“不正经”。

“让有缘人终成眷属”是《电视红娘》创办的初衷。因此,节目没什么花哨的环节,只有征婚者一个人面对镜头念“征婚启事”。一些成功找到伴儿的嘉宾,还会背着自己种的一麻袋土豆、带着大把的结婚喜糖来到电视台感谢栏目组。

《电视红娘》红火了几年,随后上海、河北等电视台纷纷入局打造情感节目,而北京电视台于1991年打造的《今晚我们相识》,成了其中的大爆款。

究其原因,《今晚我们相识》的嘉宾身份有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期的四位嘉宾,有漂亮女记者,还有国务院机关女翻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丧偶部队离休干部。

之后节目改在黄金时间段播放,工人、售货员、司机……逐渐地,各行各业的嘉宾开始丰富起来,很多人开口的第一句是:“感谢单位领导给了我这次上电视征婚的机会。”与当时登征婚还得到单位开证明不无关系。

据悉,《今晚我们相识》促成佳偶千余对,不少国外媒体也对这档节目颇为关注,认为是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

可惜开播之后的第十年,也就是2000年的情人节当天,《今晚我们相识》被“毙”,理由是气氛平淡,无法同湖南台的《玫瑰之约》相比。

《玫瑰之约》的嘉宾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形象好气质佳的单身男女。每期选出的六男六女相对而坐,看下来就四个字:赏心悦目。另外,主持人还不时让好看的嘉宾们展示自己的才艺,有人唱歌,有人跳舞。而该节目的形式正是效仿了此前台湾中视的《非常男女》,并加以优化。

同时期电视上的相亲节目,还有辽宁卫视的《一见倾心》、陕西卫视的《好男好女》、山东齐鲁台的《今日有约》、东方卫视的《相约星期六》等。

1998年开播的上海电视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直到2018年停播

2005年7月,为了照顾电视剧《大长今》的播出,《玫瑰之约》迎来了自己的大结局。它的停播标志着上世纪90年代延续到21世纪初的“相亲节目”热潮的彻底消退。

“非诚勿扰”

如果说《玫瑰之约》只是加了一点元素,那么《非诚勿扰》则是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真人秀的阵营。2010年1月,由江苏卫视打造的《非诚勿扰》开播,相亲节目再次回到大众视线,1个男生和24个女生的设定迅速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也是从《非诚勿扰》开始,“灯亮灯灭”的相亲模式,开始被之后的相亲节目所效仿。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

嘉宾的麻辣言语、唇枪舌剑让节目变得热闹,也引发了观众对于节目内容不断的热议。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宝马女”马诺。当时,一个爱骑自行车的无业男嘉宾问马诺:“你愿意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马诺回答:“我更喜欢坐在宝马里哭泣。”

此言一出,马诺红了,《非诚勿扰》也跟着收视率高居不下,稳坐国内综艺节目前几把交椅。

再之后的相亲节目,相亲对象不仅是男女双方,更成了“一人相亲,全家动员”。比如,东方卫视的《中国式相亲》,江苏卫视的《新相亲时代》,开启了电视相亲的3.0模式,主打“代际相亲”,父母全家齐上阵。节目中,不管是其背后的两个家庭,还是闺蜜亲朋都会给相亲主体,提出婚姻的建议。对于观众来说,这类节目在舞台上呈现出两代人的沟通模式,也更能反映当下中国人的婚恋观,并带给普通观众更多的参考价值。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相亲交友的平台也从电视转移到了网络。从最初的婚恋平台,到社交平台,再到交友软件,“线上社交”俨然成了年轻人寻找恋爱的主流赛道。

或许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从来都没有减弱过,只不过缺乏合适的方式邂逅爱情,他们想要的从来都是“非诚勿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