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气候韧性提升 第二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气候投融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分论坛举办

聚焦城市气候韧性提升 第二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气候投融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分论坛举办
2023年04月10日 19:39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包括资讯、报告、培训、咨询等在内的14项ESG服务,助力上市公司传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续发展表现。点击查看【ESG评级中心服务手册

  4月6日,2023第二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气候投融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分论坛成功举办。分论坛聚焦两大议题——“气候投融资助力碳中和:战略雄心、市场实践与产品创新”以及“推动气候适应性投资:气候风险管理与城市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分论坛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共同支持。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东亚区首席代表吉乐(Thorsten Giehler),以及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为论坛致辞。

图为蒋兆理、吉乐、方莉(由左至右)图为蒋兆理、吉乐、方莉(由左至右)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在致辞中指出,气候投融资虽然将减缓和适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存在重减缓轻适应的情况,使得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发展相对不平衡、相对缓慢。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未能得到充分保障,气候资金缺少对适应项目的有力支持,影响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开展。他表示,应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更好地推动金融机构、企业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对降低脆弱性、提高韧性的气候适应类项目的投资。

  GIZ东亚区首席代表Thorsten Giehler先生在欢迎致辞中表示,随着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作出实现“30-60双碳“目标承诺,中国的经济将经历一场迈向碳中和的深刻变革。在向低碳和气候韧性转型的过程中,金融部门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引导资金流向与《巴黎协定》目标保持一致。 GIZ非常荣幸参与这个进程,并通过推动中德、中欧之间专家对话与交流互鉴,分享国际最佳实践与促进标准共识,提供能力建设与技术赋能等形式与中国开展合作。

  他介绍,欧盟和德国正着手下一步行动,实施执行可持续金融战略与措施,以保证向气候中和、资源高效与可持续经济转型。随后,他强调德国政府在推动可持续金融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包括发行绿色主权债券,对绿色项目的出口给予担保和信贷支持,以及建立投资产品的“红绿灯”标签机制为投资者的可持续决策提供快捷的信息。

  最后,他介绍说,GIZ支持中德间的合作已经有40多年,并且在过去6年中在气候金融、绿色金融以及可持续金融领域积极与中国开展合作,期待未来通过GIZ执行的“中德气候伙伴关系项目”进一步深度支持中国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工作。

  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在致辞环节指出,气候投融资是探索实现低碳转型的新动能。通过开展气候投融资先行先试,为尽早实现从能源双控向碳双控转变创造有利条件,前提是必须把碳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因素纳入系统考量,为市场释放长期的政策信号。WRI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全球森林观察、全球气候观察等前沿的数据工具夯实量化分析基础,结合低碳城市加速器、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等合作平台,促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和国际交流。“要真正激发驱动转型的新动能,最关键的还要有到位的机制支持” ,方莉强调。 “一是建立三大协同机制,包括气候减缓和适应的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间的协同,以及气候、自然与人的发展的协同;二是亟需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促进气候投融资健康长期稳定发展。”

  论坛围绕第一项主题“气候投融资助力碳中和:战略雄心、市场实践与产品创新”设置了主旨演讲与高端对话环节。与会专家为推动气候投融资模式工具创新,引领金融服务和产品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绿色高质量发展导向集思广益、拓展思路。GIZ可持续金融项目主任祁岚女士主持第一项主题的讨论。

  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与可持续能源金融合作中心主任Karsten Loffler的主旨发言重点介绍 “德国可持续金融战略”。他介绍德国可持续金融战略涵盖了5个目标、8个领域的26项具体措施。五个目标包括:1. 在欧洲和国际层面推进可持续金融;2. 抓住机遇,为转型提供资金,巩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3. 针对性地提高金融产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并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性;4. 推动德国成为可持续金融中心,提高其知识专业性;5. 将德国建设为金融系统中可持续金融的标杆。在26项具体措施方面,他强调了关于 “增强透明度”的一项措施,指出加强非财务公司报告是金融部门做出更明智决策的关键要素,并介绍欧盟正致力于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欧盟报告标准。最后,Loffler先生总结了当前可持续金融发展的瓶颈,包括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在金融与非金融部门政策协调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王遥院长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当前中国可持续金融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人民银行、银保监等多部门联合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部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核心目标都在于撬动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充分利用碳市场、碳金融,完善碳信息、气候信息,形成部门间系统性响应。试点地区中王遥院长特别提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和武汉武昌区,对这两个试点地区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概述。她还指出,气候投融资工作接下来的重点应放在政策标准协同和发展多元化金融手段等方面。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企业可持续发展总监王颖女士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汇丰银行的全球气候战略。汇丰银行致力于打造净零银行,协助客户低碳转型,积极支持创新性气候解决方案。除顶层设计外,王颖总监还介绍了汇丰在助力客户和新兴市场低碳转型方面的具体实践案例,体现出了汇丰银行在推动净零转型方面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

  第一项主题的高端对话环节邀请到瑞典北欧斯安银行北京首席代表凌万儒、德意志交易所集团事务部副主管姒元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经济学家汪骁、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黄达飞以及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中国区总经理谢文泓作为嘉宾,共话国内外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途径。各位嘉宾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各自代表的不同类别的机构在金融支持气候行动、助力实体经济碳中和方面的最优路径以及适合开展的业务实践和产品创新。

  其中,SEB介绍了其在支持企业客户和实体经济低碳可持续转型中发挥的作用,强调银行机构需要在自身实现净零排放的基础上,加速棕色资产转型、绿色资产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目标下德意志交易所借助于交易平台形成的金融网络,提供完整投融资服务,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助力企业气候投融资方面的需求。AIIB在推进气候投融资规模化和时间紧迫性的要求下,将发挥公共机构作用,撬动并引导私有资本投资作为着力点,借用公共资金、混合融资工具、机制,利用不同来源资金实现效果最大化。中金公司致力于健全整个气候投融资产品谱系,将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工作的政策引导和标准体系传递到具体的试点工作中。CBI的工作重点在建立大规模、有流动性的绿色和气候相关的债务市场,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创新金融产品,追踪可持续相关交易,健全评估认证贴标机制。互通可比的标准体系将降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气候相关融资成本,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整个经济体可持续转型提供资金和解决方案。

  分论坛的第二项议题“推动气候适应性投资:气候风险管理与城市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由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金融项目总监李晓真主持。来自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瑞士再保险、中国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儿童投资基金会(CIFF)等机构专家,从政府部门战略雄心和政策支持到市场实践探索与模式创新,从拓宽国际融资渠道到促进国际经验分享与中国实践传播,就如何推动气候适应性投融资建言献策。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侯芳以“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与行动”为题作主旨演讲。她指出,中国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1951 至 2020 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广度深度也会进一步扩大。2022年,由生态环境部牵头,17个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新阶段下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等重点任务,对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统筹谋划部署。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积极推动地方编制实施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积极推动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强化关键脆弱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强化适应气候变化支撑保障和能力建设,并持续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WRI高级顾问唐丁丁以“投资气候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中国低碳和韧性城市发展”为题作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作为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发展中国家,长期气候变化以及短期气候灾害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和损害也愈加严重。研究显示,提升基础设施气候韧性、增加相关投入可带来规避未来损失、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等三重红利。而韧性城市建设将促进人居环境和人类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城市管理者践行韧性城市建设应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经济韧性,在面临生态环境危机时能及时进行经济和产业政策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应对外部变化的弹性,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二是增强社会韧性,在当社会结构遭遇环境灾害冲击或风险时,能够维持社会整合和确保社会治理并保持社会有效运行的能力。三是增强生态韧性,做好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推进城市产业生态转型、构建城市生态空间,如城市口   袋公园、社区公园、小微公园建设,在城市郊区规划建设大型郊野公园、绿化带、生态廊道等。四是强化组织韧性,在面对灾害风险时,能够迅速调动各类资源,集中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政策法规部副主任曹颖以“中国气候投融资与适应气候变化”为题作主旨演讲。她表示,全球气候适应资金严重不足,亟需气候投融资助力适应气候变化。目前,公共资金是气候适应建设融资的最主要来源,撬动社会资本能力有限,亟需拓宽融资渠道。她建议,政府部门应在政策制定、宏观规划、项目积累、资金筹措、资金引导以及价值实现等领域发挥宏观引导作用;开发性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筛查框架,提供项目开发支持,并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其他金融机构应完善投资风险评估框架,改变投资策略并推动气候适应型建设投融资,开发面向气候适应型建设投融资的金融产品,并分散投资风险。

  在高端对话环节,瑞士再保险公共利益风险业务部副总裁焦洁、中国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亚行项目办)主任段秀梅、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谭清良、儿童投资基金会气候项目经理祁悦博士以及WRI可持续城市部门主任刘岱宗分别从金融机构、试点城市和国际组织的角度分享了如何通过细化气候风险管理,创新投融资模式与产品,形成多方参与的适应气候变化合作,完善城市气候解决方案等方式加强城市气候韧性,提升公共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环境效益叠加。其中,在对各城市差异化的气候风险暴露程度和脆弱性进行摸底的基础上,保险行业可提供更加均衡的定制化气候风险转移方案。投资性金融机构可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来平衡应对气候变化长期收益和短期财务回报的不匹配,并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可总结提炼优秀实践经验进行复制推广。国际组织可推动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的国际化推广和本土化研究,为汇聚多方力量,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系统性响应提供支持。而目标明确、原则清晰、重点突出、谋划全面的气候解决方案将为城市气候韧性建设提供具体的行动举措和明晰的实现路径。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简介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是业内首个中文ESG专业资讯和评级聚合平台,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可持续发展,责任投资,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价值理念,传播ESG的企业实践行动和榜样力量,推动中国ESG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ESG评估标准的建立和企业评级的提升。

  依托ESG评级中心,新浪财经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为关注企业ESG表现的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新浪财经成立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携手中国ESG领导企业和合作伙伴,通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动建立适合中国时代特征的ESG评价标准体系,促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ESG投资发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马青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12 民士达 833394 6.55
  • 04-12 美利信 301307 --
  • 04-11 晶升股份 688478 32.52
  • 04-11 中船特气 688146 36.15
  • 04-11 中裕科技 871694 12.33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