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导报记者孙磊山东报道
从滨州市无棣县大口河河口到日照市绣针河口,蜿蜒3345公里的蔚蓝海岸线将山东包围。顺着海岸线向大海深处望去,是山东15.86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与山东15.81万平方千米的陆域面积大致相等,因此也有“山东一半在海上”的说法。全国首屈一指的海洋资源丰度也造就了山东海洋大省、海洋强省的地位。
2023年,山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二位;全省15个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9.7亿吨,保持全国第一。近年来,随着海洋相关产业的提档升级,山东经略海洋的脚步越来越快。
家底殷实
要在远离土地的海洋中“耕耘”,殷实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家底是山东的底气。
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P70、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等均出自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全国首个智慧化养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漂浮在烟台北部的海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超大型矿砂船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雄厚的海洋制造业家底背后,是无数山东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在海风中成长的山东人,很早便用先进雷达技术“绘制”出风的模样。早在20多年前,中国海洋大学实验室便研制出可将万米范围内的风场信息变成可视化数据的激光雷达三维扫描设备,曾为珠峰考察等活动提供过气象保障。近年来,在青岛市政府投资以及产业、人才、平台等多方利好因素下,由中国海洋大学孵化的青岛镭测创芯有限公司将这项技术推向了市场,并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市场。五年后的今天,镭测创芯年产值突破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70%。
求贤若渴
如今,海洋领域实力日益增强的山东,海洋领域平台和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通过搭建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2家涉海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揭牌,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暨半岛科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青岛启动建设,率先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省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900家,首批涉海科技领军型入库企业达到 81家。
在海洋领域人才数量上,山东有全国33%的海洋领域院士全职驻鲁,并通过组建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启动建设海洋人才港,使得全省海洋领域国家、省级领军人才数量居全国前列。不过,山东仍求贤若渴,通过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面向全球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战略科学家。
人才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关键变量,在丰富的人才资源支撑下,山东通过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创新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海燕-X”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刷新世界纪录;临沂滨海新材料公司自主研发的核电冷源过滤拦截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90%以上;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研发生产的超纯海藻酸钠实现国产化。
蔚蓝山东
随着家底的持续累积,如今山东提出了更为豪气的目标。今年5月,山东明确了现代海洋产业行动的目标: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
对于山东各沿海城市而言,这是一条将海洋资源存量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增量优势的新赛道。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东营市建设海洋强市,烟台市勇当海洋强国先锋,潍坊市启动主攻“海洋经济”行动,威海市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日照市重点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链,滨州市全面推动“海上滨州”建设,青岛、烟台、威海成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发展海洋经济在山东蔚然成风。
对山东而言,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国内外的伙伴沟通,寻求新的增长极。可以看到,山东连续举办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全国唯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十四五”以来,山东全省累计新设涉海类外商投资企业153家,山东海洋领域相关产业对外贸易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起势、未来产业照进现实的当下,站在海洋经济的风口之上,可以看到一个蔚蓝的全新山东。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