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追溯到2018年1月4日,党国《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份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背景是贸易摩擦山雨欲来,决策者敏锐捕捉到了城市经济中出口、投资、消费全面下滑的风险,何以解忧?唯有……不是杜康而是乡村。
70年来,‘弱乡村强城市’的战略萧规曹随,一边厢通过提高生产资料价格来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财富转移,一边厢刻意压低农村土地、粮食、劳动力……价格,人为制造出一大批离开乡村到城市打工的群体。这种拆东补西的手段固然加速了城市经济发展,但导致的城乡不均衡同样触目惊心,「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直接拉低了人均GDP,不仅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还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乡村和城市发展必须同步。撇开乡村单独发展城市的模式,犹如一条粗壮的大腿拖着另一条羸弱的病腿在走路,结果必然扯得蛋痛。而且,40年来随着政策和人口红利释放殆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显现疲态,而增量经济模式下维持6%以上的经济增速又是维持稳定的必要条件。当出口创汇型低端制造业陷入穷途,决策者必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寻找到一条替代道路。
这就是2018开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的完整背景,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口号喊得再响意义有限,乡村振兴最需要的是金融资本支持。 1号文件强调‘要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然而根据相关数据,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不说,投资乡村还存在周期长、风险高、回报慢……等缺点,在地方债务危机若隐若现的当下光指望财政投入不啻于痴人说梦,至于民间投资,呵呵。
资本不眷顾还缘于乡村实在是太穷了,社会保障不谈也罢,农民赚的那几个血汗钱不敢消费哇,明知银行存款利息根本跑不过通胀带来的财富稀释,也不得不省吃俭用存款养老。如此,缺少消费支撑的乡村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又跟什么对接?都不消费,让有关部门心急如焚,光指望财政补贴汽车、家电下乡……还振兴啥?
现实如此尴尬。没有鸡生不出蛋,而没有蛋更孵不出鸡,一年后不得不更弦易辙。既然农民兄弟都不愿意主动消费、配合有关部门拉动经济增长,那好,引导消费。
2019年2月2日,住建部印发《关于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在‘尊重农民安居需求和农房建设实际的基础上’,通过试点建设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以此来推动农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改善。看到这里会心一笑,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哇。
通知进一步提出,要在2019年建成一批示范农房的基础上,到2022年全国试点经验得到推广应用,农房建设管理体制初步健全,到2035年全国农村将达到‘农房建设普遍有管理,农民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普遍改善,农民基本住上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宜居型农房。’看到没有,大家都不消费是不?总有办法让你消费,而只要消费,就能拉动上下游产业,就能推动经济增长,就能拉动就业维护稳定。
光看政策似乎不太接地气,也看不清楚有关部门的决策依据。来看一组具体数字。
根据统计局和住建部数据,2017年末全国农村户籍人口8亿左右,住房260.8亿平米,其中约1/3住房达标‘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宜居型农房’,那么剩余2/3的现有农民住房约174亿平米需要拆除重建,而要达到人均50平米水平,还需要建设139.2亿平米新住房,两者累加需要改造新建的农村住房达313亿平米,初步估算直接投资超过60万亿,叠加上下游从建材到家具……到2015年将带来接近140万亿的GDP增长。这就是有关部门描绘未来15年乡村振兴蓝图的底气!
房子造好了,家具翻新了……周边生活、环境设施也要跟上吧?如此,乡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水电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环境绿化及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每年投资空间高达10万亿。换句话说,房地产+铁公基从城市完美复刻到了乡村。
前文讲过,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已经让各级财政头大如斗,那么未来如此庞大的投资靠什么支撑呢?这是两码事儿。当前各级财政缺钱不假,但那是建立在农民兄弟不肯投资、不肯消费的基础上说话,而住房刚需你能说不买就不买吗?而不管是主动购买产品、服务,还是被动购买‘宜居型农房’,都归属于‘消费’!
乡村振兴战略前途一片光明,但前文讲过投资期长、投资风险大、回收期慢……又注定其发展道路必然曲折,这对长期以来喜欢炒作的资本市场而言影响比较有限。换个说法,‘乡村振兴’并不是一个可以立竿见影获取投资回报的炒作题材,这对那些指望炒作‘乡村振兴’概念股的投机客们来讲或许算不上是一个好消息。
最后说明一点,乡村振兴意在减少农民而非增加农民数量,意在减少农业就业而非增加农业就业,从这个角度讲,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并不矛盾,绝不是逆城镇化。这一点对拘泥于城镇化vs乡村振兴的愚夫俗子而言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但政策设计者却画龙画骨心知肚明,而笔者也是困惑良久之后才慢慢看懂其中玄机的。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