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减费让利”怎么做?先锋领航,8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顶流资管巨头

基金“减费让利”怎么做?先锋领航,8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顶流资管巨头
2022年10月13日 17:30 市值风云App

原标题:基金“减费让利”怎么做?一个人,改变一个行业:“基金公敌”先锋领航,8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顶流资管巨头

先锋基金,不加杠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作者 |beyond

编辑 |小白

前几天,我司老板在市值风云APP社区发了一条动态,痛斥他持有了一年多的两只公募基金,没有带来一分钱的收益,一个亏了22%,一个亏了11.7%。

看着他痛心疾首的样子,风云君也是气不打一处来,你们想想,一个画饼都能画出8000亿身价的95后老男人,亏个20%那是什么数量级?1600亿啊朋友们!普通人连做梦都做不到这个数字啊!这绝对是一粒花生米都不夹的吹牛皮狠角色啊!

(来源:老板下场陪聊的市值风云APP)

杨老板一直自诩A股百乐门代客泊车小王子,因为忘记账户登陆密码而买中过38倍涨幅的特斯拉,凑合也算半个业内人士了——都能以100%的概率(随手买两只,中两只)遇到这种仙人跳、拍花子,可想普通投资者被血洗的惨状了。

为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甄别基金产品的优劣,市值风云开发出了“基金产品评级”这个重磅功能(这也是老板的帖子里说的测试的评级系统)

更好地服务投资者,这是个大事,风云君决定找些资料和案例跟大家好好探讨探讨。

(来源:股基评级双覆盖的市值风云APP)

万亿级市场,供给与需求却明显错配

(一)7亿多基民,万亿级体量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度证券公司投资者服务与保护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个人股票投资者已超过1.97亿人,基金投资者超过7.2亿人。

也就是全中国有一半的人都投资了基金产品。

这7亿多投资者产生的交易规模有多大呢?

以2021年为例,全年认购各类基金产品(以货币型基金为主)总金额超过107万亿元,而赎回金额总计约102万亿元。

两个数据一减,就是2021年的净申购金额,也就是基金市场的增量,约为5万亿元。虽然各年市场的净申购金额不等,但用万亿级来描述,一点儿毛病没有。

(来源:中国基金业协会、wind、中金)

这个市场的存量有多少呢?

按中金公司的测算,2021年全市场各类基金的平均保有规模总计约为22万亿元。

(来源:中国基金业协会、wind、中金)

再考虑到国内居民的总资产是趋势性增长的,其中金融资产的规模也随之扩大,2010-2019年就由92万亿元增至325万亿元。有了这个基础,基金市场的总规模实际上还将持续增长。

(来源:wind)

(二)基民的收益如何?

如此多的投资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汇聚于此,那他们的收益情况怎么样?

统计基民们的收益情况比较复杂,我们不妨化繁为简,直接从市值风云基金评级大数据系统覆盖的16542只基金来看,则:

近一年实现正收益的基金数量为5064只,占比为31%;

如果我们以一年期大额存单利率2.1%为基准,则超过这个收益基准的基金数量为3725只,占比为23%。

也就是说,理想状态下,最近一年我们有接近80%的概率会选择到不及最低投资预期的公募基金。

(来源:市值风云APP)

实际上,当我们开始挑选基金时,一般首先会看到各个渠道推荐的“热门基金”。

而这些基金之所以热门,往往是因为它对渠道和基金管理人最有利。

当基民蜂拥而上,将基金规模推升至几百亿、造就下一个医药女皇、白酒大神、菜狗菜总的时候,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市场赚了热度、渠道赚了佣金、基金公司赚了管理费、基金经理赚了巨额奖金,唯独基民没赚到钱。

当然,也不能完全这么说,毕竟还有很多基民赚了个寂寞,赚了个锤子,赚了个毛,赚了个鸟。

大多数人包括基金经理都在亏、都无法实现预期收益、无法跑赢业绩基准,这就是资本市场的铁律。

大家可以点开看看自己的股票账户、基金账户甚至是模拟账户,里面的收益率数字是不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除了基民不赚钱,都有谁赚钱了?

先来了解一下买卖一只基金时,会被收取哪些费用。

交易时会收取申购费和赎回费;

持有基金时会收取管理费、销售服务费、托管费;

还有运营基金所产生的交易费、一些运营费用也会从基金净值中扣除,属于基民承担的隐性费用。

基金类别不同,各项费率也不尽相同。整理下来,除交易费等隐性费用无法统计以外,一般我们接触到的基金类别中,费率最低的是货币型基金,费率大致为0.6%,其他基金的费率都在2%以上。

也就是说,我们买一百块钱基金,至少有2块钱是被当做费用抽走了。这可能就是我等基民/股民被尊称为韭菜的原因之一。

(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靠着这些收费项目,公募基金产业链的收益如何?

正好中金公司做了测算,我们一起了解(羡慕嫉妒恨)一下:

2021年基民为公募基金贡献的收益(包括显性和隐性费用)合计为3313亿元,其中,基金公司拿走了45%,1497亿元;

银行作为渠道机构,拿走26%,846亿元,剩下的被银行及其他渠道机构“瓜分”。

(来源:中金)

看到这儿估计有投资者朋友不乐意了:全社会都在降费让利,凭啥基金收费收得不亦乐乎?

2022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鼓励证券、基金等机构进一步降低交易、托管、登记、清算等费用,在国家政策层面对降费让利做出指示。

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好的服务,应该是所有投资者的心愿。那么,有没有一种模式能让投资者承担最低成本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投资收益?

或者说,有没有公司能做到这一点呢?

还别说,真有这么一家类似的公司存在,它就是美国的先锋领航基金公司(Vanguard,简称:先锋、先锋基金、先锋领航)。全球第二大资管公司,名副其实的卷王

巴菲特曾说:“如果要竖立一座雕像来纪念为美国投资者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非约翰·博格莫属。”

得到巴神盛赞的约翰·博格,正是先锋基金的创始人。

约翰·博格与巴菲特年岁相仿,1951年当21岁的巴菲特坠入爱河之际,约翰·博格完成了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加入了惠灵顿基金公司。彼时,全美国基金行业管理的总资产为30亿美元。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博格本科论文中的几条核心结论。比如:

基金公司应该以最高效、最经济的方式运营;

降低费用可以使投资收益获得最大化增长;

基金不应该声称可以战胜市场平均水平,例如指数。

这些过于理想化的“痴人说梦”,在当时以漂亮50为代表的投资风潮下,显得稚嫩可笑。

直到1973年熊市到来,漂亮50曲终人散,博格的职业生涯也发生转变。

1975年,先锋基金创立,博格作为创始人以及CEO,正式开启了他一个人变革美国基金行业的历程。

2021年IPE发布的《全球资管500强》年度报告中,先锋基金排在贝莱德(BLK.US)之后,位居全球第二,这样的排名,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

(来源:ADV Ranking、开源证券)

截止2022年8月末,先锋全球资产管理规模高达8万亿美元,全球发行的基金数量412只(美国204只,美国以外208只),服务全球超过3000万的投资者。

除美国市场外,先锋的国际业务遍布中国、澳大利亚、欧洲、加拿大等多个市场,全球雇员约18800人。

(一)基金投资人是公司股东

与其他资管豪强相比,先锋的特色鲜明,首先要提的是它独特的股权结构。

传统的基金公司架构是: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基金产品、提供服务,投资人购买基金产品、享受服务。基金公司与投资人就是单纯的服务关系。

但博格一直以来的执念和他在惠灵顿基金公司的从业经验表明,传统基金公司架构天然地导致了基金管理人与普通投资人的根本利益不一致,且矛盾无法调和。

在先锋成立之初,将投资人的信托责任摆在首位的博格极力主张以“共同基金控股基金公司”,尽管这在此前并无先例。最终博格的设想成真,先锋基金成为首家、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所有基金持有人拥有基金公司股权的资管500强。

(来源:PG财经)

这种方式真正实现了基金管理人与普通投资者的利益一致,基金运营过程中的任何减费让利都是投资人与股东的双赢,并且是否创设新的投资工具,也完全取决于能否为股东创造价值。这避免了先锋陷入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陷阱中。

(约翰·博格手写的先锋公司结构。来源:公司官网)

正如我们在文章第一部分看到的那样,名目繁多的费用侵蚀了投资人的收益空间。

反过来,成本越低,投资人能够获得的潜在投资回报就越大,自然他们的投资结果理论上也会更好。

(来源:官网)

当股东与投资人的利益一致时,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博格砍掉他认为不应该存在的费用。

他也正式开启了一条偏执狂式的减费之路。

(二)成本屠夫!行业搅局者!

博格在回忆录中描述了80年代美国资管业的经营思路:共同基金发行者的目标是增加管理资产,从而增加管理费和咨询费收入,由此增加公司赚取的利润。

哦豁~,这不就是现在国内资管业的现状吗?

博格认为,从本质上看,在资管行业中降费,其实是基金管理人在规模效应中让利给基金持有人,最终双方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博格下手的第一个目标是经纪公司。他终止了先锋基金的经纪分销模式而改为直销模式,之后先锋又将直销的销售费用进一步降低,直至取消。

1980年,先锋终止了与外部投资顾问的合作,节约了相关投资顾问共计200多项费用支出。此后,先锋又不断降低投资运营过程中的各项费率。

1975年以来,先锋的平均综合费率由0.66%降至2020年的0.09%,降幅为86%。

(来源:官网,截止2020年末)

1990年以后,在先锋的带动下,美国资管行业也开启了一轮漫长的减费让利过程,行业平均综合费率由最高时的0.88%降至2020年的0.54%,期间降幅约39%。

尽管行业一直在积极跟随先锋的降费节奏,但先锋的股权架构和业务运营方式决定了在为投资人节省成本这件事情上,无人能出其右。

2020年,行业的平均综合费率水平是先锋的6倍,先锋的低成本优势依旧所向披靡。

(三)指数基金开创者

指数基金,基本上就是在暗示资产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是一个失败者的游戏。

但这却符合博格的理念——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寻找常胜基金经理是一项艰难且最终没有收获的策略。

既然如此,何不将投资收益预期降低至市场整体回报水平?

1976年,先锋基金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只指数基金——先锋500指数基金,该基金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指数基金之一。

(全球第一只指数基金,现为先锋500指数基金)

1986年,先锋推出业内首只债券指数基金;1990年,先锋在美国引入第一批国际股票指数基金。

这些“不需要管理”的基金,完美地契合了先锋追求低成本,同时又能实现不错回报的理念。

以先锋总股票市场指数基金(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为例,该基金旨在跟踪CRSP美国总市场指数的表现,可谓深度覆盖了美国股市。

自2000年成立以来,该基金极佳地复制了基准收益,表现优异。

(来源:官网)

先锋率先试水指数基金,可谓顺势而为,踩上了美国的大国运:随着市场逐渐以机构为主导,美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风云君多嘴说一句:请有缘人仔细想一想,中国目前是不是处在注册制改革必然会导致的机构化前夜呢?)

2001年主动管理型基金中跑输基准收益的数量占比为41%,也就是说尚有约60%的主动型基金跑赢了市场。

到了2020年,跑赢市场的主动型基金只占13%,绝大部分基金跑不赢标普500指数。

(来源:标普SPIVA,国联证券)

在此背景下,成本极低、被动式管理的指数基金在美国迎来了大发展。据ICI统计,过去十年指数型共同基金规模的平均年化增速为17%,显著高于美国基金市场整体规模增速(10%)。

依靠“低成本”和“指数基金”两把利器,先锋在基金市场迅速崛起。截止2021Q3,先锋的指数基金管理规模在其总管理规模中占比约为70%,占绝对主导地位。

由于先锋是非上市公司,我们无法获取其盈利数据,不过从其管理规模变化,我们大致可以把握它的成长节奏:1975-2021年,先锋的管理规模从17亿美元增长至8万亿美元,46年间CAGR为20%。

这样的成长,令人惊叹。

(来源:先锋官网)

在增长迅速、已是资管巨头争夺的ETF市场,先锋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但如今依然做到与老大哥贝莱德分庭抗礼——贝莱德是通过收购巴克莱的iShare业务才一举成为美国ETF管理规模最大公司的。

而先锋则是依靠其低成本策略以及市场影响力,稳扎稳打不断提升市占率。截止2020年,先锋在ETF市场的占有率为28%,较201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为行业第二。

同期,贝莱德的市占率则由58%降至47%。

(来源:兴业证券)

如今的先锋基金,早已成长为全球资管巨头,管理规模上它将第三名远远甩开,大有取代老大哥贝莱德之势。

不过这些都不是看点,先锋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顺势而为的典范,在资本市场博弈加剧、有效性提高的背景下,它抓住并建立了成本优势,以指数基金作为核心赛道突围。

这恰好与我们当下的减费让利趋势相契合,并带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在风云君看来,约翰·博格与巴菲特在投资领域是最接近的两个人。

我们常把巴菲特比作股神,实际上他是经营之神,是杠杆之神。他所拥有的一大堆资产,实质是标普500指数的翻版,他的魔力在于给这个指数加了一个无人能及的超长久期杠杆,最终造就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

博格,与之类似。他没有自命不凡、投身主动管理行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市场。他老早就认清了一点。如果美国资本市场能够在几十年里保持长期牛市,只要能跟随市场足矣。

所以他选择作为一个工具提供者,而且以被动工具为核心。

最后,如果谁相信发生在美国资本市场的、连续上涨几十年的事情,也终将发生于中国,那就去做关于指数基金的生意吧。

对于巴神的论述不了解的老铁,欢迎翻看市值风云之前的报告。

(来源:牛掰格拉斯的市值风云APP)

免责声明: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

未获授权  转载必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