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重担的照护者,为何最终选择杀死自己至爱的家人?

肩负重担的照护者,为何最终选择杀死自己至爱的家人?
2024年10月17日 09:58 新京报书评周刊

今天我们的评审书目——《是家人,也是凶手》,来自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照护杀人”,一个自相矛盾的词语,一种非同寻常的谋杀。犯罪者并非全受恨意驱使,相反,他们一直肩负着照护的重担。在杀死至爱家人的那一刻,他或她,到底有过怎样的挣扎?如果有一天,我们要承担起照护家人的责任,应该如何面对?当身边人陷入无法言说的照护困境,我们能做些什么?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是家人,也是凶手》

(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著

译者:丁丽阳

中信出版集团

2024年5月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日本 NHK 电视台纪录片节目“NHK 特别节目”的制作成员。曾编写出版《无缘社会》《老后破产》《高中生穷忙族》等反映日本社会现实问题的书籍。

评审员

  001

晓萧

爱无法抵挡万难

为什么从“照护”这种关爱他人的行为中会孕育出伤害他人的“杀人”意图呢?

这是报告文学作品《是家人,也是凶手》后记中,资深记者渡边和明在节目采访前发出的疑问,也是NHK特别录制组采访的起点。

这本书在日本出版于2017年,2024年5月中文版通过中信出版社首次发布。中文版的标题充满了悬念,将家人和凶手这两个看似永远也不会重合的身份,联系到了一起。而实际上书的日文版原标题也非常震撼,《我希望母亲去死》。

邂逅此书时,我恰值中年,进入了传说中“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带着一丝对别人人生的好奇,也带着想寻求完美答案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始于爱、终于凶杀的“照护”

书里追踪了11个照护杀人的案件。根据普通人朴素的道德观,能痛下杀手的人大概都是冷血无情的野兽。但是,书中呈现的凶手画像,或许会打破这一印象。

为了减轻哥哥一人照顾母亲的压力、离家25年后回家的弟弟,与妻子感情甚笃、携手度过了42年的丈夫,要兼顾工作,还得照顾三个孩子和失智母亲的女儿,放弃工作、不婚不育全职照顾母亲的儿子……

这些凶手不但不凶恶,反而都是不愿意麻烦别人(哪怕是有血缘的至亲),独自将照护老人的责任扛了起来的人。至于悲剧发生的导火索,有的人,是突然进入剥夺了全部自由,并且没有任何成就感的照护中,难以忍受这样的落差。有的人是受痛苦不堪的被照护人之托。有的人则是因为照护失去了生命中的其他所有美好。有的人则是想和被照护人一起告别世界。

虽然他们的动机有千丝万缕的差异,但通过NHK团队的采访和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都是因为照护的责任,已远远超过了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爱无法抵挡万难

如何才能预防照护杀人的悲剧再次发生?这是这本书想探讨的现实问题。

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一种神圣化爱的趋向,认为亲人间的爱和羁绊能抵挡万难。可是,在照护这件事上,万难之后还有万难。除非哪一方的生命终结,否则永远就要面对一方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去照护另一个身体和认知只会越来越差的人。

书的第六章里,列举了日本现行的一些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举措,集中探讨了这一问题。比如由社会福利机构牵头的“居家照护志愿者”制度、多样化的支援服务,政府长期照护保险服务的质和量提升、第三方视角提供给照护者的支持,甚至是通过照护者集会,彼此倾诉烦恼等,都能有效预防事态恶化。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认识到照护不是单凭一腔爱意就能解决的难题,不应该是压在微弱个人头上的一座山,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结语

正如书中结语所说,我们要经常自问:我们能做些什么?

这是读这本书的意义,更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无法逃离的话题。

我的奶奶今年九十多岁了,熬过新冠后,她摔了一跤,从此生活不能自理,至今已卧床三年多。我的父辈们也曾因为奶奶的照护问题,兄弟姐妹几人坐下来商量对策。好在奶奶膝下两个女儿三个儿子,照护的人手是足够的。但是,随着奶奶卧床时间越来越长,奶奶本人求生的意志已日渐微弱,而主要照护奶奶的伯父一家,以及定期要放下自己的一切家事回老家轮流照顾奶奶的长辈们,也多少有些苦不堪言了。

看着奶奶和父辈们,我也会想到,也许有一天,我就会成为父亲他们现在要扮演的那个角色。当那一天到来时,我是否能够承担起一个女儿该有的责任?

《是家人,也是凶手》中并没有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但它能让书本前的我掩卷之后,也不由得继续沉思:我们能做些什么?

阅读评分:9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Trina

女性更容易被强加照护责任

写这本书的评论完全是机缘巧合,看到父母因为照顾外公外婆而表现出来的疲惫让我对养老这一方面的话题变得非常感兴趣。几年前我看过一个NHK的纪录片,时间隔得太久,很多内容已经记不太清。只依稀记得些许片段,八九十岁的老奶奶和老爷爷在广场上跳着舞,精神状态超好。自此让我对日本的养老存在一些滤镜,觉得这个国家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在阅读《是家人,也是凶手》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接触过任何一本养老方面的书籍,毕竟这件事对于三十岁左右的我而言为时尚早。真正让我一点点了解养老这件事的是我的外公和外婆。

大概是我上高中的时候,那会外公八十岁左右,外婆比外公小7岁。外公外婆结婚60多年,育有5个子女,三男两女,我妈在家里面排行第五。因为国内社会对于赡养老人的问题一直都是儿子出面,所以开始只是舅舅们在参与外公外婆的养老问题,大姨和我妈只是“听从”他们最终的决定。

那会儿外婆已经患有糖尿病,不过好在两位老人的身体还不错,闲暇时候外公还会去地里面转转(外公是退休教师,对于生活在农村而言,退休教师的工资已然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但是闲不住的外公总是想找点事,种种菜什么的)。我一直以为很快就可以讨论清楚他们的养老问题,结果这件事情一讨论就是十年,直到我研究生毕业仍然没有下文。

直到疫情那段时间,外婆因为脑出血住院,出院之后需要人照顾,子女都比较忙,所以刚开始已经快九十岁的外公承担起了照顾外婆饮食起居的日子。外公一辈子都没怎么做过饭,那会儿做饭、洗碗、洗衣服、扫地,所有的这些家务活儿突然之间都需要“学习”。最后的情况是饭做不熟、碗洗不干净,更别提洗衣服什么。后来,大舅、大姨和我妈在商量之下认为这种方案不可行(这会儿其他的舅舅要不就是在外地离得远,要不就是不愿意照顾老人),想来想去就把外婆接到市里面和我父母生活在一起,我妈在小区里面找了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每天都利用上下班以外的时间照顾外公外婆。

为什么是我妈照顾,这个决定背后的原因很多。涉及养老问题,逃避的逃避,推脱的推脱,我爸也会在不忙的时候一起照顾。刚开始,外公外婆还是比较容易照看,因为生活可以自理。直到前年暑假,大舅他们合计天气比较热,可以让老人回老家住一段时间,结果外公在家里面骑三轮车的时候摔了一跤。自此,真正的“照护”才开始,就像是书中的一句话,照护是一场没有终点线的马拉松。

经过商量,除了一个舅舅之外,其他的子女以10天为一个周期开始照顾两位老人。可能很多人想,这样就不会那么累了吧,但是事实是。经过一两轮的照护(因为大姨的工作原因,我父母每次照顾20天),小舅在一次照护中意外去世,所以最后是三个子女在照顾,大舅、大姨和我妈。

我记得,当时我妈早上七点之前就赶紧把外公外婆的早饭弄好,比较简单,弄个小菜,热点粥和馒头。7点匆匆忙忙去上班,中午回来先把他们早上吃完的碗筷洗干净,然后刷马桶,拖地扫地,做中午饭,忙完也到下午上班时间,赶紧骑着电动车去上班。晚上不开会的话六七点下班,开会就是八九点,因为外婆外公晚上都不怎么吃东西,所以我妈回到家他们基本躺到床上准备睡觉了。

当然,这些都是状况好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回到家还是赶紧洗床单被罩,因为外公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大小便失禁。半夜更是经常出现来不及上厕所而把自己身上和床单被罩弄脏的情况。

我记得去年十月一回家,轮到大舅在照顾他们,外公身子底下的床单都是湿的也没有给他换,我只能在心里叹口气,和我妈说这件事,她和我说毕竟是大哥,能照顾就不错了,她心里也不是滋味。

这件事情的转折发生在外公的二次摔倒,当时也是轮到大舅照顾,外公自己去卫生间的时候摔了一跤,之后没几天就离世了。

外公的离世对外婆的打击非常大,没过多长时间,外婆查出得了阿尔兹海默病。外公之前有的一些情况外婆都有,比如上厕所不及时拉到自己裤子上。不同的是,外婆白天晚上都不睡觉,尤其是晚上,隔一两个小时必须上一次厕所。这让照顾她的家人深感疲惫,我妈也在几个月时间直接瘦了二三十斤。其实,这些问题还在其次,更多的困难是照顾老人这件事得不到家里人的理解。父母在照护的过程中尽心尽力,却被大舅说是为了外公的工资。其实是外公还在世的时候,知道我哥结婚需要钱,并且我妈给了他们更多的照顾,才给了我父母三万块钱。最近一段时间,这个事情被大舅反复说事。父母也因为这件事和大舅闹得很僵,照护外婆的责任也更多转移到了父母的身上。

这两天和父母聊天,谈到这件事,他们都在说但求做到问心无愧,现在就是认真照顾老人,让他们在最后的时间享受儿女的清福。突然发现自己噼里啪啦说了很多,对这本书却叹之甚少,还是应该秉承着负责的态度写读后感。

作为一名照护者的家人,在看到父母很疲惫的情况,我一直在问自己,我能做什么?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参考答案,和照护者,自己的家人说说话,哪怕仅仅只是一个电话,理解对方在当下这种状态下的经验和感受。他们非常需要从别人身上获取一些力量。

书里面的每一位照护者无不是对被照护者充满爱和愧疚,在照顾过程中,如果不是自己实在是太累太疲惫,也会一直尽心尽力。可是,这些善良的照护者在照顾父母、配偶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孤独、不愿意和外界交流,甚至家暴等行为。外界在看到这些人时候,也会误认为他们不需要提供帮助,社会服务会更加倾向于老人照顾老人,或者是独居老人这种看似更加需要关照的家庭。

其实,书中谈道,更多的杀人事件发生在年轻人(中年人)照顾老人的身上,因为需要照顾被照护者,他们往往失去寻找配偶的机会,甚至是失去工作的机会。有些还会靠着父母的抚恤金过日子。

所以本书的笔者在谈论“凶手”的时候,会更加关注另一个问题:横亘在犯罪者和未犯罪者之间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呢?

就像书中一个警官说的一句话,“逃避照护家人的责任并不会被判刑,反而是那些没法狠下心撒手不管却又无能为力继续照护下去的人被追究了刑事责任。”这些照护者在需要的时候主动站出来,却在自己需要别人的时候无人求助。和照顾刚出生的小婴儿不同,孩子会一天天出现成长,而照顾老人,对方的情况会一天比一天严重。所以,照护者在日渐无望的生活中陷入疲惫和迷茫。

而女性,更容易被强加照护责任。就像书中说的,女性会被认为更擅长处理家里的事务,也更容易因为“看不见的孤立而深陷泥潭”。我们家也是如此,所以自己更有共鸣。

谈到最后,在看这本书之前和之后,对我观点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的养老制度。当一个社会即将或者是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显然是走在社会的前沿,比如在养老的护理上,分为上门护理、日托、短期入住、特别养护等,护理的难度也分成1~5级。在养老金的设置上,日本也会在原有公共养老制度和个人养老制度之外,引入介护保险制度,从40岁之后开始缴纳,为40~65岁有特殊疾病,以及65以上老人提供介护费用,覆盖70%~90%的费用,个人承担10%~30%,折合人民币1000~2000元左右。

但是,书中多次谈到这些制度的背后存在排队的现象,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供不应求。而且,一部分老人并不愿意入住养老院,他们更愿意让家人照顾。这些问题现在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查了一下我国的老龄化,预计2030年左右将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真的刻不容缓。

阅读评分:7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3

没有尽头的绝望之路

《是家人,也是凶手》这个书名还是翻译得太温柔了,原书名“希望妈妈去死”其实更为直白强烈,更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爱与绝望的极度矛盾。本书讲述了10个看护杀人的案件,并对为什么会出现看护杀人?如何最大程度防止看护杀人进行了一些思考。

我个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眼睛一直是酸楚的,时不时就有眼泪禁不住流下来。

我的奶奶是我目前唯一的、粗浅的失能老人看护经验。奶奶的阿尔茨海默病虽然持续了至少20年,但前面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难护理,直到有一次,她不小心从床上摔下手臂骨折,病情断崖一般崩塌。

她的骨折不算太难便恢复了,但她的头脑却再也无法清醒过来。一个问题她会在短时间内反复问几十次,整夜整夜地大声说着听不明白的话,晚上要上好几次厕所。最艰难的是,她无法自主控制排便,经常还在清洗就突然又拉了一些,每一次的清洁都得用掉好几大桶水,许多毛巾、纸巾,那段时间,家里永远都弥漫着粪便的味道。

我的父母那时候也都已经60多岁了,我曾经建议请护工,但我父亲觉得他和母亲还是应付得过来,姑姑、叔叔也会来帮忙。但那段时间的兵荒马乱和极度疲累,实在不是“应付得过来”能形容的。而奶奶吃也吃不下,拉也拉不出,睡也睡不好,我也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对神志不清的她来说到底痛不痛苦。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书中案例那些照护者是承受着怎样压力。而且最让人难受的,是你花尽心思照护的那个人已经不再是你熟悉的那个人。部分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会性情大变,病前温柔得体,病后满嘴污言秽语,极度邋遢,就像案例1里杀人者说的那样,“披着妈妈外皮的怪物”,照护者会产生一种“我是不是在照护着另一个人”的隐约错觉。会觉得那个熟悉的人实际已经死了,现在在这具身体里的是另一个鬼魂、怪物,会对这种照护生活产生更大的绝望。

我们这边有句老话叫“小孩摔大,老人摔死”,大意是小孩子学走路摔倒了没关系,渐渐就长大了,而老人一摔可能就是生命的终结。确实是这样,不是亲身经历,我实在无法相信,不只是手部的伤吗?为什么脑部的病情会如雪崩一样!明明之前情况还可以的,为什么突然就成了这个样子!那种冲击,没有经历过实在很难理解。所以我能感受到书中所说的为什么很多杀人者照护时间并没那么长却采取了这种行动。

“照护杀人”这个话题十分沉重,在我和其他人聊到的时候,不意外地会收到“为什么要看这种书呢?”“现在就开始焦虑有用吗?”“等以后遇到了再来吧。”这种反馈。

但我不这样认为的,只有了解了,才有办法找寻解决,或者改善之道。如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遇到,所受到的冲击可能让人更难接受事实,甚至采取一些错误的应对行为。我和先生都是独生子女,而我们的父母都已近古稀之年,还伴有多种疾病。很快,可能10年,若有极大幸运的话可能20年,我们就可能遇到书中案例那样艰难的照护压力,那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独生子女与父母的联结更为紧密,我们得到了父母全部的爱和资源,但我们也必须独自去承担养老的压力。提前在脑中预演一下,可能是好的。

我个人非常喜欢日本的探讨社会现实的影视、文字作品。我一直觉得日本有一种对每个具体的人的人文关怀,这是中国的作品比较少见的。之前看过叶真中显的《绝叫》,至少我从来不觉得中国的男作家能写出“(女主角)中了名为‘更想要一个男孩’的诅咒”这种文字(这位作家的《死亡护理师》关注的就是照护杀人)。而作为看过比较多日本文艺作品的人,我觉得日本就像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很多事情都像照镜子一样的对应着:狂飙的房地产、爆买美国—爆买日本、循环卡债—小额贷款……还有老龄化和少子化,而因为各种原因吧,日本对于这种社会问题的深挖和思考,是我们远远比不上的。我们国家目前的生育率已经比日本还低,老龄化的问题其实已经非常严重了,而我们还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未曾有的2亿独生子女。而我在找了本书对应的NHK节目去看后,视频的弹幕和评论更是让我认识到人们对于失能老人的照护了解是多么贫乏。每次看到相关的新闻,我都在内心悲愤地呐喊“求求你们加紧开始吧!”“要来不及了!”如果在“调查记者已死”的现在难以自我剖析,那么寻求一个前车之鉴,也是一项安全而可行的措施吧,所以我非常希望,能更多地引进这类书籍。

因为爱,所以绝对不会当逃兵;因为爱,所以难以接受所爱之人变得面目全非;因为爱,才会如此痛苦;因为爱,才会把死变成一种结局……

但,其实,应该有其他的方式,让爱的结束不是杀害与无尽的悔恨。

另外,本书是以案例为主体,阅读难度比较低,在对比了NHK的节目,影像相对文字更能给人带来沉浸感,弹幕和评论的存在又可以产生互动感,但49分钟的节目确实很难装下太多内容,也导致一些评论对案例产生不是很客观的疑问,书的内容还是丰富许多。本书重量很轻,排版和纸张也让人舒适,不过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中国的纸质书籍字都这么小?毕竟,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的时代了,不是吗?

还有一个小插曲,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在我没注意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她对于“我觉得她是个披着我妈妈外皮的怪物”这句话印象深刻,并且在当晚因为“眼前这个妈妈可能只是一个看起来像妈妈的怪物”而害怕(苦笑)

书的设计排版打9分:我很喜欢封面的设计和用纸,乳白色草香纸本身就带着一种居家温暖的气质,但封面图的深蓝色的人物、字体大小不一的语句,却呈现了一种神经质的危险氛围,和书的内容十分吻合。书的重量比较轻,装帧很好,内页纸张颜色和质感也很舒服,就是字太小了。

书的内容方面打9分: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了11个案件,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词,阅读门槛非常低,读起来比较轻松。有些人不喜欢“日式翻译”,但我个人倒是觉得这样很好,一方面是我个人习惯了日式语言,一方面是觉得这种略带距离感的翻译是不是会更“安全”。我觉得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记录”,思考如何改进的部分还是太少了,而且因为案件有足足11个,又压缩了每个案件的篇幅,和另一部相似的书《看护杀人》中有大量当事人经历、内心自白相比,代入感稍微差了一点。但由于题材和采访的不宜,我还是会给这本书打一个高分。

阅读评分:9分(满分10分)

综合

意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