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评审书目——《情绪疲惫的你》,来自美国作家南希·科利尔。
如果你像大部分女性一样,总是感到情绪疲惫,总是处于焦虑和沮丧中,总是觉得自己应该做好所有的事情……那么,是时候大声说出你的需求了!请你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真正地关心、照顾自己,过一种真实的生活!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情绪疲惫的你》
(美)南希·科利尔著
薛玮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年7月
南希·科利尔(Nancy Colier),心理治疗师、作家。长期致力于正念、当代幸福生活方面的研究。《今日心理学》《赫芬顿邮报》的专栏作家。著有《不要停止思考》《关闭的力量》《邀请猴子喝茶》和《摆脱自己的方式》等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你是否承担了大量的情绪劳动?
你是否厌倦了成为所有人的依靠?
你是否总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来满足他人?
如果你像大部分女性一样,总是感到情绪疲惫,总是处于焦虑和沮丧中,总是觉得自己应该做好所有的事情……那么,是时候大声说出你的需求了!请你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真正地关心、照顾自己,过一种真实的生活!
心理治疗师南希·科利尔将为你提供一份坚定的情感支持,会让你发现自己精疲力尽的根本原因,带你找到你深层次的需求,从而让你更好地照顾自己,找到持久的活力。
它为何吸引人?
不完美即是失败?你不是脆弱,而是总被挑剔。心理学版《看不见的女性》,揭示人际中“默认”的女性情绪劳动。
撕碎“完美女性”的谎言,揭示女性群体疲惫的真相。每条传统规训下都活着无数努力却“精疲力尽”的女性。我们如何才能重振精神,获得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请收下这份邀请,踏上自我寻找的旅程……
《情绪疲惫的你》(试读)
我们去哪儿了——讨好的樊笼
米兰达 (化名)聪明迷人,非常讨人喜欢。尽管如此,你仍然能明显感觉她身上有种疲惫甚至是压抑的气息。“她看起来就像一只被关在镀金鸟笼里的金丝雀。”在初次来访的米兰达离开我的办公室后,我记下了这么一句话,现在我还记得她。
优雅时尚、能说会道的米兰达今年 46 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很有魅力,事业也非常成功,但她迫切地需要帮助,因为她想过上更勇敢、更忠于内心的生活。但更耐人寻味的是:她很清楚,哪怕这样可能会失去“一味地取悦别人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和回报”。当时我并没意识到,正是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写这本书的念头。
米兰达既是尽职尽责的母亲、体贴入微的妻子、兢兢业业的律师、照顾年迈父母的好女儿,也是忠实的朋友,总之,你可以称她为理想的现代女性。但在扮演这些角色的同时,她失去了自己的渴望和需求,与她需要成为的自己——无须考虑别人的自己,断了联系。她自己的渴望也消失了,因为这些渴望与她所照顾的那些人没有任何关系。
在外人眼中,米兰达过的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生活。她取得了社会告诉我们应该取得的一切成就,成为社会普遍认为的成功人士。但她觉得,在内心深处,她与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她称之为“真正的自我”,是割裂的。
她感到自己真正的活力和力量被溶解掉了。现在,她已经厌倦了得体和不断讨别人喜欢的生活,她需要一些“不得体”的指导,以及一张“归乡”的路线图。她想靠近那些她称之为“我”的东西。
但从小到大,米兰达一直都在学习怎样才能讨人喜欢;她害怕说出自己的需求,也担心放弃讨好他人会让她失去对她来说重要的一切:婚姻、事业、朋友,甚至是作为一个好母亲的身份。她觉得不迎合别人是不明智的做法,会让她觉得不安全。她明确表示,她不希望我把她变成“一个与几只猫相依为命的女人……自己照顾自己,孤苦伶仃,没有归属感”。米兰达在情感上疲惫不堪,没有丝毫的满足感,但同时她也非常怀疑,如果放弃取悦别人,那她的生活会更好、更有意义吗?
讨好的樊笼
归属感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意味着别人不会遗弃我们,不会见死不救。但归属感不仅仅指身体免受伤害的安全感,也包括情感上的安全感,即被接受、被重视、被爱。我们需要归属感,才能在情感和心理上保持完整。尽管人类已经走出森林,也不需要群体来保护我们不被吃掉,但我们仍然需要归属感,它仍然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核心。它仍然驱动着我们。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作为女性,我们知道,获得归属感的最佳策略,也是生存的最佳策略,就是要让自己讨人喜欢,成为别人希望我们成为的人。于是,讨好就成了我们的驱动力,成了指挥我们行为的控制系统。被喜欢意味着被接纳、被需要。然而,这种驱动力虽然从许多方面来看是有用的,能保护我们,却也成了束缚着我们的樊笼。
在这个笼子里,我们开始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压抑自己的个性,努力取悦别人,到最后我们会以为自己本来就是如此。
那些陈词滥调
挖掘女性疲惫的根源非常之难。每每讨论到这个话题,我们总会陷入一套老旧的说辞中——她们累是因为她们包揽得太多了。于是,我们很快就会联想到 A 型人格的女强人,她们超级能干,无论是在办公室、卧室、厨房,还是在家长会上都表现得精力充沛。我们会设想这样的女性永远不会说“不”,从不为自己要求什么,也没得到过什么。
由于我们已经内化了这样的刻板印象,所以当听到女性说自己感到心力交瘁时,我们会习惯性地把原因归咎于女性自身——要怪就怪她们没照顾好自己。重点在于,肯定还会有人说,“你的需求没得到满足多半是你自己的错”。在探究你自己的情绪疲惫时,我奉劝你千万别听信这种言论。感到疲惫不是你的错,哪怕你是个女强人。
“是你们女人自己要做那么多的”之类的陈词滥调很具有欺骗性,再加上女性的情绪疲惫问题本身就错综复杂,因而我们很难找到疲惫的根源。女性想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需求,发掘情绪疲惫的根源,并弄明白为什么自己会长期如此,这并不简单。想要找到更高明的办法来应对情绪疲惫的状态,这同样具有挑战性。买个毛绒抱枕,痛痛快快地泡个澡,这也许是你现在缓解疲惫的办法。毕竟,与探究你内心有哪些渴求没得到满足相比,这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要省得多。
事实上,当涉及满足我们的需求,或者照顾我们自己的需求时,我们女性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一谈到照顾自己,无论它只是个想法,还是已经付诸行动,都与社会灌输给女性根深蒂固的观念相悖:女性应该无私奉献、牺牲自我。它也与那些不断提醒着女性不该为自己着想的信息相悖,而这样的信息无处不在。“我是谁”与“我应该是谁”之间的鸿沟,或者说“我应该需要什么”与“我实际上需要什么”之间的鸿沟,正是女性情绪疲惫的罪魁祸首。
完美女性
在我十几岁时,我的叔叔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也正是这个故事引起了我对女性问题的兴趣。故事的主人公是叔叔相识多年的朋友与他的妻子。这位朋友经常晚上偷溜出去找乐子;去酒吧跟他的酒肉朋友以及很多女人们鬼混在一起。偶尔想起来他会给妻子打个电话,大概是为了告诉她自己在哪儿。妻子接到电话时总会说同样的话:“不管你几点回来,我都等你。”这句话正是叔叔讲述的重点。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家里男人们的反应,他们对这位妻子赞不绝口。“哇!”还有个人问,“上哪儿能娶到这样完美的女人?”甚至还有个男人问叔叔,这位妻子有没有姐妹。
尽管我们的社会已经进步了很多,但完美女性的观念仍然普遍存在且根深蒂固。你心中的完美女性是怎样的?
她是否坚强、美丽、聪明、健康、乐于助人、自信、慷慨、有爱心、善良、宽容、自我牺牲?她是否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自己却一无所求?她是否是因为奉献了什么,才会如此特别、如此令人向往?庆幸的是,随着人们对于性别认同、生活方式、职业道路、身材相貌以及女性的活法等方面的观点越来越多元化,完美女性的形象也在发生变化。
然而,完美女性的形象仍然是一种理想,是女性气质的典范,是女性在心理上强烈认同的“我应该成为的样子”。
问问自己,当你无法成为这个想象中的完美女人时,你是否依然认为你应该成为她?如果不能达到这个标准,你是否会感到沮丧?我们内心的批评者往往就是那个说“我应该……”的声音,它责备我们,羞辱我们,指责我们没能达到理想的标准。努力成为完美女性,其实就是努力做一些我们认为能迎合别人需求,能让自己更受欢迎的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因为自己没能成为理想中的完美女性而批判自己,实际上这是在加固我们的樊笼。
如何参与“评审团”?
我们希望你:
| 是一位认真的阅读者,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本书的相关话题感兴趣。
| 期待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与更多人交流,甚至引领一种主张。
| 时间观念强,能够遵循我们的约定。
你只需要:
| 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你为什么想读这一本书,或者分享对这本书相关话题的看法和观点。
| 等待我们的回复。我们会尽快选取3位评审员,赠送一本书,然后确认地址与联系方式,尽快将书寄出。
| 在两周内(从收到书之日起)将书读完,发回1000字左右的评论或读后感,并给这本书打分(满分10分)。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一本免费寄送的书,换来这么多的要求,不值得呀。
但赠阅并不是“阅读评审团”的核心,我们所期待的,是让有意愿有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读者,有一个发表和交流的平台;是让那些原本灵光一闪、只有自己知道的思考,在鼓励和督促之下能够被文字所记录、被他人所阅读;是为了通过认真的讨论,让“热点”的潮水中多一些独立的、真诚的声音;甚至,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新的书评作者,让我们以这种方式相遇,然后看到你从此不断成长。
你,来吗?记得在下方留言哦。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