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2024新京报阅读盛典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举行。此次阅读盛典的主题为“我见青山”,意为在阅读和思考中追寻流动的自我——自我是流动的,"我"并非单纯的个体,而是包含了"我"与外在世界——那遥远的过去、凌乱的现在以及预想出的未来——之间的一切互动。
盛典举办的当天寒风凛冽,然而对多年热情支持我们的读者而言,这些似乎无法形成障碍。尽管盛典正式开场的时间比预计的两点延后了五分钟,但最早的读者已经在一点钟的时候便已经抵达,他说他不想错过开幕的时刻。
是的,读者们不想错过,我们也不想错过这场每年与读者、作家和编辑们的相逢。在当天下午的阅读盛典中,我们向12本年度阅读推荐的书目进行了致敬,另外还进行了三个特别致敬,部分作者和编辑抵达了现场,未能到场的作者们也发来了录制的视频,在屏幕上与现场读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交流。
年度阅读推荐书目、年度特别致敬详见: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年度特别致敬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活动现场。
撰文 | 宫子、申璐、荷花
相遇与重逢
在年度阅读盛典的现场,很多作者和出版社编辑受邀前来,对不少人来说,当天的盛典可以说是一场“大型面基现场”——我们、作者们、以及出版社编辑们其实已经在微信上沟通了多年,但是这天下午,很多通讯录上添加了多年的好友才第一次在现实中见面,开口的第一句话总是小心翼翼地询问——“请问您是……”,在得到确认回复后才发现是已经沟通多年的“熟人”。在作者中,年度阅读推荐书目《你们去荒野》的作者赵松比较早地来到了现场,作为过去多年沟通的文学作者,他也是第一次见到了书评周刊编辑部的某些文学编辑。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活动现场。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活动现场。年度阅读推荐书目《你们去荒野》的作者赵松(左)与颁奖嘉宾刘文飞在活动现场交流。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相逢来自于我们的读者。2024年度文学教育实践的特别致敬对象是张秋子,作为一名教师,她一直在千百次备课里不断尝试拓宽文学教育的可能性。而在报名时,我们遇到了一位读者,她不仅通过我们的文章认识了张秋子,也是她最具意义的读者之一——因为在张秋子的文章中,她感受到了寻找内心稳定、让理想和现实能够共存的东西。在报名链接中,她这样写道:
如今我已经不是大一时候那个有大量时间可以投入文学的学生,我的阅读多多少少带有功利性,带有着目的性,但我还在阅读,还在表达,还在写作,试图在变化之中寻求建立内心的稳定锚点。现实的压力之下,文学是唯一的自留地。对这次活动如此向往,也是因为非常想要见到的人--张秋子老师。通过新京报我认识了张秋子老师,她的存在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理想主义和现实的微妙共存,文学真的不会凋亡。交流和见面也许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可以让大家分享当时当刻的状态和思绪,彼此支撑着活到下一个转机,说不定,转机的开始就源于一场寻常的对话。
在盛典现场,这位读者上台,带着张秋子的新书《与达洛维夫人共度的一天》与作者见了面。对这种来自文学交流的相遇,张秋子也非常喜悦,她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位读者留言中的一个词:稳定的锚点。“我们读了一本书,里面的主人公一直描述自己有一个内核,这个内核就是这个人的锚点,非常高兴我们在文学里面相遇。”
陈平原(左)为“年度文学教育实践”获得者张秋子颁奖。
通过书评周刊的文章认识张秋子的读者,带着张秋子的新书《与达洛维夫人共度的一天》来到了现场,与作者相遇。张秋子在台上为读者签名。
另外,现场还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相遇。
金哲为是年度阅读推荐书目《不必向长安》的作者,我们另一本致敬作品《凡人琐事》的作者章开沅是他的老校长。当日需要返程离开北京,计划早些离场的金哲为一直留到听完这本书的致敬。《凡人琐事》的领奖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科分社社长、大学问品牌主理人刘隆进正是章开沅的学生。校友意外相逢,刘隆进与金哲为现场合影留念。
两位年度阅读推荐书目的领奖人金哲为(右)和刘隆进恰好是校友,在2024新京报年度盛典活动上意外相逢。金哲为计划提前离场,但因为《凡人琐事》作者是他的老校长,一直留到听完这本书的致敬。
无法来到现场的获奖者们,则在视频中和现场的读者相遇。《荒野之境》的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从英国剑桥发来了视频,他风趣地说“自己正站在有九千九百万年历史的白垩土上,有鸟儿正在歌唱”。对麦克法伦本人来说,这对他来说也是一场重逢——很多读者不知道的是,这位作者的三个孩子都是在中国长大上学的,都能说普通话,麦克法伦的妻子也是一位汉语文学研究者,同时他在视频中还介绍了自己的中文名“高寒”。《猫鱼》的作者陈冲则在视频中与现场读者回望了过去的个人历史。《借地而生》的作者马克-安德烈.瑟罗斯也在视频中向国内的现场读者表示感谢——他在书中所写的地球土壤与生态,也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并相遇的基础。
在作者与读者的相遇、交流、重逢中,年度阅读盛典的活动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活动现场。
回顾与展望:
与读者一起走过的路
当日活动现场,许多到场嘉宾并非第一次与书评周刊的读者见面。在《不必向长安》作者金哲为的分享结束后,主持人姜慧梓笑称:“真的不是因为颜值才提问他这么多问题。”实际上,早在去年10月末的无锡图书市集,他就曾线下带领过读者走进吴门画派开创者沈周的世界。
这样的相遇贯穿起新京报书评周刊与读者共同走过的2024一整年。三月春光,"在万物的季节",我们曾在北京朗园Vintage的图书市集上见面。金秋十月,在读者们反复的留言邀约中,书评君带着图书市集走出北京,来到江南无锡。
2024年3月,北京朗园Vintage的“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
这只是地图上的一小步,却是我们同读者第一次在异地线下见面。也是在无锡,我们合作了一位书评周刊做活动以来最年轻的写作者——黄昶,是一位零零后。评论家张定浩曾评价他的文字捕捉了日常的芜杂和明亮,锋利和柔软。这个世界和生活一样不完整也不确定,却仍然一次又一次吸引我们投身其间。
2024年10月,书评君带着图书市集走出北京,来到江南无锡。
在线下的相见之外,2024年,我们也尝试拓宽读者与书评周刊嘉宾们更“接地气”的连接渠道。这一年,我们延续每个月为读者朋友们选出一份新书推荐榜单,编辑在推荐语里絮絮叨叨,读者在评论区“种草种草”。每期书单线上发布后,我们也走进了全国19个城市的30多家书店。
阅读之外,面向自我与外界的表达同样重要。2024开年之初,我们发起了"日常出逃计划",向每一位活动中的嘉宾抛出了一些困扰着我们的共同问题——如果生活是无常的,是琐碎的,是疲惫的,那我们是否有办法能够获得肉身或者精神上的出逃?阅读是否能带来更多的生活灵感?自活动发布以来,我们累计收到了包括扶霞、罗新、淡豹、范晔等人在内50位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和学者的回复。
“日常出逃计划”, 学者袁筱一的回答。
在阅读盛典的现场,主持人带领着现场读者一同复盘在"日常出逃计划"一年中收到的回答。在一众回复中,自称"陀思妥耶夫斯基粉头"的脱口秀演员梁彦增十分动情。他说文学与电影让他感受到了一些在生活中比较奢侈的情绪,比如忧伤,“工作中你总要把自己的情绪尽快调整到要去解决问题的状态,但是在文学中可以给自己一瞬的自由,去感受这些奢侈的悲喜”。作家张佳玮说自己是一个没有上过班的人,但自由职业者的烦恼在于自己主宰一切后,"无事可做"变成了新的烦恼。他的解决方式是真诚面对自己的身体,想要从繁重的生活工作中休息并非一种罪恶。也许关于“出逃”本身,“逃”向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始终是要自己做主。我们需要自己拿主意,自由地阅读。
回顾过去,也是为了更好迎接刚刚到来的2025年。在阅读盛典的活动现场,我们还正式发布了属于新一年的“1%故事征文计划”。
“1%故事征文计划”正式发布,详情会在后续推文中发布。
在2025年,我们想带着书评周刊的读者,聚焦行业里坚持自我内心标准的少数人。无论是作者、绘者还是设计师,是策划编辑、营销编辑还是品牌主理人,都欢迎来稿。我们想知道在做一本书的过程中,那些面对权衡的坚持与折腾,那些不为人知的思考与感动。在2025年年终,我们将一同通过这些讲述,回顾又一年的征程。关于“1%故事征文计划”的详细内容与参与方式,敬请期待书评君的后续推送。
此外,书评周刊也将在2025年继续推进一系列的出版计划。除了很多读者期待的2024新京报书评周刊合订本以外,我们还将隆重推出新京报书评周刊合订本“三周年礼盒装”;“看画”、“志怪”、“景凯旋读经典”等专栏文章合集即将出版,而由儿童文学、性别与当代文学文化研究者王帅乃执笔的"凯奖绘本评论"专栏合集——《让美寻找美》也即将上市,欢迎大家关注。
年度致敬:
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
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不仅致敬好书、优秀作译者和出版人,也在关注和回应当下社会热切关注的议题。2024年度的两个特别致敬奖项都跟教育有关:“年度文学教育实践”和“年度教育写作”。获奖者分别是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张秋子和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徐平利。
近年来,反思教育问题的好书经常获得广泛关注。从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到郑雅君的《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从林小英的《县中的孩子》到徐平利的《寻找裴斯泰洛齐》,他们把目光投向精英群体以外更广大的普通学生们,反思他们在残酷的升学竞争中被剥夺了什么、能获得什么。这也是我们评选2024年度特别致敬奖项的初衷,希望能鼓励从各种角度延伸的教育反思,关注具体的教育问题,在结果落差中寻找共同的希望和慰藉,也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年度文学教育实践”的致敬词这样写道:“在张秋子的西方文学课堂上,文学阅读真正还原为一种行动。自2018年起,她与她的学生们以学期为单位,细读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作品。课堂之上,隐藏在小说背后的丰富细节与每个人生命中的具体经验持续对话。文学的理解不再是单行道,而成了纵横交错的思想图谱。”阅读文学经典在当下对大部分文学专业以外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只能在校园里体会的奢侈和浪漫,毕业后就业的压力让他们难以静心深入那些虚构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对少部分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课是不得不应付的主修课,佶屈聱牙的理论术语并不能帮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反而把他们推离文学更远。
张秋子在阅读盛典现场的分享中也提到,文学领域的老师研究课题越来越艰深、狭窄,他们没有办法很好地把自己研究的东西顺利转化成学生需要和能够理解的内容。为了发表论文,研究者可以使用很多概念、大词去包装自己的理解,而且不需要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很有兴趣,更不需要勾连自己的生命经验。很多学生也只是幼稚地模仿这种套路去解读文本。她认为这种理解文学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有害无益,因为他们大部分人毕业后不会成为专业的研究者,那么这样学习四年对他们有什么意义?张秋子的最新作品《与达洛维夫人共度一天》展示了自己的文学课堂。她希望通过细读文本将学生引向重审自我生命与生活经验的契机。
张秋子在活动现场进行分享。
在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与徐平利的对谈中,我们同样感到两位老师对学生人性与生命经验的重视。徐平利在对谈中指出了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的三大现实问题:把职业教育等于就业教育,学校的成败与就业率极端绑定;把就业教育当做岗位技能训练,最终把学生当做一种训练的机器;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有偏见预设,认为他们动手能力强,思维能力弱。这些都导致了目前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陈平原在回应中表示,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教育的目的何在,是培养人还是培训技术?职业教育的具体技术问题不是《寻找裴斯泰洛齐》这本书的重点,教育如何回归初心,回到对人的关爱才是重点。这些年过度竞争导致的教育的局限不仅体现在职业教育上,其他类型的学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陈平原(中)、徐平利(右)和主持人罗东在活动现场对谈。
陈平原提到他心目中好的教育第一是专业性,第二是自尊心,第三是幸福感,“我觉得今天中国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让很多不是顶尖学校的学生丧失自尊心,这让我很伤心。”他认为学校间的各种排名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虽然他们天资并不差,但却深陷自嘲当中,求学更是成为一种痛苦。“今天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我的学生应该很聪明,条件也很好,但他们都学得苦哈哈的。重新让读书很幸福,不管哪一类的学校的学生,让他们有自尊心和幸福感,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将在之后分别推送这两场活动和其他分享的详细报道。另外,我们也将陆续推送12本年度阅读推荐书目获奖人的文字专访以及作者答复视频。在新的一年中,愿我们继续在阅读的世界里相遇、相聚。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宫子、申璐、荷花;编辑:李永博;校对:。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