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眼前的苟且而去诗和远方,也许还是苟且!

逃避眼前的苟且而去诗和远方,也许还是苟且!
2022年10月13日 00:41 王可

李国庆带货之余经常出些雷人雷语。

话怎么说都有道理,但听众反应不一样。一家之言,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中,达成共识是非常难的,形成一定的共鸣是普遍现象。李国庆目前的人设还是一名创业者,在其深耕的领域一直是一名资深的KOL,在做当当网的时候,也曾说过自己改变了中国的图书出版行业这样的豪言壮语。最近针对毕业生的这番言论,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还是带有某种情怀的,也算一种倡导,或者说是一种建议解决方案,但也是存在阶层局限性的。

目前对于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焦虑具有普遍性,实质上不是目前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足,而是质量与众多的毕业生的期望值有差距。这个差距可能需要一个缓冲期去消化,在这个缓冲期中,毕业生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考编、考研,继续深造都是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案,学历越高,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越强,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也是一种选择躺平当然也是一种选择,躺平这段时间也是可以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或多或少也能增益其所不能。

李国庆的倡议和描绘的场景,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相对积极的躺平方案之一。1000万毕业生中真的有400万能够歇一年,客观地减轻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就是有一小半毕业生不参与所谓的“内卷”了。歇一年,去“行万里路”,就是期望能“胜读万卷书”。李国庆可能也考虑到了毕业生的经济压力,描绘了一个去做“玩伴”的场景。国外什么样的场景,我是不清楚的,无法去评判可行性。在我看来,目前的毕业生群体,在家庭的经济支持下,歇一年普遍没有压力,出去旅游,只要不是特别铺张,也是可以承受的。其实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支出也不少,一年大几万元的情况也很普遍,歇一年就当多读一年大学的费用。说白了,就是再啃老一年,这个群体在1000万毕业生中占四成也是极有可能的。

为了逃避眼前的苟且而去诗和远方!经济上不成问题的前提下,适合的群体能有多少?能有多少家庭会去支持孩子去这么做,能有多少孩子能完成这样的心理建设,社会面能接纳多少孩子们去这样生活一年???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我接触的毕业生群体,总体感觉“宅”得很多,去旅游的目标设定也与我们当年不一样,旅游在现在是年轻人看来更多的是社交活动,在社交媒体中秀自己的照片可能比观光更重要。注意观察一下,在景区中,中老年人游客比年轻人多,哪里年轻人多,网吧、酒吧、夜店等场所。直白地讲,旅游对于如今的年轻人,不是离开眼前的苟且去诗和远方,而是换一个地方继续眼前的苟且。有多少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呢?欢迎在评论区举手点赞。

李国庆描述的这个场景,让我想起的是美国历史中对嬉皮士文化的描述,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少。嬉皮士文化能称作文化现象,在我看来就是凸显了美国这个国家没文化,能称之为文化的门槛比较低,用这个标准,街溜子文化也是成立的。相对应嬉皮士,还有一种雅皮士,这个群体经济状况显著优于嬉皮士群体。

中国家庭相对还是比较封闭的,美国家庭能过接受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跟自己的孩子做玩伴,中国家庭能接受的比例估计不会太高。以目前中国的国情,有400万毕业生在走入社会的第一年接受“摩擦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大,更多可能是被迫的。

我个人其实是鼓励部分毕业生尝试一下李国庆描绘的这种生活方式,但是要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先别指望获得免费的食宿条件,先把自己高素质的一面展现出来去融入一个陌生的家庭,学习与人交往。

在这一点上,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当年我还没有毕业就租房在校外居住,我和房东的家庭就相处得非常愉快,二十年过去了,还与房东一家人保持着非常良好的互动,就跟走亲戚一样。我作为房客也是陪着房东家的孩子一起学习玩耍,人家很学习很努力,考上了很好的高中后进入了很好的大学,我所提供的帮助更多的是心态调整方面,缓解一些应试紧张而已,大多数时间不是辅导功课,而是一起玩,一起放松,一起锻炼,互相监督等等。

我当年也是收益良多,不仅房租很低,而且伙食比学校里好太多了,房东叔叔与我沟通最多的就是吃什么。我刚住进去半年,体重就飙升了十几公斤,过年回家老妈见到十分欣喜,对房东的照顾感激万分。以至于多几年以后老妈来京探望,第一时间就是要去房东家道谢,虽然那时我已经独立租房居住了。与这位房东相处的两年多时光,是非常美好的回忆,也让我自己非常轻松愉快地度过了从毕业到有了稳定工作的过渡期。

直到如今,那段经历依然对我有重要影响,一个具体体现就是我与邻居都相处得很好,日常外出不锁门都是常态,长时间的出差,家里的花花草草都是邻居帮忙照顾,钥匙都是拜托邻居保管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