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轮集中供地,融创算账对不对?

首轮集中供地,融创算账对不对?
2021年08月15日 11:25 久期科技

首轮供地,融创拿地算是比较拼的。拼到什么程度,能把北京四环边的树村项目,商业改住宅,这都是白花花不菲银子啊,估计也没别人能干出这种事情来。

有人说,跟融创比起来,央企都不算亲生的。

上半年融创拿地花了500多亿,销售3200亿,去年底账上趴着现金1000亿+,现金流相对充裕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根本。

孙三年前就说,要把战略优势转化为优秀的财务指标。也就是说,头部这事可以放一放了,起码要把报表弄得好看点,不要负债太高。

但是,计划不如变化,调控政策一个接一个出,融创要在变化中调报表。怎么调?去年和上半年,市场也在传,郭嘉找老孙问话,三条红线要注意啦,报表要月月上报,特别是拿地资金来源。

老孙就要想办法了。但是他有一个基本判断,找优质资产比找钱难,还是要拿好地,没钱可以卖资产,没资产就没有啥可卖了。

所以,要把40%用足,全用在上半年,下半年不拿地,专心卖房子。

Rose姐基本认可这个判断。

其实真是树大招风,上半年中指拿地排行榜里,万科才是第一,962亿;保利794亿,拿地亚军,第三不是碧桂园、融创,而是一家小小的民营企业—建发房产,狂砸723亿,相当于2020年它自己销售额的78%,真是比卓越还疯。

碧桂园低调得几乎没有存在感,这是当下品牌宣传的最高境界。

但是,老孙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每次市场有变化,控制政策又出新,他都能灵活应变。

比如说这一回拿地,原来说是投行模式,现在进化到超投阶段。

合作多方成立项目公司,各自持有一定比例股权,不是同股同权,地价款是按约定出。

孙宏斌在业绩会上讲过这个事:出钱不到20%,实际出钱不到拍地款的1/4,权益占到40%,还操盘;自持部分由合作伙伴承担。

但是,又有新政出来,东莞8月2号出台新政策:联合体买地的,房企出资比例不得低于50%,老孙的超投模式又要升级了。

这就是老孙持续领跑市场的原因,主动求变,不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学。

表现在战略上就是,融创2017年大举扩张,2018年收缩,2019年小幅扩张,2020年又收缩。

孟德说,这么搞下来的结果是,净利润虽然只有4%-5%,IRR却可以做到30%。

也就是说,有现金流贡献的资产,才是优质资产。不加杠杆,融创就没有今天的江湖地位,如果是加优质资产的杠杆,就不怕负债高一点,这也一直是老孙的逻辑。

还有一个逻辑是,老孙一直认为,有优质资产,才有现金流,包括融资。缺钱可以卖项目,没项目了,卖啥?

现在这一轮拿地,老孙能耍大牌,让别人多出钱,还有一个原因:融创产品力真好

说一个融创和万科打擂台的故事:

万科在北京做了如园,一墙之隔就是融创西山壹号院。隔壁的西山壹号院不清盘,如园也就卖不掉,后来才搞明白,

“融创是做豪宅的思路,打个比方,西山壹号院300平米的户型可能被做成了三居室,但在万科,同样大小的户型做成了四居室,他们似乎不知道高端人群到底要什么。”

融创一直说高端精品,还真不是瞎说,这就是护城河。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比如中海、阳光城、世茂、华润和保利,而且能享受到拿地时的好处,反刍了。

比如说,北京啥都喜欢摇号,但偏偏拍地这件事要比拼设计方案。很明显,摇号是比质量差,大家花心思在无数马甲身上。

老孙又拎着方案冒出来了。但也有人发牢骚,这肯定是老孙给北京市住建委出的馊主意。

谁也没有想到,产品力能在拿地环节帮上大忙。以后房企要给规划、设计加个鸡腿。

其实在融创内部,产品就是八荣八耻,产品做不好,项目总经理没脸见人,都不用考核。

产品好才是真现金流。退一万步讲,亏损也比现金流断裂强。

树村南北地块最终被融创拿到,还是产品方案好。Rose姐听说,融创内部盯了好多年,深耕北京是个啥,不只是卖房子,还有盯一块地要5年以上。

这其实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融创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敢于低价卖更好的产品,性价比高,这也是融创过去高速发展的同时,还能保持适当的利润的秘密。

拿地靠眼光和判断,现金流靠产品和执行力,就会有日光盘、周光盘、月光盘,调控政策就是帮自己,这才是桌面上底牌。

桌子下的底牌是资本信心。债务就是拼信心,一旦市场没了信心,停止新增、抽贷、剁券,跑得快等行为就会接踵而至。

但是,桌面上的底牌,才是根本,才是桌子下的信心。不然又要到处找锅盖,其实真正的锅盖就是产品力。产品如果老是拖油瓶,就会麻烦不断,动作就会变形。

所以说,这一轮拿地,融创很性感,接下来出货,关键要看审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