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步发力 挖潜新需求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步发力 挖潜新需求
2024年04月17日 18:39 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宋薇萍)年初以来钢价铜价走势背离,制造业和建筑业表现迥异,石油、美元和黄金价格罕见地节节攀高……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将这一切看似不同寻常的表现归因于“新均衡”时代的来临。

  4月16日在上海举行的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2024春季会议上,刘元春表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处于一个向新均衡迈进的时代。伴随着一些结构的大调整,市场各方需在平衡中寻找发展新理念和新思路。

  他认为,走向新均衡,意味着告别旧均衡,这是一条非稳态之路,非均衡之路,市场各方都要迎接挑战。以房地产市场举例,在全球房地产调整浪潮中,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市场正在寻找长效机制和新开发模式。期待各方给市场足够的耐心和时间。

  新均衡时代,该如何扩大有效需求,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刘元春在会议间隙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独家专访。

  扩内需是一篇大文章 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上海证券报:新均衡状态下,您认为该如何扩大市场有效需求?

  刘元春:扩大内需是目前国家宏观政策一个最为核心的基点。在当前全球格局发生巨变、中国结构全面升级的背景下,整个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匹配性会出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前疫情冲击及各种结构性因素、周期性因素、体制性因素约束下,很多传统需求出现萎缩,同时一些新需求和一些潜在需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潜。

  所以,针对近几年需求总量不足的矛盾,扩大有效需求成为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核心着力点。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都把扩大有效需求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了全面部署。尤其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扩消费、扩投资等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财政政策方面,在保持公共预算财政赤字不超过3%的基础上,对于专项债、长期特别国债进行了部署。一是对于政策性融资等进行全面布局,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在中央和地方层面都能顺利落地。

  最近的一个举措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及消费品以旧换新,此举必将会对消费替代、消费促进产生正面作用。预计下一步还有更多促消费举措,尤其在增加收入上面,预计国家还会推出一些相应举措。

  我认为,在宏观经济迈向新均衡中,国家需要加大需求刺激力度,加强扩内需强度,这是宏观经济从传统均衡走向新均衡的一个重要保障。期间,市场各方应全力确保供需在转换过程中不会过度失衡,需要全面激发一些新需求特别是具有潜能的一些需求,通过高质量发展引领需求扩张。这也是当前结构转换中风险控制的一个基本要求。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目前有潜能的需求领域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刘元春:一个很明确的事实是,新技术会引发新需求。目前,以AI、元宇宙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引发新需求;数字化也在全面激发新需求,而且不仅是消费需求,更多体现为投资需求。

  从美国来看,美国目前各种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80%来自数字化。中国的数字化也开展得非常顺利,但依然还有很多空间,建议全面加强物联网建设,全面强化数字化在各行业的运用,助力各行业生产效率全面提升。

  如何提升各行业投资收益,激发投资创新热情?我认为根本性举措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比如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新技术主导。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今年预将超过1000万辆,市场渗透率预计将超过30%。

  上述这些都是潜在需求全面激发的重要领域。同时,养老、健康、生育等领域也有大量潜在需求。

  我认为,扩需求尤其是扩消费需求是一篇大文章,是具有战略高度的话题,政策也非常复杂,需要全面研究,加大改革力度。尤其在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升、社会建设投入占整体支出比重提升等方面,需要补短板,拉长板,为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铸就保护带。

  很多行业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因为供给短缺导致需求没有得到很好地释放。建议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机结合,同步发力,这是我们寻找宏观经济新平衡的一个有效手段。

  企业不能把新质生产力当“帽子”

  上海证券报: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您是怎么理解的?对于各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何建议?

  刘元春: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平铺直叙式的发展,也不是没有质效变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指向第四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我们要探究在目前这样一种环境中,如何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新规律和新契机,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弯道超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顺利达成。

  新质生产力属于基础性理论概念的突破,是一个战略概念。我认为,国家接下来有望围绕新质生产力在战略上进行集成和提升,并围绕核心概念、核心战略布局新一轮发展举措。

  从微观角度来讲,企业不能简单把新质生产力当帽子,换一个马甲就说是新质生产力,这不利于企业抓住根本。目前阶段,建议企业不应一拥而上抢跑,而要根据国家战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理性把握,因地制宜地推进。

  其实,国家围绕新质生产力进行战略布局,并不是今天才出现,不是另起炉灶。比如“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已有很多布局,在科技创新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但在目前这样一个特殊时点,我们要善于总结过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三大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下一步系统地、全面地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所以,现阶段还是建议地方和企业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按照相关顶层设计原理,再进行基层落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