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过去的20年间,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生活刚需的酱油赛道爆发了无限商机。不过由于低门槛导致竞争激烈,市场进入成熟期后,酱油行业增速明显放缓。
上月底,被誉为“酱油黑马”的千禾味业(以下简称千禾)公布了2024年三季报。报告期内营收22.88亿元,同比下降1.85%;归母净利润3.52亿元,同比下降9.19%。
很明显,在酱油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后,千禾这匹黑马失去了速度。尤其如今调味品市场“零添加”大行其道,千禾勇闯赛道的“制胜法宝”已经开始失灵。
当下酱油企业们都在绞尽脑汁攻城夺地。一边用低价抢占基础酱油消费市场,另一边向专业和高端化靠拢,寻找新增长点。毫无疑问,市场竞争加剧下,千禾作为腰部企业无疑面临着严峻考验。
赛道洗牌,业绩高开低走
2022年9月,海天酱油爆发“双标”事件,“科技与狠活”成为当年最热门网络词语。这场风波不仅让民众对食品添加剂问题越发重视,更是引起了酱油行业的大洗牌,而以“零添加”著称的千禾却成功“出圈”。
2023年千禾营收32.07亿元,比2022年增加了7.71亿元。营收激增之下,归母净利润也创下了5.3亿元的历史最佳。在2021—2023年期间,千禾业绩增速可以用迅猛来形容,营收复合增长率29.07%,归母净利润这一数据更是高达53.82%。
短短两年时间,千禾就在酱油赛道中站稳了脚跟。之所以业绩快速实现蜕变,千禾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三年疫情虽然令线下餐饮行业受挫,酱油等调味料惨遭牵连,但随着厨房经济的火热,酱油线上市场迎来爆发。2022年千禾线上销售收入6.3亿元,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了242.33%。
其次,千禾把握了消费升级趋势,主攻中高端市场,走零添加路线,推出了一系列零添加及减盐酱油,产品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理念和品质生活的追求。
最后,海天因添加剂事件品牌形象受损,中炬高新股东内斗不断升级,加加食品陷入多元投资泥潭,竞争对手们都遭遇着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也给千禾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
在海天、中炬高新酱油业务出现下滑疲软之际,千禾却凭借疫情、零添加的窗口期快速成长。不过自今年开始,千禾也尝到了酱油行业的“苦”。
2024年一季度千禾营收和净利增速均降至10%以下,二三季度营收和净利进入负增长,明显不及预期。千禾业绩急转直下,原因也很现实,在于酱油整体市场的增速放缓。
据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酱油需求量为580万吨,同比增长仅为4.5%。酱油虽然从以前的单一老抽、生抽发展到如今的减盐、凉拌、特级等多个品类,但产品内容琳琅满目背后是厂商们集体的焦虑。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放缓,然而国内酱油产量还在稳步增加,千禾也在扩产增能。2020年千禾计划总投资12.6亿元,建设年产60万吨调味品智造项目,其中50万吨为酱油生产线建设。
千禾的目的很明显,解决业绩爆发下的产能之困。不过扩产也会导致其库存激增,下游渠道商们苦不堪言。今年前三季度,千禾存货金额7.74亿元,已经是2019年的两倍多。雪上加霜的是,当其他品牌纷纷踏足“零添加”领域,千禾已不再是一枝独秀。
“零添加”缓解不了地域之困
2008年四川恒泰首次推出“零添加”酱油,入局中高端市场,而四川恒泰正是千禾的前身。可以说近十几年来千禾一直在围绕“零添加”大做文章。
当然专注这条路线也让千禾尝到了甜头,例如在消费市场,一提到“零添加”消费者首先肯定想到的是千禾酱油。不过消费市场从来不缺模仿和竞争者。当厨邦、李锦记都开始推出“零添加”酱油,千禾的差异化之路已经越走越窄。
例如从2023年开始,海天开始大力布局有机、减盐系列产品,其酱油业务明显回暖。今年前三季度海天酱油产品收入103.38亿元,同比上涨7.4%。而千禾前三季度酱油营收14.35亿元,同比下滑了2.44%。
“零添加”虽然让千禾树立了品牌形象,成功抢占了中高端市场,但实际上并未让千禾摆脱地域之困。换而言之,和海天、厨邦、李锦记相比,千禾的渠道还不够全国化。
2023年千禾西部区域收入12.29亿元,营收占比为38.32%。而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大区收入之和才与西部区域旗鼓相当,尤其南部区域收入只有2.08亿元。
尽管近两年,千禾在大力开拓渠道,经销商数量由2021年的1791家上涨至目前的3424家,但与头部企业海天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截至9月底,海天的经销商数量为6722家。
尤其三、四线乡镇市场对于千禾来说依旧是一片空白。然而想要下沉市场,千禾又不得不面临另一个难题:定位中高端的“零添加”显然和乡镇市场格格不入。
一二线城市人群往往并不在乎品牌知名度,更加注重酱油的健康和功能性,而乡镇市场的消费者则更关心性价比。例如1L千禾380天特级生抽售价在20元上下,很显然并不适合消费能力偏弱的乡镇市场。
虽然从去年开始,千禾有意下调价格,迎合中低端市场。例如千禾1L味极鲜特级生抽已经降至10元以下,但价格战之下,千禾在性价比上并没有优势。
更何况,在如今的中高端市场,千禾的“零添加”也遭遇了诸多挑战。有很多消费者指出,千禾包装上的“千禾0”并不是代表“零添加”,而是产品的注册商标。
此举被外界认为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毕竟消费者在购买时首先看到的是醒目的“0”,而并不会仔细观察配料表。“零添加”虽然成就了千禾,但也像一把双刃剑致使其品牌时时刻刻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和审判。
红利过后,缺乏新增长点
在今年5月举行的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千禾给2024年制定的经营目标为营收38.54亿元,同比增长20.21%;归母净利润6.79亿元,同比增长28.07%。以目前的业绩来看,千禾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颇大。
尤其如今的酱油赛道,无论是在低端领域还是中高端市场,早已经是红海一片。千禾依靠日式酿造工艺,走“零添加”路线,虽然占据了一定市场,拥有优秀的毛利率,但仅靠酱油这一品类勇闯调味品赛道显然不太现实。
事实上,海天、厨邦、李锦记等品牌早就走上了多元化发展之路。例如海天在原有酱油、蚝油和调味酱三大业务上,开始向粮油米面市场进军。中炬高新近些年一直在重点布局火锅底料、料酒、食醋等产品,丰富产业内容。
千禾的发展思路也是如此,在2019以1.5亿元收购镇江金山寺100%股权,入局食醋赛道。2022年募集资金新增10万吨料酒产能。从战略布局来看,千禾是想借酱油知名度,切入食醋、料酒赛道。
尤其收购金山寺,可以进一步将酱油、料酒等调味品打入华东市场。然而想法虽好,但效果却差强人意。2021—2023年,其食醋营收只增长了1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相比去年同期还出现了10.41%下滑。
其实相对于酱油,食醋和料酒在烹饪中使用场景偏少,更何况食醋具有极强的地域属性,从产业来讲料酒和食醋本身就是两门非常难做的生意。尽管在产能和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千禾这两大业务会有一定上升空间,但本质来讲增量空间并不大,而且营收上涨缓慢。
当然除了酱油、食醋之外,千禾也在复合调味料领域进行尝试。在懒人经济、单身经济的催发下,复合调味品因方便快捷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调味品趋势白皮书》显示,2024年国内复合调味料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300亿元,同比增长14.8%。
早在2021年千禾就推出了鱼香肉丝、香辣干锅等多款主打四川特色的中式调味包。不过尽管复合调味料风口正盛,但千禾想要啃下这块蛋糕并不容易。
目前除了海底捞、桥头等传统巨头外,太阳食品、饭扫光等一大批企业都在抢占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例如近期天味食品被爆出要求经销商“二选一”,在销售自家产品时禁止销售千禾系列火锅产品。由此可见,千禾的复合调味料生意仍然面临着诸多阻力。
结语
和海天、厨邦、李锦记等老牌酱油企业相比,千禾在营销、电商方面无疑更加年轻化,不过在产品内容上还过于单薄。尤其随着“零添加” 的普及,千禾的酱油生意已经失去了“主角”光环。
由于饮食习惯场景的变化,目前调味品市场正在朝着健康、便捷、多元方向进化。千禾大举健康旗帜固然是正确选择,但寻找新增长点,发展第二曲线才是其业绩稳固的关键。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