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年来,金融科技行业在“普惠金融”的浪潮中高歌猛进,玖富万卡作为国内消费金融领域的代表性产品,也曾凭借便捷的借贷服务迅速崛起。
然而,其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却逐渐偏离正轨,陷入逾期风险高企、用户纠纷频发、法律争议不断的泥潭。从表面看,这是一家企业的经营困境;深层次而言,却折射出金融科技行业在高速扩张中忽视合规性、牺牲用户权益的普遍性问题。
那么,金融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合规性危机、信用体系崩塌、用户信任瓦解等问题,玖富万卡是如何应对的?我们通过玖富万卡近年暴露出的深层危机,或许可以探讨其对行业发展的警示意义。
合规性危机频发,“换壳不换芯”用户质疑倍增
众所周知,金融行业的合规性问题老生常谈。而玖富万卡自诞生之初,便因“砍头息”“高利贷”等问题饱受诟病,因此带来的品牌口碑阴影也挥之不去。
尽管玖富万卡宣称已全面“去玖富化”,但公开实测显示,其年化利率仍高达24%,接近法律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据了解,迫于行业监管压力和合规性要求,曾经负面舆情累累的玖富万卡,尝试通过新的公司主题,来“去玖富化”。
但是实际上,这种操作却被视为“偷梁换柱”,换一个“马甲”,以金融普惠的幌子来行收割消费之实。例如,如今万卡的归属已经变得十分模糊。从公开资料上看,万卡依然是玖富旗下企业之一,比如万卡是玖富官网公示的数字金融板块唯一布局。
而且,无论是万卡的公众号名称,还是品牌logo都与玖富密切相关,依然是“玖富万卡”。值得注意的是,万卡公众号与官网、App均展示其由“珠海万卡消金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而在华为等应用市场上,万卡App的开发者却是与以上主体并无太大关系的企业。
而且,据企查查公开信息显示,珠海万卡消金科技有限公司已更名为广西万卡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也意味着,其所谓的去“玖富化”,或许只是背后经营者的微妙腾挪,这样的神操作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猫腻,也十分值得玩味。而且,这种“换壳不换芯”的操作,不仅未能重塑品牌信任,反而加深用户疑虑。
更为隐蔽的是,部分用户反映借款时被收取“服务费”“保险费”等额外费用,实际综合成本远超名义利率,涉嫌变相高利贷。这种“擦边球”操作不仅违反《民法典》对利率的约束,更直接损害用户权益,成为其合规性危机的核心矛盾。
此外,暴力催收问题长期存在。用户逾期后,玖富万卡频繁通过电话轰炸、威胁起诉、联系亲友等方式施压,甚至被曝出伪造律师函、仲裁通知等行为。
此类手段不仅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催收自律公约》,更激化用户对立情绪,导致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据分析,玖富万卡的合规性危机源于盈利模式对高利率的依赖。在资本压力下,金融企业为追求短期收益,将风险转嫁给用户,最终陷入“高利率—高坏账—强催收”的恶性循环。
也正因为如此,玖富万卡也频遭消费者投诉。例如,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的最新投诉内容显示,有消费者投诉万卡年化率超出国家规定24%,诉求退回超出部分。
而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万卡的投诉量,高达数万条。各种投诉万卡暴力催收、涉嫌高利贷的投诉内容层出不穷,更是暴露出了玖富万卡的信任,有一触即发之势。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信任危机一触即发
实际上,在其高利息频遭质疑的同时,其风控问题也尤为突出,信用体系也几近崩塌。据了解,玖富万卡的信用风险已从个体逾期蔓延至系统性危机。
例如,玖富万卡的风控模型过分依赖大数据算法,忽视用户真实还款能力审核,导致大量无稳定收入群体轻易获得贷款。数据显示,其逾期率长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部分用户因“以贷养贷”陷入债务深渊。
正因为其“高利率—高坏账—强催收”的恶性循环,其逾期潮的冲击,直接引发流动性风险。一方面,坏账攀升迫使玖富万卡加大拨备,资金链承压;另一方面,为维持运营,其通过资产证券化转移风险,但底层资产质量恶化导致投资者信心流失。
可以预见,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虽能短期缓解压力,却为长期发展埋下隐患。例如,此前玖富万卡就频繁被曝涉及“人保代偿事件”。其中,玖富万卡因无法兑付投资者承诺的高收益,被曝涉嫌合同欺诈,引发大规模撤资和法律诉讼。此事不仅暴露其资金链脆弱性,更导致行业监管收紧,加速信用体系崩塌。
实际上,用户与玖富万卡的矛盾远不止于此。甚至已从借贷纠纷升级为信任危机。据多数逾期用户反映,公司在催收阶段态度强硬,却对协商还款诉求置之不理。
例如,用户小李因突发疾病申请延期还款,却遭遇“已读不回”的冷漠对待,最终被纳入失信名单。这种“重催收、轻协商”的策略,将用户推向对立面,加剧社会负面舆情。
与此同时,法律争议的激化进一步削弱了其信任度。尤其是玖富万卡频繁通过仲裁程序追讨欠款,但用户质疑其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存在“霸王条款”嫌疑,且部分仲裁申请缺乏充分证据支持。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其母公司玖富集团曾在P2P清退中宣称“不承担兜底责任”,却在万卡业务中强调“刚兑义务”,这种双重标准令用户深感被欺骗。
信任崩塌的后果,显然是用户流失、口碑下滑、监管处罚等接踵而至。据第三方统计,2024年玖富万卡用户活跃度同比大幅下滑,品牌价值也大幅缩水。
而且,据消金头条消息,华为应用市场于2024年2月23日对开发者下发了涉及贷款APP审核规则更新的通知。万卡APP在华为应用市场,甚至至今仍处于无法下载的状态。
对于玖富万卡更换经营主体,试图以全新的品牌形象,杀回互联网金融市场。有一种观点认为,玖富万卡的危机绝非个案,而是金融科技行业野蛮生长的缩影。而对于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业界也有诸多探讨。
业界普遍认为,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是服务,而不是收割。只有在长期主义、普惠金融等理念指引下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反之,则一定是短视行为,必然会自尝恶果。
监管重压之下,玖富万卡面临降维打击
2025年3月,《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已满一年,这一被称为“金融科技行业分水岭”的监管政策,正在重塑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
玖富万卡作为曾经的行业头部平台,却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下陷入困局:实缴资本不足导致业务收缩、合规性短板暴露引发用户流失、头部平台挤压加速品牌边缘化。其困境不仅折射出金融科技企业野蛮扩张模式的终结,更揭示了行业从“流量为王”向“合规为基”转型的必然逻辑。
据了解,以上《办法》最核心的监管要求是“跨省经营需实缴资本50亿元”,这一标准直接击中了玖富万卡的命门。而其关联的小贷公司实缴资本,远低于政策门槛,导致其被迫退出跨省经营市场,业务范围被限制在注册地广东省内。
这一调整对玖富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要知道,2024年数据显示,玖富万卡跨省业务占比过半,贡献了大部分利润。而其业务收缩,也直接导致其营收及用户活跃度大幅下滑的根本原因之一。
更为严峻的是,《办法》对贷款集中度的限制进一步压缩其盈利空间。根据第十四条规定,单户消费贷款余额不得超过20万元,单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不得超过1000万元,这与其过去依赖的大额现金贷模式形成直接冲突。
例如,玖富万卡曾推出最高50万元的“精英贷”产品,占其贷款余额的35%,而此类产品在新规下已无法存续。由此可见,过去在监管灰色区域频繁试探的玖富万卡,此时已束手束脚。
除了监管政策收紧外,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持牌机构凭借资本优势加速收割市场。截至2024年底,蚂蚁旗下两家网络小贷公司实缴资本分别达120亿元和80亿元,完全覆盖跨省经营要求;京东科技亦通过增资将实缴资本提升至60亿元。
资本实力的差距直接转化为市场份额的逆转。蚂蚁消费金融市场份额飙升,而玖富万卡的市场份额趋势却与之刚好相反。
据分析,合规巨头的竞争优势不仅在于资本,更在于技术驱动的风控体系。例如,蚂蚁的“310模式”(3分钟申请、1秒放贷、0人工干预)依托超过10万个风控变量和AI动态定价模型,极大地降低了贷款不良率,而玖富万卡依赖的传统征信数据模型不良率远远高出此类行业巨头。
这种技术代差使得头部平台能够以更低利率吸引优质客户,而玖富因风控成本高企,实际综合利率甚至是蚂蚁等巨头公司的近两倍,很显然,这会进一步加剧其用户流失。
结语
玖富万卡的危机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资本裹挟下,若企业将“普惠”异化为“普负”,终将付出惨痛代价。
金融科技的未来,不应是算法与利率的冰冷博弈,而应回归“技术向善”的初心。而对于真正践行“长期主义”的金融企业来说,通过创新降低金融门槛,同时以合规性和社会责任筑牢发展根基,才是其发展初心。
或许也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科技赋能金融”的愿景,而非沦为下一个信任崩塌的悲剧注脚。期待试图“洗白”的玖富万卡,能够早日觉醒,真正回归金融普惠、科技向善的初心。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