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跳楼后,女儿举报父亲意图代孕:有种家庭,不生就是积德

儿子跳楼后,女儿举报父亲意图代孕:有种家庭,不生就是积德
2024年06月09日 20:40 李月亮

写在前面的话: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幸福的人长大后会复制幸福,而童年不幸的人会重复不幸,这是一个人生的轮回。

法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有毒的父母”。

指的是,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着子女的生活,让孩子遭受痛苦并随着成长不断加深。

很多孩子的童年创伤,都是父母给的,尤其是父母的有毒人格,足以摧毁孩子。

01

社会的光鲜亮丽之下,藏着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其中不乏那些被传统观念和错误教育方式撕扯得支离破碎的故事。

悲剧,往往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悄然滋生。

一场家庭的悲歌,也是社会深处的痛点与迷茫。

五月,一则看似有些荒诞的新闻登上热搜。

18岁少年跳楼自杀后,父亲为了再要一个儿子竟选择代孕,最终被女儿举报。

这起彻头彻尾的荒诞悲剧彻底铺开在众人面前。

网友们发现,这个家庭的抑郁程度远远超过正常人的想象力极限,令人唏嘘不已。

02

2021年12月6日凌晨两点,18岁的少年易靖博站在小区9楼天台上自杀。

在最后的生命里,他给姐姐、妈妈和前女友各打去了一通电话。

随后,向前踏去,走向决绝。

在与姐姐易婷的最后一通电话里,他告诉易婷:

“我站在你当年站着的地方,我想替你迈出你没有迈出的那一步”。

听到此话的易婷如遭雷击。

人在国外的她,一边劝着弟弟不要犯傻,尽量延长通话时间,一边疯狂联系家人前去施救。

俩人一直聊到凌晨四点多,易婷原以为弟弟的情绪没有刚开始那么激烈,会重新考虑下。

但其实“他并不是情绪平复了,而是已经完全没有情绪了,只想平淡地做选择。”

悲剧最终还是发生了...

因为疫情以及政策变化的不可抗因素的影响下,在弟弟身亡的八个月后,易婷才回到国内。

回国后的第一个消息就是,自己的父母在做试管婴儿手术,想再生一个男孩。

“他们至今没有跟我探讨过弟弟是怎么回事,他的心里到底经历了什么,没有人在意我们的创伤。即使事情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也没人问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易婷觉得父母的行为荒诞到了极点。

“怎么能像养牲畜一样,一只死掉了就再养一只?”

或许是上天不愿让悲剧再次重演,父母的几次试管婴儿手术皆以失败告终。

但父亲仍不死心,转而将希望寄托在了非法代孕上,执迷不悟。

姐姐尝试联系过当地派出所。

警察告诉她,如果能提供确凿的证据,他们可以上门普法,进行劝导。

如果代孕者子宫内已经形成胚胎,没有机构有权力要求打掉他。

只能等孩子生下后,按照代孕的事实去对父母处以罚金。

2024年3月,易婷得知父母又在尝试非法代孕后,直接选择了报警,并决定向媒体公开此事。

她说,她和弟弟都是因为失败的家庭教育和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自幼就患上了抑郁症。

自己有幸逃离了家庭,而刚上大学的弟弟却永远留在了18岁。

她从妈妈那里得知,有不少做代孕、试管的家庭,都是因为孩子自杀。

“如果这个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他可能会跟我走同样的路,我希望可以避免这一份痛苦。”

她希望借此来阻止偏执的父母那疯狂的生育念头。

也希望以此来纪念弟弟,让更多的父母觉醒反思。

让更多的抑郁症少年能自我救赎,不再重蹈弟弟的悲剧。

03

李月亮 ☽

姐姐易婷站在家里9楼天台时,只有16岁。

妈妈和爷爷的矛盾、舅舅和爷爷的矛盾、闹离婚的父母。

家里几乎不停歇的争吵,一切事情糟糕透了。

16岁的易婷想到了自杀。

他们的父母是从农村白手起家的生意人,在城里打拼,定居。

算得上村里比较有头有脸的人。

但妈妈的节俭是出了名的,在家里总是对他们进行语言暴力和打压教育。

而爸爸在面对冲突时习惯逃避,只有表达的欲望,没有听取的意愿。

“真的好想死啊,想到自己的一无是处,想到劝架时妈妈骂我是畜生,想到被爷爷关在一片漆黑的门外,爸爸的一声不吭,好绝望。

我就像个透明人一样,只会浪费家里的钱。”

当时的易婷,觉得死亡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但想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弟弟,她最终没有迈出那一步:

“你要怎么去跟一个只有八岁的小孩说他的姐姐是自杀的?”

易婷只能强迫自己打消所有不好的念头,将对父母的失望和恨意都埋藏在心底。

可以说,是年幼的弟弟将她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大二那年,易婷确诊抑郁症,办理了休学。

休学在家期间,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反思。

反而将她锁在家里,继续忙生意。

这种冷漠与忽视使得易婷更加痛苦,恨意更加强烈。

她几乎是依靠“恨”,强迫自己振作起来的。

最后完成了大学学业,有了自己的事业,彻底摆脱了原生家庭。

在拥有一定独立能力后,她也尝试着去改变父母。

改变这种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但却无果而终。

父母在意外部评价,她就请一些亲戚参与“审判”,但结果依旧没有任何变化。

为救赎自己,她只能逃离到省外甚至国外,逃离出父母的视线。

心理医生也建议她,尽量与父母减少接触。

但弟弟就没她那般“幸运”。

她离开家后,家里的压抑和痛苦,积压在了弟弟一个人身上。

无论是在精神世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长时间处在窒息的环境里。

易靖博在高二时,由于遇到疫情,学校改上网课,城市频繁封控。

他被迫和父母、爷爷四人长时间相处在同一空间。

“我不知道他们会有多剧烈的争吵,而且那种情绪是没有地方可以发泄的”。

有次父母用开玩笑口吻讲起当时的矛盾,易靖博将自己反锁在卧室,用桌子、凳子抵住房门。

最后父母把锁全部撬开...父母并没有感受到弟弟的真实处境和他的心境变化。

04

李月亮 ☽

2021年11月18日,易靖博出事前半个月。

易婷突然在B站后台收到了一条来自易靖博高中好友的私信。

好友向易婷求助,表示她独自在上海读大学的弟弟易靖博最近的状态很不好。

甚至出现了自残的情况。

原生家庭的影响,让易靖博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

易婷知道后非常担心弟弟的情况,于是尝试了各种方法。

比如:拜托好友去上海看望易靖博;联系弟弟的前女友,请求她包容弟弟的坏情绪;劝说弟弟去看心理医生等。

他们是充斥语言暴力的家庭里、彼此最忠诚的同盟。

也都是少年时就陷入情绪黑洞的“抑郁小孩”。

12月初,易婷与易靖博在线上失联。

身在海外的易婷只好联系在湖南老家的爸爸,让他前往上海去“救”弟弟。

然而就在爸爸来到上海后的12月5日下午,易靖博却在与爸爸的外出中突然失踪,找不到人。

她祈祷着弟弟只是去散心,结果等到的却是最糟糕的消息。

所有的路径都没能抵达到弟弟的内心世界。

在她的眼里,弟弟是阳光的少年,调皮机灵。

在朋友的眼里,易靖博心思细腻、聪明开朗,从未向任何人展现过阴郁压抑的一面。

但实际上,他在走向决绝前,已经有过很多次异常的行为。

他曾尝试绝食,结果饿晕在学校,被同学送进医务室。

也曾吃过一整瓶褪黑素,但那只是保健品,不足以致命。

甚至于他的身上也有自己造成的伤口。

易婷知道弟弟在高中有情绪不好、失眠的时候,但当时的她没太在意。

以为那只是青春期的迷茫,是弟弟的早熟,过早思考生命的意义。

她也是这样过来的,她以为弟弟也能逃出来...

05

李月亮 ☽

弟弟去世后,易婷了解更多资料才意识到,弟弟当时的表现是双相情感障碍。

和发病期会丧失热情与行动力的抑郁症比起来,双相更难被发现。

在看似正常的表象下,患者的心情往往在“坐过山车”。

成长与窒息的家庭氛围,他经历过和姐姐如出一辙的痛苦和绝望,甚至更加严重。

家里的频繁争吵,与父母的无效沟通,直至对父母和家庭彻底失望。

将他推向深渊的,也正是那错而不自知且拒绝改变的父母。

父母任由内心的疾病蔓延,让两个孩子无辜承受着所有的代价和痛苦。

直至悲剧无法挽回,仍然不知反思,不懂改变。

在给弟弟的悼词中,易婷写——

我很后悔没能早点意识到他一直在努力和这个家对抗...对不起,姐姐只学会了自救,却忘记了要救你。

易靖博离世后,父亲知错并进行反思。

但他的纠错方式不是改善与妻子的关系并全力弥补女儿。

而是产生了“再生一子”的荒唐想法。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算命师傅告诉他,他命里有两个儿子。

宁愿听信算命师傅的话,也不愿直视自己家庭教育的失败。

“再生一子”的念头在他的心底疯狂生长,不顾女儿的反对,一意孤行。

极力催促着妻子做试管婴儿,在失败后更是不惜触碰法律底线,将目标瞄向非法代孕。

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会有所改变:“家庭氛围也一定不会像以前一样,哪怕和妻子吵架也会避开孩子。”

而对孩子实施暴力教育的母亲,直到如今,她不懂弟弟为什么偷改志愿去了距家千里之遥的上海。

她掐着生活费逼迫弟弟与其联系,却不懂为什么在学校里活泼招人喜欢的儿子回家后自杀了。

所以她把罪责归咎于无辜的儿子前女友,更是把生育压力转嫁给了自己的女儿。

那颗由父母亲手种下的悲剧种子,以最为残忍的方式报复。

但没想到,不自省的父母,压根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和家庭教育的失败。

就真像易婷所说的一样,即使再大的悲剧,这对父母也一丝一毫没有改变。

始终自私、固执己见、听不进人话。

即使再生一个孩子,悲剧还会在反复上演。

06

反观这起悲剧的背后,是家庭冷漠和忽视个体心理健康的直接后果。

父母试图通过再生一子来“修复”家庭裂痕,表面上是对血脉的延续与渴望。

实质上却是在逃避过去的错误,是对生命意义的肤浅理解。

他们忽视了最基本的现实:家庭的幸福与否,从来不取决于子嗣的数量,而在于家庭成员的理解,尊重与爱。

易婷的举报,是对这种偏执行为的勇敢抵抗,也是对社会发出的求救信号。

如果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家庭教育的缺失,心理健康意识的淡薄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悲剧只会周而复始不断上演。

易家的悲剧并非孤例。它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无数家庭在教育和沟通方面存在的顽疾。

原生家庭的伤害是一辈子的潮湿,像是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

先是影响性格,继而影响着生活态度,到最后可能影响着整个人生。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但学习和改变却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面对家庭的裂痕和亲情的缺失,我们该如何选择?

是逃避现实,试图用新生命来填补空缺,还是勇敢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

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家庭成员感受和需求时,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我们必须正视家庭内部的感情危机,打破传统观念和枷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命。

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易靖博”、“易婷”,正在忍受着原生家庭的迫害以及负面情绪的折磨。

也不清楚他们是否能够找到支撑和帮助。

但希望通过这个事件,让更多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愿悲剧不再上演,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家感受到温暖与关爱。

点亮【赞】+【在看】,愿每个家庭,都能成为孩子的避风港

图片及资料来源:

《18岁男孩跳楼自杀后,姐姐含恨举报父亲代孕:这个家庭,毁于压抑》格子的江湖 2024.05.13

《少年自杀后,姐姐举报父亲代孕》极昼工作室 2024.05.13

《18岁儿子跳楼自杀后,女儿举报50岁父母意图代孕再生一子?!子女均患抑郁,父母仍未醒悟》跆拳道教学视频 2024.05.15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