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公司数量创纪录,进一步提高退市率非常有必要

退市公司数量创纪录,进一步提高退市率非常有必要
2022年05月09日 07:03 曹中铭

2022年注定成为A股上市公司的退市大年。2021年报披露已经收官,数据显示,触发强制退市条件的上市公司高达42家,创出历史新高,也远远高于2021年的20家。个人以为,2022年退市公司数量创纪录,是退市制度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42家退市公司中,沪市有18家,占沪市*ST公司数量的45%;深市有24家,占深市*ST公司数量的35%。值得注意的是,42家公司中有40家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占比达到95%。此外,1家触及重大违法退市,1家触及面值退市。数据表明,触及财务类退市的上市公司占据绝对的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无疑是退市新规发酵导致的。

“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这是2020年出台的退市新规中新增的组合类财务退市指标,该退市指标的针对性非常明确。事实上,42家退市公司中,多家都是由于触及该条款而面临退市的风险。比如沪市退市的18家公司中,触及该条款的多达15家;深市24家退市公司中,触及该条款的有14家。

在退市新规出台之前,沪深股市存在为数不少的或业绩长期亏损、或财务状况严重不良、或成为“僵尸”公司的企业。从本质上讲,这类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不具备投资价值,而只具有壳价值。在制度建设存在短板的阶段,壳公司常常成为市场炒作的对象与目标。既加剧了市场的投机行为,也放大了个中的投资风险。

A股上市公司的退市,堪称历经曲折。自2001年PT水仙开启A股公司退市先河以来,至2007年,虽然期间退市的公司不多,但每年也或多或少有公司退市。但从2008年至2012年,五年时间内竟然没有一家上市公司退市,显然既与相关上市公司钻了制度的空子有关,也与退市机制形同虚设、监管缺位有关。从2013年开始,随着监管部门对于退市制度的重视,以及退市制度进行改革,上市公司退市工作重新启动。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对退市制度不断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步入常态化,每年退市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多。比如从2019年至2021年,退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1家、16家、20家。

2022年退市公司数量创新高,既是退市制度完善的结果,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可以预见的是,退市常态化背景下,每年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将不在少数。

如果2022年退市公司达到42家,虽然创出历史新高,但与挂牌的上市公司数量相比,退市率则不足1%。相对于境外成熟市场动辄3%、6%,甚至8%的退市率而言,不足1%的退市率也明显是“小巫见大巫”。数据也从侧面说明,在提高退市率方面,A股市场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随着注册制试点从科创板扩展至创业板,注册制在A股市场全面铺开将是可期的。注册制建立了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相对而言,企业上市变得更加容易了。在注册制为更多企业上市“创造”了条件,企业上市入口更加多元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退市率,加速出清壳公司、僵尸公司、劣质公司亦时不我待。

事实上,即使2022年A股公司退市数量创出历史新高,对于退市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同样有必要。一方面,股市中存在数量不少的“铁公鸡”。股市“铁公鸡”或多年不分红,或很少分红,这样的上市公司存在于市场上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反而挤占了市场资源,增加了监管成本。因此,无法回报投资者的上市公司,理应从市场中退出。

另一方面,质地平平、业绩与成长性均不佳的上市公司,也应成为出清的对象。客观上讲,这样的上市公司在市场上大量存在。与股市“铁公鸡”一样,这样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多大的投资价值,往往只有投机价值。但市场的投资行为,不利于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此外,财务造假退市的门槛过高。从监管部门每年通报的案例看,财务造假行为发生于多家上市公司。但是,2020年出台的退市新规,对于财务造假退市设置了非常高的门槛,个人以为是值得商榷的。个人建议,只要上市公司存在主观上的造假故意,并在客观上实施了财务造假行为,无论涉及的金额大小,都应该成为强制退市的对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