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发+弃购,考验券商项目筛选与定价能力

破发+弃购,考验券商项目筛选与定价能力
2022年05月14日 08:29 曹中铭

近期,新股破发与弃购成为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话题。比如有投资者因弃购未成,结果新股上市后破发导致亏损,该投资者要求券商赔偿损失。注册制下的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破发亦属正常现象。但是,破发与弃购现象的出现,对于券商筛选项目与新股定价能力却是一大考验。

注册制下的市场化发行,新股发行价格、规模、节奏由市场决定,以强化市场的约束作用。因此,新股破发是市场化下的结果,弃购亦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因此,新股破发与弃购,是新股市场化发行的产物。

2022年堪称新股的破发年。尽管某些新股仍然在上演着“新股不败”的神话,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新股,并没有为中签者带来新股红利,反而导致中签投资者亏损,中一签的亏损金额甚至已突破万元大关。比如中一签普源精电亏损10550元,唯捷创芯亏损金额则高达1.2万元,也让投资者对“中签如同中刀”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如果说此前新股发行经常上演高发行价格、高发行市盈率、高超募的“三高”发行的话,那么今年的新股,却频频在市场上呈现出另类的“三高”现象。比如新股破发的比例较高。

据统计,截至4月18日,在今年沪深股市上市的99只新股中,挂牌当天破发的有25只,占比25.25%;挂牌后因股价下跌导致破发的,则多达57只,占比57.57%。无论是挂牌当天的破发率,还是此后的破发率,其实都不低,也让2022年成为新股破发年更加“名副其实”。

再如新股破发幅度同样高高在上。既表现在新股挂牌当天的破发幅度上,也表现在新股上市后因持续下跌的破发幅度上。比如1月上市的翱捷科技挂牌当天破发33.75%;4月8日上市的普源精电当天破发34.66%;12日上市的唯捷创芯以36.04%的跌幅将纪录再次刷新。挂牌后因持续下跌导致的破发幅度上,有新股跌幅已高达60%,至于跌幅为30%、40%的更是比比皆是。

此外,新股弃购比例也不断创出新高。新股弃购现象其实早已成为常态,即使是在“新股不败”神话时期亦同样如此。但今年以来,受新股破发等因素的影响,网上发行弃购比例不断刷新纪录。去年12月份发行的禾迈股份曾将弃购纪录“提高”至18.74%,而今年4月11日发行的经纬恒润则以33.73%的弃购比例创造了全新的纪录,12日发行的纳芯微则以高达38.76%的弃购比例再创新高。

此前新股弃购比例一般在0.5%左右,突破1%的现象非常罕见。如果说此前的新股弃购投资者更多是被动为之的话,那么目前高比例的弃购现象,无疑是投资者主动作为的结果。客观上讲,新股大面积破发现象,是导致投资者主动弃购的“催化剂”。

新股破发与弃购无赢家。发行人形象与声誉受损,中签投资者与参与配售的询价机构亏损。作为保荐机构虽然能够获取一定的保荐费用,但同样受其拖累。

一方面,根据规定,网上投资者弃购的股份,应由保荐券商包销。如果弃购金额较大的话,无形中会对券商的资金面产生压力。像纳芯微弃购金额高达7.78亿元,加上跟投资金,其保荐机构光大证券需出资近9亿元。如果上市后破发,券商包销还会产生亏损,甚至不排除亏损金额超过保荐费用现象的出现。

另一方面,作为制度创新,科创板建立了保荐机构的跟投制度,意在将保荐机构的利益与新股发行价格捆绑在一起。在跟投制度实施初期,相关券商通过跟投也获取了丰厚的收益。但是,随着新股破发的加剧,券商跟投从曾经的“香饽饽”已经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比如57只破发股中科创板占据23席,包括海通、国泰君安等10余家券商因跟投浮亏已超过2亿元。

破发与弃购现象的出现,既与发行人的质地有关,毫无疑问也与发行价格有关,57只破发股中科创板与创业板占据绝对多数即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破发与弃购现象的产生,既考验券商筛选项目的能力,也考验券商对于发行人的定价能力。科创板破发的新股中,多家公司属于亏损上市,且这些上市公司发行价格并不低。比如翱捷科技属于亏损上市,但其发行价格高达164.54元,为今年以来6家发行价格超百元的新股之一。发行价格如此之高,不破发才怪。保荐这样的发行人上市,券商跟投亏损也是其咎由自取的结果。

个人以为,新股出现破发潮与弃购现象,既是坏事也是好事。既可倒逼券商提升筛选项目的能力与新股定价能力,也将倒逼新股发行价格回归理性。而且,由于破发,也将抑制市场的炒“新”行为,并进一步打击市场的投机炒作行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