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自今年2月15日以来,已有多达10家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IPO收费的支付方式,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等板块公司均位列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少数企业费率较高,甚至超过10%。个人以为,这一现象值得警惕。
《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下称《规定》)于今年2月15日正式实施。根据规定,发行人申请公开发行股票时,应当在所报送的招股说明书或其他相关信息披露文件中详细列明各类中介服务收费标准、金额以及发行人付费安排等信息。显然,这也是众多拟上市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IPO收费支付方式的主要原因。
在《规定》发布前,券商在保荐企业上市时的收费广受诟病,个中原因则与其中的弊端密切相关。比如保荐机构的服务收费与公司上市结果及募资规模直接挂钩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容易催生出多方面的问题。一是保荐机构会通过路演、价值投资分析报告等极力推高新股发行价格,新股发行价格越高,保荐机构收费越多。保荐机构有可能从中赚得盆满钵满,但过高的发行价格,往往会形成超募,并导致市场宝贵资源的浪费;而且,有可能产生破发现象,从而打击投资者的信心。
二是为了促成企业上市,保荐机构在执业过程中,有可能不履行勤勉尽责的职责,对拟上市企业所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不排除保荐机构与拟上市企业同穿一条裤子的可能。而从现实案例看,每年都有为数众多的企业带“病”闯关,某些拟上市企业存在众多的问题,不能说与此前的IPO收费支付方式没有任何联系。
《规定》要求拟上市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IPO费用支付方式,这也与此前券商主流的后端收费模式形成鲜明的反差。显然,与后端收费模式相比,新规能让市场提前知晓企业IPO费用如何支付,费率多少。客观上,也让保荐机构最终到底收了多少费用一目了然。
新规在规范保荐机构收费及支付方式的要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从10家企业披露的情况看,有的IPO承销费率高达募资总额的12%,个人以为确实高得离谱。
在多年以前,有的企业募资总额也不过数亿元,低的甚至只有几千万元。而如今,拟上市企业的承销费用就多达近亿元。比如汇通控股采取了固定费用模式,IPO保荐费用为226.42万元(不含增值税,下同),承销费用为5433.61万元。还有的企业采用“固定费率+保底”模式的。汉朔科技就是如此。公告显示,该企业保荐承销费为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的8%,并且不少于8000万元,最终其支付的保荐承销费用超过9200万元。
8%的费率已经不低了,但有的企业支付的费率更是高达12%,确实骇人听闻。此前,IPO保荐承销费率一般维持在3%~5%左右,但后来费率不断上升。如今,8%的费率已成常态,10%甚至12%的费率也不少见,越来越多的IPO资金进入了券商保荐机构的口袋,个人以为是值得商榷的。
IPO对于资本市场的抽血作用,不仅表现在新股发行越来越多上,也同样表现在保荐机构的高费率上。承销保荐的费率越高,券商从市场中抽血就越多。表面上看,这是券商从发行人身上获取的资金,但实际上,发行人为了募投项目能够顺利推进,在满足券商保荐机构巨大胃口的情形下,只能通过抬高发行价格来满足融资需求,最终买单的还是投资者。
更何况,由于费率越高,且保荐承销费用与募资金额挂钩,保荐机构同样有推高新股发行价格的冲动,这也是其逐利本性的所决定的。
因此,无论是从抑制IPO抽血效应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保护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控制甚至限制IPO保荐承销费率都有必要。保荐机构的心思不能用在不断抬升费率上,而应是上市企业的质量上,这才是保荐机构应该努力的方向。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