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徐士龙:为了中国标准国际化

全国政协委员徐士龙:为了中国标准国际化
2024年06月24日 11:36 人民政协报

徐士龙: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上海港湾集团董事长。首届中国发明协会会士,获202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第一届上海统一战线岗位建功“十大楷模”等称号。

如何把江河湖海等处含水量高的软土地基加固变成硬地基,再在上面铺路搭桥、建楼造房?放眼世界,这都是一项技术性难题。

△徐士龙(左二)与团队成员讨论技术实施方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99年,时任江苏省江阴市港口开发公司总经理的徐士龙长期从事着软地基加固处理相关业务。有天,他正蹲在一处滩涂岸边,和同事们忙着监测软滩真空抽水,然而由于含水量较高,水不易排出,真空抽水一直没看到效果。

正在众人一筹莫展时,一辆重型卡车从边上驶过,徐士龙发现,抽真空的泵液位竟然波动起来。就是这个压差理论的发现,让徐士龙在后来发明了颠覆软地基处理、突破传统规范限制的快速“高真空击密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技术不仅造价节约30%、工期节省50%,且质量可控、绿色环保。

此后20余年,徐士龙带领他所创建的上海港湾集团,将“高真空击密法”这项新技术从上海应用到全国,又从国内出发走向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足迹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涉及机场、港口、公路、铁路、电厂、市政等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给软土硬化这道世界级难题交上了一份“中国答卷”。

依靠专利起家,依靠专利发展,依靠专利走出国门,徐士龙看到企业技术出海的广阔前景,并一直积极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徐士龙提交的《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抱团”出海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提案,再次为民营企业“走出去”,为推动经济发展鼓与呼……

1

技术革新的难与甜

徐士龙是土生土长的江阴人,虽然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他在学习上一直很刻苦。“这孩子的物理化学一直都很好”,是老师和父母对他的一贯评价。

1977年,高考恢复前,徐士龙高中毕业后来到江阴港务公司,成为一名港口装卸工人。

得知高考恢复,徐士龙第一时间报了名。“身边没几个人选择继续高考,因为一旦有了工作,很多人高考的想法就会欠缺一点。并且码头工人的日常总是汗流浃背的,还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非常辛苦。”但沉重的货物没有压弯这个年轻人的意志,徐士龙明白,自己想继续读书学习的愿望很强烈,“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恢复高考第一年,徐士龙考进了江苏电视大学,取得专科学历。从电大毕业后,徐士龙以一腔热血投入工作。直到发现那个令他感到激动的压差理论,从事软土地基10余年的徐士龙意识到,“与传统的在软土里拌水泥方法相比,压差理论将会带来一场软土地基的技术革新!”

时值1999年上海外高桥建设,在软基加固上碰到了瓶颈,徐士龙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没有过多犹豫,他辞去了总经理的职务,凭着一股科研热情,义无反顾地“下海”了。

在上海港外高桥港区的芦苇滩畔,他以工棚为研究室,以工地为试验场,一心一意搞发明。

2000年,徐士龙创建了上海港湾公司。此时,基于压差理论提出的高真空击密法作为一种软基加固的全新方法,完全没有配套的设备和机械。徐士龙和团队只能自己研制,翻遍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相继走访了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专家。最终从国外进口零配件,回国请专家组装,花费了近100万元打造出第一台24吨双驱轮的振动机组。

“由于没经验,笨重的振动机开到现场后,一进入外高桥软基试验区就陷进了淤泥中,最后还是上海港务公司的工作人员帮我们捞上了岸。”徐士龙对当时的场景印象深刻。

创业远比想象得更为艰难,摆在徐士龙面前的难题还有科研经费。“第一年就把家底掏空了,举债500万元用于搞科研,到了第二年又全部亏损。几年下来,最困难的时候,欠下了上千万元的债务,合伙人因压力太大选择退出,工程师也陆续跳槽。”

但徐士龙依然坚信,只要方向没错,一定会守得云开。带着背水一战的勇气,600多个日日夜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在2001年,快速“高真空击密法”的软地基处理方法问世。

何谓“高真空击密法”?

“形象地说,高真空击密法处理软地基就是一个把‘嫩豆腐’压缩成‘老豆腐’,再到‘豆腐干’的过程。”徐士龙打了个比方:“这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 用真空制造压力差,把软土分子间不易流动的水挤出来,无须向土体中掺入固化剂或外加剂,不仅造价低廉,还做到了对场地及周围环境的零污染。”

徐士龙第一时间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了专利申请。

“仅过了50多天,上海市科委对此技术进行了鉴定,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徐士龙回忆道。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长期形成且独有的,支撑起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徐士龙明白,有关键技术“傍身”,才能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尝到甜头。而这次成功,只是一个开始……

2

市场是技术的归宿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后,这项发明成果如何走向市场,最终获得认可,成了徐士龙开启的又一场漫漫征程。

2003年,浦东机场二号跑道改扩建工程竞标,这是一项“向大海要机场的方案”,对徐士龙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虽然有7个方案同台竞技,但是能拿下,就能证明‘高真空击密法’的实力所在。”

面对周围此起彼伏的质疑声,因为已经有了上海外高桥港区软地基加固处理项目的经验,徐士龙对接下来要参与的对比试验有了底气。

试验结果显示,徐士龙的“高真空击密法”在6个主要技术指标中,有5项达到第一,以优异成绩胜出。

不过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徐士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团队来做,依然还未取得各方信服。第一次试验成功后,有专家提出,“结果是不是具有偶然性?”

紧接着,第二次试验开始了,通过召开专家会进行监测评价,得到的结论是:徐士龙团队的方案在造价、工期以及关键技术指标上都非常优秀,这项民间个人专利技术脱颖而出。

对这个结果,徐士龙等待已久。“我们靠数据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虽然方法不一样,但‘高真空击密法’不但解决了濒海临滩软土地基差异沉降的问题,还节省了174万立方米石料,节约了近亿元建设资金。”

此后数年里,高真空击密系列技术在环太湖、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北部湾、杭州湾、环渤海、胶州湾等地广泛应用。2012年,“高真空击密法”获得三项国际奖项:最佳发明金奖、鲍格胥支持发明奖、绿色发明荣誉金奖。回看当初,徐士龙坦言,“那时候并没有特别大的目标,只是感觉这个技术很好,琢磨着研发后能不能推广出去。”

2013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广大民营企业“走出去”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也让徐士龙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以往,我国建筑行业“走出去”一般以劳务输出为主,鲜有技术输出。徐士龙希望:“这样的局面能够改变,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让每一个‘微小’发明能够落在项目上,把中国原创技术推向全球。”

2022年,我国授权发明专利近80万件,其中民营企业就占到8成。“如果这些资源得以整合,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将形成巨大的技术优势。”因而,连续两年,徐士龙都在全国两会期间围绕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建言:“支持民营企业出海,重点支持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形成龙头,发挥带动效应,鼓励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出海。”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徐士龙说:“加强科技创新、打造民族品牌,是我一直以来最珍视的梦想。”

3

为“中国原创”而努力

2018年,徐士龙成为第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上走过的一路坎坷,化为了他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的不竭动力。

2021年,徐士龙联合几位委员发起了一场以“发挥上海桥头堡作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委员提案沙龙”。“几个小时的讨论,几十条的建议,在思想碰撞中,一件关于打造上海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站式服务平台的联名提案最终诞生,提交后不仅获评上海市政协2022年度优秀提案,还被带上了全国两会。”

此时的他,已带领上海港湾在企业出海的道路上历经了多番历练。2008年,印尼龙湾电厂成为徐士龙叩开世界大门的“敲门砖”。

“在沼泽地里为印尼建电厂,在当时被很多人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徐士龙回忆道,这座电厂选址在海边滩涂沼泽,软土厚达20余米,大型设备无法进入,同时还是地震烈度8度的强地震区。

国外专家曾断言:现有场地不可能建设电厂。“我们的工程师经过谨慎计算、反复论证,给出全新方案,突破施工难题并节省大量成本,成为中印合作的典型项目。”

2023年,徐士龙成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站在更大的履职平台,身上的责任也更重了。”

“海外市场很大,这个市场究竟需要什么?”这是徐士龙在“走出去”中思索最多的问题,“企业如何将技术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市场所需的产品或服务,是‘走出去’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的关键。”

在徐士龙的建言中,常见的“高频词”,多是“技术抱团”“开展合作”“优化组合”等。

徐士龙说,“2023年海外市场占上海港湾集团业务比例近80%,尤其在‘一带一路’领域已有不少拓展项目,2024年一季度,上海港湾集团海外新签订单已达5.8亿元,同比增长超100%。”

这样的成绩背后,徐士龙深知,企业出海并非易事。“中国原创技术与国外标准相衔接是一个重大课题。”

在越南,徐士龙接到订单的同时,也随即收到了一封律师函,被法国国际知名公司起诉“侵犯专利”。“但其实早在两年前,我们已经在越南注册了本专利,这场诉讼变成了专利对抗。”徐士龙意识到,一旦输了就将输掉整个市场,虽然诉讼标的很高,但他决心对抗到底,花巨资聘请律师,进行反诉,最终胜诉。

“让中国原创技术走向世界,让中国标准被世界认可。”在实现民族创新梦的道路上,徐士龙走得步履坚定……

虽然一开始出海的过程非常艰辛,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上海港湾的原创技术不断“出圈”——从新加坡樟宜机场、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阿联酋棕榈岛等重大港口、机场、电站等岩土工程项目的软土硬化、围海造地,到技术服务涉及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沙特等20多个国家,打破原先由欧美企业、欧美标准主导的局面,全球“朋友圈”越来越大。

但最让徐士龙感到自豪的,还是实现“中国标准”的国际化。“2016年上海港湾联合印尼公共交通部、印尼岩土工程协会,一起制定了地基处理国家标准,2017年印尼政府颁布了一项‘真空预压’技术的应用规范,这是‘中国标准’的成功输出,为海外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重大项目提供了重要帮助。”

记者:王慧文

文字编辑:王亦凡

新媒体编辑:马鑫雨(实习)

审核:周佳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