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的IPO,别再上了!

过剩的IPO,别再上了!
2024年03月04日 00:18 金融老李

资本运作是没有容错率的!

2024年开年已经过去两个月,而这两个月终止IPO的企业已经有54家,有的企业排队甚至超过三年,排队企业最怕的是什么?就是等待时间长,在等待期是需要企业保持业绩稳定的,这一点能做的企业很少,即使熬过了行业周期,熬过过了疫情影响,最后也没有逃开政策周期。

在这54家IPO终止的企业中,从财务角度看,净利润分化比较严重,多数企业净利润过亿元,当然也有走科创版第五套标准的亏损企业。

有人说没有造血功能的企业不应该上市,也有人说企业上市就是为了更好的融资,也就是说,市场、监管对于什么样的企业应该上市,还没有形成共识,也就意味着部分优质的企业可能错过资本市场。

龙叔专注赋能优质的产业方拥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平台,在实务中,遇到很多典型的案例,有的老板对IPO的执着变成了信仰;有的老板信仰正在被打破,意识到IPO无望,另觅出路;有的老板已经从IPO受了伤,对未来比较迷茫。

  几个典型的案例

案例1:从IPO到卖资产

去年在新政出来之前,龙叔接触了一家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在细分领域前三,也做了多轮融资,当然按照一级投资的泡沫程度,这样体量的企业,估值已经超百亿了。

走港股,给的估值太低,无法满足投资人的退出需求,寻求国内A股的证券化。龙叔当时为其设计了方案,就是收购一家A股的上市公司,也推动双方见面沟通,双方在产业上还很协同,可惜的是,老板还是想IPO。。。。。。

结局大家都想到了,IPO肯定是不可能了,现在这个企业按很低的估值在出售,只能被别人吞掉,仅仅半年时间,市场和资本周期天差地别。

资本战略其实是没有容错率的,不是等等再看,等等再看错过的是企业发展机会,曾经有个买壳机会摆在面前,却没有珍惜。

案例2:机智的撤材料另觅出路

另一家企业在IPO过程中,没有苦苦的等待,新政之后,老板预感到上市环境没有那么乐观,于是毅然决然的从IPO撤下来,另寻他路。

这家企业是做药相关的,正好疫情三年,迎来了一波爆发,但疫情之后,业务得继续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老板的另觅出路最开始不是买壳,当然也不是卖资产,而是想去北交所看看。

和龙叔聊之前,老板竟然不清楚还可以走买壳的这条路,完全没有概念,可见龙叔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和龙叔聊之后,老板决定了走这条路,这个老板的优势就是自己不懂,但善于听,并且思路比较活,不像第一家企业,是死磕IPO。

案例3:撤材料卖资产再寻上市机会

第三家企业比较有意思,当年受金融科技影响,无奈从IPO撤回,撤回后就走了不一样的证券化路线,就是先出售控制权给上市公司,然后同步再寻找IPO.

这样的路线不容易复制,核心的逻辑在于,需要遇到很让你再次独立IPO的上市公司,这样的交易对手可遇不可求。

上述三家企业都是面对IPO无果,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战略,不同的战略对企业而言就是不一样的命运,这个命运不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是企业存亡的问题。企业老板不能只懂产业,要有资本思维。

事件下的政策周期

事件1:注册制的幻觉

由于我们人口基础大,市场广,加上政策导向,很多产业发展特别容易出现一些怪像,比如我们的很多产品从实验室到产能过剩可能只需要三年时间,卷的很厉害,这一点在资本市场上也不例外。

注册制改革是我们资本市场改革探索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探索就会伴随着问题,龙叔认为其中问题之一就是注册制给大家形成了一个幻觉,这个幻觉带来的结果就是扎堆的去IPO,老板们、中介机构以为IPO容易了,结果恰恰相反,更难了。

这个难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过剩导致的,所谓过剩,一个是排队企业过剩,另一个是已经上市的企业也过剩了。

现在已经上市的企业高达5千家,这轮大跌,市值在50亿以下的上市公司超3千家,还有一大批市值十几亿的,有啥价值可言。

而排队的企业竟然有800多家,我们过去讲,水大鱼大,现在是水少小鱼多。

事件2:  827新政的梦碎

注册制带来的幻觉形成了过剩的IPO,市值分化的上市公司,最后我们出了827新政,所谓827新政就是一手阶段性收紧IPO,另一手控制再融资。

从结果来看,新上市的确实少了,再融资受理的也少了,不过资本市场好像没有因此而出现积极的变化,大盘依然东流去。

事件3: 新村长的严刑峻法

龙年始宜,新村长主理,系列动作和传言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些小期待,不过从各自表现看,资本市场将会进入一个严刑峻法的时代。

好处就是造假圈钱的企业因违法代价大而减少,上市公司垃圾股慢慢的出清,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在净化。

弊端就是可能会错杀比较优质的企业。

企业不可承受IPO失败之重

企业A: 投资人回购之重

我们再次回到具体的实务上,回到企业发展上看问题,IPO失败对企业来讲有时候是不可承受之重,首先就是投资人回购的压力。

说是投资人,其实应该叫放贷人,由于我们特殊的投资环境,导致我们的投资机构挂着投资名头干着其实放贷的活儿。很难想象,你去投资一家企业,赚钱靠的不是投资能力,靠的是企业方老板的对赌协议

现实就是这样的投资是常态,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如果IPO失败,企业方老板面临投资人股份回购的压力之重,会让他经营动作变形。

企业A,公司层面业务发展相当好,账上有现金,也没啥负债,但因为IPO无望触发回购条款,老板四处搞钱回购股份,你想,一级的泡沫多严重,把自己榨干也没法按照投资人进的时候估值回购股份,老板每天处理这些事,怎么经营企业。

企业B: 企业生存之危

这个类型的企业其实就回到了我们开始探讨的问题,什么样的企业应该上市,是缺钱的企业还是有造血功能的企业。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企业应该赚什么钱,老板赚什么钱。有的企业上市前先分红,再募集资金,用募集资金用来买理财,这样企业赚的是投资人和银行的钱,那你说有啥必要上市。

有的企业老板赚的不是分红的钱,而是通过各自手段掏空上市公司,最后卖壳走人。

龙叔认为我们资本市场需要两类企业,一类是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做的1到100的扩张。另一个是行业本身就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完成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业化的过程,比如半导体行业。

企业B就是一家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企业,因IPO无望,一级市场的融资已经很后期了,导致企业无发展资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企业C: 产业机遇之失

还有一类企业,已经过了生存阶段,对于这个阶段的企业来讲,IPO是什么?不是救命稻草,而是作战的制空权,为什么很多老板迷恋IPO,或者希望拥有一家上市公司,除了本身价值实现之外,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长期发展,就不能得过且过。

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必须成为细分领域的头部,才能无发展之忧,很想成为头部,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可能是最快的方式。

企业C在未上市前,这细分领域是头部,但由于资本战略的错误,未快速上市,一家实力不如企业C的企业完成了上市,最后这个完成上市的企业对企业C展开了并购。

2024年拟上市企业与小市值公司的涅槃重生

行文至此,龙叔想说的是,不是IPO很重要,而是优质的产业方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很重要,IPO只是路径之一,千万不要死磕,要换脑筋。

那么无法IPO的企业2024年怎么办?来找龙叔,帮你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去追寻星辰大海。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小市值的上市公司也在问,市值上不去2024年怎么办?资本市场市值的分化其实是正常的规律,很多小市值公司面临发展的问题,一直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可惜的是成功的寥寥无几。

为什么很难成功?最近龙叔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本质就是改革和退位的区别,不论是自主培育资产还是通过并购手段买收购,都是在改革,改革最多延续,超越很难。而出售控制权其实就是退位,退位的本质就是换人,让新人来掌舵,带来上市公司走向新高度。

龙叔的宗旨就是赋能优质的产业方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并且赋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基本点很重要:

第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不论选择哪条路,都得有扎扎实实的利润,不能玩虚的。

第二是选择交易对方不能犹豫不决,时机是很重要的,很多交易过了窗口期就过了。

第三是要有专业的并购顾问,可节省时间,抓住时机,在取舍中平衡各方利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