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是民间应对春季气温多变的一种养生方法,指在春季不要过早脱掉厚衣服,适当“捂”住身体,避免因气温波动导致受凉生病。以下是科学“春捂”的要点:
1. 捂对时间
时机:早春时节(尤其是气温尚未稳定在15℃以上时),或寒潮频繁、昼夜温差大(>8℃)时。
持续时间:一般建议捂到清明前后,但需根据当地气候调整,北方可能需更久,南方可适当缩短。
2. 捂对部位
重点保护脆弱、易受寒的部位:
头颈部:戴薄围巾或高领衣物,避免风寒头痛。
腰腹部:穿背心或长款上衣,保护脾胃和肾脏。
膝关节:避免过早穿短裙/破洞裤,尤其关节炎患者。
脚踝/足部:穿稍厚袜子、透气鞋子,避免“寒从脚起”。
3. 捂得有度
灵活增减:中午气温高时可脱外套,早晚加衣;室内外温差大时及时调整。
避免过度:捂到出汗反而易感冒,尤其儿童代谢快,应比成人少穿一件。
材质选择:选透气、吸湿的棉质或多层穿搭,方便随时调节。
4. 特殊人群注意
老人:重点保暖背部、关节,但避免厚重衣物影响活动。
儿童:根据颈背部温度判断冷暖(温热无汗为宜),避免捂热综合征。
慢性病患者: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保暖,但不宜穿太紧影响血液循环。
5. 结合动态调整
看天气:关注天气预报,遇“倒春寒”及时加衣。
因人而异:阳虚怕冷的人可多捂几天,体热易出汗者适当减少。
误区提醒
❌ 只捂不动: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能升发阳气,比单纯穿衣更重要。
❌ 捂得过厚:导致出汗后吹风更易感冒。
总结:春捂的关键是“适度”和“灵活”,重在保护身体薄弱环节,同时根据体质和气温变化调整,最终目标是让身体平稳适应季节过渡。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表情
登录|注册
|退出
分享到微博
发布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