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金融姓“米”还是姓“金”?这问题决定能走多远

小米金融姓“米”还是姓“金”?这问题决定能走多远
2018年06月12日 15:18 多事儿的小瓢虫

6月11日,证监会官方网站上挂出了小米CDR的招股说明书。小米也就此成为CDR试点的第一单申请。小米集团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拟将金融业务剥离出去,并重组至小米金融,并计划在3年内逐步剥离。

小米金融架构已经浮出水面。重组后的小米金融,手里拿着一打金融牌照。但是看似“王炸”的架构,是否能让小米金融这个“后来者”变成千亿级的互金巨鳄,恐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走。

在对金控集团监管趋严背景下,“产业+金融”构架之下的小米金融姓“米”还是姓“金”,或将决定其未来命运。

牌是好牌

体系内发展天花板明显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小米金融从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涵盖供应链融资业务、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支付业务、理财产品分销业务、互联网保险服务等。

△图片截自小米集团招股说明书

也就是说,小米金融已经拥有了网络小贷、保险经纪、商业保理、支付等多张牌照。不过,相较于蚂蚁金服等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还缺少个人信用、基金销售等金融牌照,但这两张牌照均已暂停发售。

与此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板块布局,小米集团还有新兴的互联网银行“新网银行”的近29.08%的股权,以及此前对外投资的老虎证券、51信用卡、积木盒子等互联网金融平台股权。

除了架构大而全面,小米金融未来并不差钱。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未来3年,小米金融不仅能够得到小米集团提供的免息一次性重组贷款,还可以得到最高422.7亿元的资金用以发展各项金融业务。

小米集团此次CDR后,估值或到800亿美元,而按照2018年3月31日,小米金融总资产占小米集团的比例为13.55%计算,小米金融目前估值约在108.4亿美元。不过,有评论认为,一直在亏损的小米集团,这样的估值是虚胖。

不仅如此,依靠着小米集团所形成的生态圈,要资源有资源、要资金有资金的小米金融的前期发展似乎顺顺当当。

以小米小贷为例,贷款余额在2016年末为16.13亿元,到2017年末就飙升到了84.18亿元,同比涨幅高达422%。到了今年一季度末,贷款余额微增至84.79亿元。前两年,小米贷款业务的平均贷款期限在7至9个月之前,平均贷款年利率为16%到17%。

如果小米金融只是服务于小米体系内部,也就是坚持“姓米”,那么其规模恐怕并不会做太大,它的增长只能更多依赖于小米集团的发展速度,发展的天花板显而易见。想要做实千亿级规模,仅仅小米生态内部着实太小。

走出小米体系发展,对于小米金融而言势在必行,这或许也是此次雷军剥离小米金融的原因之一。

在此次招股说明书中,雷军似乎也意识到,小米金融未来的发展速度有可能超过小米集团。但要实现这种超越,就必须打破小米集团的温室大门。

出走温室

产品竞争力并不鲜明

从小米金融的布局上看,并不逊于目前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巨头。但是,这也只是看上去如此。在开门之后,以目前小米金融的实力,想要在当下竞争纷乱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恐怕并不容易。也就是说,姓“金”之路并不好走。

从小米金融目前的状况来说,其主要的业务仍然仰仗着小米生态体系,但这将大多数其他用户群体排除在外,如果不安于小富,那么在重组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当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的外部用户。

我们仅以面向消费端用户为例,据了解,目前小米小贷的风控体系,主要依靠的是小米生态的数据,这导致了数据的单一性,排除了非小米用户的大多数人群;而第三方支付则主要围绕这小米钱包的结算服务,只在小米MIUI的体系内运转。

当然,面向消费者的理财贷款端app小米金融可以在如苹果等系统中下载,但目前该app在苹果商店中的下载量仅为320次,仅三星的评价也并不高。

小米金融app中的产品则并无太多特色,只是中规中矩。目前,该app中只有理财、贷款、保险等三个选项,而理财类的分定期、活期、基金三部分,以及股票查询,与大多数理财app类似,但可投资的产品数量并不算丰富。

不仅如此,虽然小米金融手中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布局十分广泛,但各个业务条线相对独立,目前依然没有联动机制。

而当下成熟的互联网金融巨头,早就善于将资源整合在一起。比如支付宝app,其中不仅涵盖了最基础的支付、理财、贷款等入口,还借助了阿里的生态资源,将口碑等平台接入,并借助平台优势向外界输出流量让自身成为场景。

走向竞争

互金下半场的切入口难觅

小米金融的构架虽有优势,但面对当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进入竞争的下半场,想要快速发展,势必要找到切入市场的风口。但现在再效仿此前BATJ等巨头从单一业务角度迅速切入市场恐怕机会已经不大了。

实际上,目前互联网金融中的各个行业垄断的行业壁垒越来越明显。

以支付为例,根据易观发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市场交易的数据显示,支付宝和腾讯金融的占比分别为44.51%和30.36%,两个巨头已经占据了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七成以上。而第三名的银联商务则占比12.12%。其余品牌支付总体占比仅为13.01%。

不仅如此,BATJ针对于金融科技能力的输出已经在去年开始,无论是与银行还是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已经全面展开。其中,蚂蚁金服,目前在金融科技方面已经与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而百度金融则与农业银行等共建金融科技实验室。

“现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出现了垄断趋势,如果单纯依靠某个业务来切入市场已经不太可能了,小米金融脱离了小米集团之后,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切入市场,是他们必须要考虑的事情。”盈灿咨询分析师张叶霞表示。

金控集团

监管与关联风险均未知

小米金融重组后的构架,显然已经形成了金控集团。

所谓金控集团,业内人士人认为,是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金融租赁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金融领域拥有牌照、实际经营或者实际控制该行业企业的公司,都属于金融控股公司。

针对金控集团的监管已经箭在弦上,据报道称,监管方首批已选定五家金控集团作为试点,分别为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招商集团、蚂蚁金服和苏宁。

作为监管层关于“将所有金融业务都纳入监管”态度之下的最后一块“真空地带”,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曾分析说,金控公司最大的风险在于关联交易。

他认为,金控公司组织结构上的复杂性使得关联交易隐蔽性增强,投资者、债权人,甚至控股公司最高管理层都难以清楚了解公司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授权关系和管理责任,从而无法准确判断和衡量公司的整体风险。

此外,作为跨行业、跨地区多种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的综合体,金控公司在金融市场上同时担任多种角色,在其考虑某项具体金融业务发展时,不可避免会产生牺牲其他业务或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而小米金融再发展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规避监管与金控集团的关联风险,是其发展顺利与否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金融更多依靠的是小米生态体系上下游企业,而有大量供应链企业有小米集团投资,而小米金融尽管不是集团全资子公司,但依然将有股权方面的关系,从而是否存在关联交易的风险可能目前尚未可知。但这样的模式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

不过,对于小米金融来说,监管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冲击或许并不大,毕竟完全脱离还有3年的时间,可以按照监管的步调慢慢调整。

总之,小米金融仍在襁褓中发育剥离,未来小米金融究竟能不能成为有一个千亿级的互金巨擘,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并非一手好牌就能够取胜,关键还要看这牌怎么用。但至少现在,小米金融的牌还没想好怎么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