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巩俐再嫁71岁“花花公子”:相差18岁,她哪来的勇气?

53岁巩俐再嫁71岁“花花公子”:相差18岁,她哪来的勇气?
2019年05月20日 17:20 金融八卦女

文|山野

来源|她刊(ID:iiiher)

· · ·

53岁的巩俐,结婚了!

对方是全球著名演奏家、作曲家,电子乐大师让·米歇尔·雅尔。

这位蜚声国际的“男神”也是妥妥的“影后收割机”,前任们分别是柏林、威尼斯、戛纳影后。

男方年龄71岁,两人相差足足18岁。

可看了夫妻二人的同框照,才深刻体会到什么才叫“冻龄”。

有这么一句话:

“为什么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因为这个女人一旦站在男人旁边,男人就会显得无比平庸。”

因为她是巩皇。

无论什么场合,都可以凭借恢弘的气势,深沉的意志,眉眼间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气场吧。

就像最近,又到了走红毯的季节。

国内的明星、小花、网红开始蠢蠢欲动。她们纷纷挤破头般前赴后继地奔赴戛纳,或争奇斗艳,或相互艳压。

她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大多只为在国内通稿上浓墨重彩一番。然后夺一次眼球,混一次热搜,刷一次存在感。

主办方早已对这种“蹭红毯”的行为嗤之以鼻,一旦有人在红毯驻足良久,便会被安保人员驱离现场。

可到了巩俐这里,主办方直接给了她长达2分钟的清场待遇。

于是,整个红毯只有巩俐一人。摄影师纷纷喊着她的名字,期待她摆出不同的动作,摁下闪光灯捕捉每一个动人的瞬间。

不过,比起别人恨不得一辈子住在红毯上,巩俐只用了1分钟的时间,就迅速走完了全程。

毕竟,已经走过近20次戛纳红毯,多次被主办方力邀作为嘉宾的她,早已对这种形式化的过程习以为常。

正如她打趣说:

“今年的红毯实在太长了,只想快点走完进去看电影。”

戛纳红毯期间,每次看到某女星“艳压一切”的通稿,我就会想起亦舒说过得一句话——

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因为过度渲染美艳的文化正在侵蚀着我们的生活,也让如今的人们崇拜美丽,胜过崇拜灵魂。

这种错误的引导,让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女孩,她们轻信美貌可以迅速带给自己巨大的红利,甚至冲动选择了借贷整容,最终闹得家破人亡。

就像在一次采访中,杨澜问了巩俐这么一个问题:

“其实年轻的女性“干得好”和“嫁得好”之间摇摆。如果年轻貌美的话,似乎有很多捷径可以走。”

巩俐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我不觉得一个女孩子,有了美貌之后就可以拥有一切。如果你自己没有一份工作或能力的话,那我觉得这个人很会就会枯萎。”

有句话说,“女子大美为心静,中美为修寂,小美为体貌。”

曾几何时,我们都曾为年龄或样貌焦虑,盲目追求所谓的“少女感”。

我们害怕孤独,却终究在与自己并肩作战的过程中,与孤独和解,甚至开始享受孤独。

时光流转,当你我曾经的焦虑和不安被充盈的人生经历抚平,或许我们才会意识到:

只有内心澄澈清净,不被世俗的标准所裹挟,才能真正体会到静水流深的美好,然后不疾不徐地按照自己设定的计划行走一生。

有人说,“每一个明星,都是名声的囚徒。”

其实不然。

就像巩俐,当她在演员这一领域做到足够卓越和出色,那她便可以有“肆意妄为”的底气。

她不需要在乎自己的形象是否完美,也不介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甚至有底气向电影界的权威盛典发出质疑。

“感谢金马奖邀请我,让我了解到一个不公正不专业的电影节是怎样的。”

既然自己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那她也不会袖手旁观。

多年后,她受李安大力邀请,担任评委会主席。有人问她在投票时,会不会顾及朋友或昔日情谊,她云淡风轻地说——

“没什么好友压力,我六亲不认。”

“放心,有我在,公平就在。”

同时,在家国情怀面前,她心怀敬畏,不容任何人玷污中伤。

有人在金马奖颁奖礼上发表对祖国不利的言论,她便拒绝上台颁奖,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一旦涉及到女性力量和国家精神的传播时,她又不遗余力地将其传播到世界的舞台上。

比如即将开拍的《中国女排》,她在接受“娱理”的采访中说:“我一定要让中国女排精神和郎平的形象走向世界。”

那么,巩俐在行业内的声望和底气,到底来自哪里?

有的人,演谁都像在演自己。

有的人,演什么都是在诠释角色。

巩俐属于后者,她是个完全没有个人烙印的女演员。她可以将任何人物背后的个人史纳入自己的基因,最终呈献在荧屏之上。

▲《天山童姥》剧照

▲《活着》剧照

▲《霸王别姬》剧照

▲《艺伎回忆录》剧照

出道至今,她的作品并不多,可每一个都可以单拎出来作为学院派的演技品鉴课。

正如王家卫形容的那样:

“让摄像机跟着她就行了,我们愿意花时间等待一朵美丽的花朵绽放。”

娱乐圈中的女明星,总是喜欢“致敬”巩俐。

就像那张巩俐在戛纳海滩的经典照。简约的黑白搭配,随意却端庄,神情坦荡且不媚俗。

她优雅漫步沙滩,海水呈现出的倒影,让她看起来仿佛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也正是这张照片,在多年后纷纷被人模仿。

却从未被超越。

其实,与其打卡般模仿一张照片,不如学习一下巩俐对待演员这一职业的态度。

毕竟,不知何时,演员的门槛会如此之低。

有的人不需要严谨的专业水平训练,就可以顺利接到角色,呈现着千篇一律的演技。

有的人体验生活两三天就足矣被称之为敬业,然后工作室发通稿大夸特夸,粉丝更是为之痴迷感动。

凭什么?

凭资本的加持,或凭一张脸?

在对敬业的理解上,巩俐与如今这个时代是格格不入的。

为了拍摄《红高粱》,她只身前往山东高密,每天跋涉好几公里去练习挑水。拍摄《秋菊打官司》期间,每天和村民练习陕西方言,最终说得原汁原味。

在《艺伎回忆录》中,为了更为真实地呈现情绪,她和章子怡互扇耳光的戏份都是“假戏真做”,晚上卸妆还能看到脸上的手印。

《归来》中,她扮演的是一名盼君归来的失忆老人。

为了揣摩这一角色,她愣是在养老院呆了两个月,去了解失忆症患者的生活群像。

对她来说,磨练演技、体验角色仿佛是一个“慢火烹茶”的过程,情绪的表达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发酵。

出道三十多年,她的作品也不过三十几部。平均每年一部戏的节奏,让她有时间去认真钻研每一个角色背后的外延和内涵。

也正是如此,“拒绝”成为她的本能。

拒绝了烂俗的剧本,无关它是否是大ip,不care它所谓的商业潜力。

拒绝了体验过的同类型角色,无关片酬和排场,只在乎对自己是否有挑战。

她不组建工作室进行商业运营,也不屑于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喜好,而是坚守艺术作品最需要捍卫的审美和品位。

巩俐的这些做法,放在效率至上、流量为王的今天,或许会被资本家暗戳戳地耻笑吧?

“明明演技已经那么好了,还不趁风韵犹在的末期多接洽几个角色,用名气迅速敛财,赚他个盆满钵满?”

“她究竟是固执,还是傻?”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说: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头看到了月亮。”

许多年前,当人们还不知道流量是什么的时候。

她被人熟知,每一个坚韧的形象都是那样的深入人心。她被世界熟知,斩获多项国际大奖,成为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的大陆女明星。

可如今,她却主动选择了“销声匿迹”。

是主动选择,也是“流量当道、佳作稀缺”被动的无奈。

有位影迷无奈地感慨:“中国已经出产了世界级的演员,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提供相称的舞台。”

所以,我希望她的“虔诚敬畏”和“以身作则”能被更多人看到。

哪怕市场依旧被那些浮华空虚的流量所占领,哪怕她的影响力比不上热搜上的“男神女神”。

我们依旧要尊重那些对待影像,对待角色,对待观众真正有诚意的人。

就像叔本华曾说——

“最好的作品,欣赏者往往最少。”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作者:她刊(ID:iiiher),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