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朝希资本惠亨玉:让市场增长回归秩序轨道

对话朝希资本惠亨玉:让市场增长回归秩序轨道
2025年03月27日 10:43 中国企业家杂志

降本增效依旧是主线。

|《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编辑|张昊

头图来源|受访者

“这轮光伏行业周期是供需都出现了问题。”朝希资本管理合伙人惠亨玉提到。朝希资本是一家长期专注新能源与电子半导体领域的产业投资机构。以前的周期更多是需求侧出问题,需求短暂下降,但对供给造成的冲击并不大,随着市场的自然增长,2年到3年后又恢复到了供需平衡的状态。

但很难用足够成熟的经验来预测这轮周期。相比于其他行业能够通过政策调控实现相对稳态,光伏行业并不是一个格局已经完全固化的行业。所以,政策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仅要保护头部玩家,还要保护新玩家,要鼓励创新,要往远处看。

过去的疯狂扩产,在当时看都是迎合了市场的需要。惠亨玉说,个体的理性就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

在他看来,穿越周期还是要靠技术,市场应该维持“功能性贬值”的状态。下一代技术如果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就会让存量产能无效了,从而出清。只有技术创新带来的这种“贬值”,才能让增长秩序重回轨道。

这轮市场出清会更痛,但市场秩序之后会形成,留下来的企业也是最有实力的。他提到了降本增效依然是行业的主线,即便在当下的市场环境。国际化也是企业必须要修炼的能力,变成一个真正的国际企业就不要把海外市场做成一个单纯的倾销地,而是要共同生长。

“我们可以想象度电成本在一毛以下、储能成本在一毛以下的时代真正到来,这将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惠亨玉对未来抱有乐观。

以下为核心要点:

1.光伏不是一个产品形态已然完全固化的行业,市场竞争一直在激烈发生着,当前头部玩家所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也许并不是下一阶段市场所需要的。

2.光伏行业不能依赖政策调控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不仅要保护头部玩家,也要保护新玩家,还得鼓励创新,要往远处看。

3.行业都在按“短缺经济”的逻辑思考问题。

4.活下来还是要靠技术,市场应该维持“功能性贬值”的状态,下一代技术如果效率提高,成本下降,那么存量产能就无效了,就得出清。

5.“拿来主义”本身就应该不受益,甚至是负收益,这就是市场秩序。

谈“周期”

《中国企业家》:回望光伏行业现在经历的处境,其他行业有没有可供借鉴的路径?

惠亨玉:光伏不是一个产品形态已然完全固化的行业。家电、钢铁、电解铝这样的行业,我们可以通过政策调节手段,让它的行业格局处于相对稳态。但光伏不是,市场竞争一直在激烈发生着,当前头部玩家所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也许并不是下一阶段市场所需要的。

所以新能源产业的一个特点是,不能依赖政策调控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不仅要保护头部玩家,还要保护新玩家,还得鼓励创新,要往远处看。

《中国企业家》:怎么看待这一轮周期的特征?

惠亨玉:几乎没人有足够成熟的经验来预测这轮周期。以前我们更多的是需求侧出问题,需求短暂下降,但对供给造成的冲击并不大。随着市场的自然增长,2年到3年后,它又能恢复到供需平衡的状态。

这轮周期是供需都出现问题。首先供给的扩大并非按照正常产业进化的逻辑,都是几倍的扩张,而市场需求是否能随之实现几倍的增长?如果不能,你就要占据别人的份额,但别人同时也在扩张。

《中国企业家》:这一次周期中,参与方一下子进来了很多,他们是什么状态?

惠亨玉:2023年光伏市场非常火热的时候,就有企业家表态未来2年到3年会有一半光伏企业倒下。那时如果大家能听到来自头部企业的呼声,开始调整规划,情况也许会好很多。

来源:视觉中国

大家都在按“短缺经济”的逻辑思考问题。我们曾经考察一个地方的光伏项目,24小时不间断施工、赶进度。厂房建设速度、设备厂“交钥匙”时间都快了很多,所有因素叠加,大家最后看到的不仅是在一个地方很快形成了10个吉瓦的产能,而是50个、100个地方都如此。

一个行业只有经历过阵痛,并且不是一般的阵痛才能记住。在需求快速拉动的前提下,如果产业链利润回来了,有可能跨赛道的企业玩家又会参与到市场中来,“僵尸产能”会重新复苏,这就无法达到一个正常状态。在周期中,如果一次出清不彻底,那就还需要市场不断推动,直到出清真正完成。

谈“理性”

《中国企业家》:2023年前后,整个行业的“疯狂”是不是到了一个极点?

惠亨玉:在当时看,它都是迎合了市场的需要才诞生的。企业都盯着说今天要完工,因为只要生产就能卖钱。但个体的理性就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各方博弈导向了最差结果。

整个行业利润的急转直下发生在2023年年底到2024年上半年。今天我们所处的囚徒困境,只能用事后的眼光去说,确实一些企业家尽力了、呐喊了,但当时没有人听得懂,也没有人听进去。

大家都是觉得苦一苦就过去了,但这不叫出清。现在已经破坏了事物的自然增长规律,哪个行业可以做到每年翻倍增长?这只存在于行业早期基数比较低的时候,但光伏行业这么大规模的体量,这种增长本身就不合理。

假如企业家都能坐在一起,各家把规划都排一排,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了。但是在竞争中,没有人愿意这样做。结果就是我不扩产,你就会扩产,我们都不扩,新来的人就会扩。基于个体都认为做出了对自己的最优解,现在出现了对于集体来说最差的结果。

《中国企业家》:有相对理性的企业吗?

惠亨玉:看去年财报就知道市场奖励了谁,股价也有表现。

活下来还是要靠技术,市场应该维持“功能性贬值”的状态。下一代技术可能让产品的效率提高了30%,成本又下降了20%,那么存量产能就无效了,就得出清。相当于大家又站在零起点上了,市场要重新增长。只有技术创新带来的这种“贬值”,才能让增长秩序重回轨道。

客户肯定会选择便宜又好用的东西,所以企业一定要更注重研发。确实目前很多企业在收缩,那么研发方向的选择就非常重要,这就看每个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和定力了。

《中国企业家》:行业有种观点,技术跨越式发展已经很难了,那技术研发的价值还有多大?

惠亨玉:技术研发的价值依旧很大。哪怕它提升的幅度很小,但是它的市场空间很大。假如电网消纳问题解决,清洁能源成为占比70%的主力能源,那整个市场空间就是天文数字。每降本一分钱,对于千吉瓦级别的市场,都有巨大价值。

谈“秩序”

《中国企业家》:这几年周期波动的过程中,投资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惠亨玉:我们还是相对能以平常心去看待。当时觉得这个行业不应该有这么强的资本吸纳能力,不需要这么多钱。由此我们避开了对光伏主材的投资,那么假如潮水退去,受到的影响会相对小一些。

这次出清会很痛,痛了之后,市场秩序就会形成,留下来的企业也是最有实力的,我们现在也正在帮助一些头部企业共同度过寒冬。

一个现象是,当大家都很狂热的时候,我们很难把企业的估值和定价拉到正常的合理区间内。现在反而大家的共识更多了,对于未来的认知会更清晰。

《中国企业家》:现在BC的发展已经是在围绕知识产权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像之前一下子扩散开来,无序扩张。这种演进会不会对市场“秩序”有更强的推动力,而不仅仅靠行业自律?

惠亨玉:行业自律与知识产权维护都要有。一方面,要对市场有敬畏感。海外很多行业都曾经历过上百年的跌宕起伏,这种敬畏感会更强,不太会用“追涨杀跌”去干预一个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一家企业在某种技术上投入最多,研发时间最长,那就应该最先受益。如果这家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比同行效率高很多,成本又低很多,那就把别家淘汰掉了,留下来的当然应该就要长寿一点。“拿来主义”本身就应该不受益,甚至是负收益,这就是秩序。

谈“下一步”

《中国企业家》:对于光伏企业来说,出海需要关注的挑战是什么?

惠亨玉:国际化取决于企业对规则的熟悉程度,以及面对这些规则,你愿意做出的改变程度。未来的出海,一定要产能出海。不要把海外市场做成一个单纯的倾销地,而是要共同生长。

我们一直认为出海是企业必须要修炼的能力。许多新能源的应用场景都是从海外开始的,因为它们在储能、电网、碳交易、碳税等各方面的规则都是相对成熟的。中国企业若能在海外市场经过一些磨砺,也将对国内未来要推行的全面市场化的能源交易体系产生认知与经验反哺。

《中国企业家》:产业的下一步会走向哪里?

惠亨玉:降本增效依旧是主线,大家都在坚持探索下一代光伏发电技术的迭代和普及。随着效率进一步提升,我们可以想象度电成本在一毛以下、储能成本在一毛以下的时代真正到来,这将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