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在短期盈利与长期创新之间完成跨越。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张昊
编辑|李会
头图来源|AI生成
在经历了去年的AI“百模大战”、各方竞相大幅降价之后,今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AI使用门槛急速降低,在国内形成了巨大的“虹吸效应”。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AI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多地也纷纷加码对AI、机器人等赛道的政策支持,从算力服务到场景落地,从算法攻坚到产业聚合,从数据融合到生态优化,着力方向更加具体。
从商业模式到产品革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跑步入场,把“AI+”提升至战略层面高度。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AI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影响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实际上,AI最“浅层”的应用已日益普及。在制造业中,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覆盖已持续多年,AI驱动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质检系统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日常生活中,AI助手、智能家居等已成为常态,从语音识别到图像处理,AI让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
随着进一步渗透,AI给很多行业也带来了商业模式上的根本性变化。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逐渐被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服务取代。
AI对用户体验的改变更是随处可见。AI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快速分析医学数据,医生在线上就可以给患者提供服务。教育领域的AI化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让“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然而这些创新仍局限于现有行业框架内。对企业而言,AI并不仅仅是工具的革命,而是科学的革命,它无疑是最不容错过的增量,应用潜力还有待全面释放。
当前,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自动驾驶、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等领域,正日益成为资本和技术追逐的热点。这些都是由AI衍生出的新赛道,不仅开辟了全新的市场,还推动了跨学科的技术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深层的变革还发生在企业的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等微观层面。重视AI的企业家已经在重构组织架构,改变整体的行为方式,以顺应时代趋势。
万华化学是从14000多种方案中层层优化筛选出了4种方案,进行后续的分子合成实验。如果没有AI,这个工作量无法支撑。
从供应链管理到客户服务,AI能够实时分析数据,为企业提供动态决策支持。物流公司利用AI优化路径规划,降低运输成本;农产品公司利用AI分析土壤数据,指导施肥,增产通常达到10%~30%。
AI让产品质量与产量实现了双升,大数据模型推动了技术研发的快速持续迭代,智能制造系统的实时监控和反馈,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达到最优状态。当然,这都需要持续资金投入,尤其是在研发端以及制造端的智能化改造。
这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加速用好AI增量,也要保持足够的理性。能够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在效率提升与数据安全之间实现兼顾、在短期盈利与长期创新之间完成跨越的企业,才能在AI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