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凶案现场】谁咬了又咬板龙的尾巴?

【史前凶案现场】谁咬了又咬板龙的尾巴?
2024年09月13日 09:09 江氏小盗龙

My Diary 2024

【史前凶案现场】谁咬了又咬板龙的尾巴?

    这两只板龙的尾巴上都出现了伤痕,到底是谁干的?

板龙(Plateosaurus是非常著名的早期蜥脚类恐龙,它们生存在距今2.27亿至2.04亿年前三叠纪晚期的欧洲,是三叠纪最大的恐龙之一。

图注:成群生活的板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板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完全成年的板龙体长可达10米,体重约4吨,和一头大象差不多大。板龙块头很大,但是脑袋较小,而且较长,嘴中长满了细小的牙齿。板龙的牙齿外形适合切下植物,所以它是典型的植食性恐龙。

图注:板龙的头骨及部分颈椎,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板龙的头部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爱吃植物的板龙脖子较长,身体粗壮,身后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板龙的四肢都很强壮,能够四脚着地行走,同时也可能靠后肢行走。板龙的前肢不仅能够用于行走,而且还可以用来抓握树枝和树干,方便它们进食。除了行走和抓握,板龙前肢还是强有力的武器,因为在它手指上有弯曲的大爪子,可以用来反击掠食者。

图注:四肢行走的板龙骨架,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化石发现量很大,古生物学家已经发掘出了超过200具板龙化石,其中还有许多是几乎完整的,这些化石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种恐龙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就在不久之前,古生物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德国上三叠统蜥脚形亚目特罗辛根板龙脉弧古病理及古生物学意义》(Paleob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chevron pathology in the sauropodomorph Plateosaurus trossingensis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f SW Germany)的论文,论文中讨论了两只板龙身上出现的病理学特征。

图注:斯图加特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斯图加特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板龙场景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论文中研究的两具化石都来自于斯图加特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Staatliches Museum für Naturkunde Stuttgart),编号分别是SMNS 13200SMNS 91296。在SMNS 13200尾椎骨的脉弧上,可以看到明显的膨大,使用CT断层扫描内部表明皮质骨生成紊乱,这明显是有外伤导致的,损伤甚至影响了髂尾肌;SMNS 91296的问题也出现在尾椎的脉弧,而且是更严重的骨折,不过骨折有明显愈合的迹象,造成骨骼的原因同样来自于外伤。

图注:板龙化石及出现病例的脉弧,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SMNS 13200脉弧的病理学,图片来自网络

      在两只板龙身上同样的位置发现了相似的病理学特征,古生物学家推测它们很可能是遭到了大型掠食者的攻击,不过在化石上又没有更为直接的咬痕。如果真的是遭到了掠食者的攻击,那么凶手很可能是兽脚类的理理恩龙(Liliensternus或者是属于劳氏鳄科的巨齿鳄(Teratosaurus,这两种动物高大又凶猛,是三叠纪晚期欧洲的顶级杀手,不过化石上愈合痕迹又表明板龙都从攻击中幸存下来。

图注:理理恩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巨齿鳄,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不是因为遭到攻击而受伤的话,就证明板龙的尾巴较为脆弱,很容易在平时运动中受伤,不过由于板龙拥有大量的尾椎骨及脉弧,只有几根脉弧受损并不会影响它们的生活,不至于因为这点小伤导致死亡。

图注:板龙的尾部肌肉重建,图片来自网络

      恐龙化石不仅仅能够帮助我们复原它们的模样,许多痕迹更是能够还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细节。

1

参考资料

Schaeffer, Joep; Wolff, Ewan; Witzmann, Florian; Ferreira, Gabriel S.; Schoch, Rainer R.; Mujal, Eudald (2024-07-31). "Paleob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chevron pathology in the sauropodomorph Plateosaurus trossingensis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f SW Germany". PLOS ONE. 19 (7): e0306819. doi:10.1371/journal.pone.0306819. ISSN 1932-6203. PMC 11290664. PMID 39083447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