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嘴挖洞还食素,你真的是鳄鱼?

钝嘴挖洞还食素,你真的是鳄鱼?
2024年09月23日 09:09 江氏小盗龙

      在好评如潮的古生物纪录片《史前星球》中,曾经出现了一种一点鳄样都没有鳄类,它就是狮鼻鳄,这种小型鳄类的发现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鳄类的印象。

图注:《史前星球》中的狮鼻鳄,图片来自网络

盆地怪鳄

      马哈赞加省位于马达加斯加岛西北部,该省内有一座同名的马哈赞加盆地,盆地中有大片的白垩纪地层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大部分恐龙都是在该地层中发现的,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玛君龙(Majungasaurus

图注:玛君龙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上世纪末,古生物学家就在马哈赞加盆地中发现了一些独特的化石,化石虽然属于鳄类,但是却极为特殊。2000年,古生物学家将这种鳄类命名为狮鼻鳄(Simosuchus,名字来自其短而钝的口鼻部,不过本意是“哈巴狗鼻子鳄鱼”,国内翻译时应该是将哈巴狗等同于狮子狗,因此而得名。

图注:狮鼻鳄头骨及下颌骨,图片来自网络

      狮鼻鳄被命名之后,古生物学家又在马哈赞加盆地中发现了更多的化石以及大量孤立的牙齿,化石全部来自于梅法拉诺组(Maevarano Formation)地层。在印度的卡拉梅杜组(Kallamedu Formation)地层中,古生物学家也发现了类似于狮鼻鳄牙齿的化石,但是不能确定它们是不是属于狮鼻鳄。

迷你小鳄鱼

       狮鼻鳄是一种小巧可爱的动物,成年之后的体长也只有0.75米,体重不超过10千克。

图注:狮鼻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狮鼻鳄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狮鼻鳄的脑袋较大,但是却不像常见的鳄类有着狭长的口鼻部,其口鼻部相当短宽,就像哈巴狗一样。尽管狮鼻鳄的脑袋宽,但是鼻骨至头顶的部分变窄,带来的好处就是脑袋两侧的一对大眼睛视界具有了一定的重叠,获得了双目视觉。狮鼻鳄的大眼睛也让它获得了非常优秀的视力,而且具有夜视能力

图注:狮鼻鳄头骨多视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狮鼻鳄头部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狮鼻鳄具有明显的脖子,身体粗壮,身后的尾巴却很短。与身体相比,狮鼻鳄的四肢长而健壮,脚趾很长。在狮鼻鳄的四肢骨骼上还表现出了一些特征,包括有肱骨上端三角嵴小、肱骨与肩关节相连、前肢桡骨和尺骨仅仅结合等。

      无论是脑袋,还是身体,或者尾巴,狮鼻鳄都不像鳄鱼,但是它身上却有鳄类身上常见的皮内成骨,这些皮内成骨联合成为甲板,保护这四肢、背部以及整个尾巴,这在鳄类都也是不常见的。

图注:狮鼻鳄身上的皮内成骨,图片来自网络

挖洞避险爱吃素

      狮鼻鳄生存于距今7000万至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化石来自于马达加斯加岛的梅法拉诺组地层,该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动物,其中最吸引人的当然还是各种恐龙,包括有属于兽脚类的玛君龙、恶龙、胁空鸟龙,属于蜥脚类的掠食龙,此外还有多种鱼类、龟类和哺乳类等。

图注:白垩纪末期马达加斯加岛生态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狮鼻鳄并非其生存时代唯一的鳄类,它身边的亲戚还有马任加鳄(Mahajangasuchus)、米达纳鳄(Miadanasuchus阿拉利坡鳄(Araripesuchus。与这些鳄类亲戚相比,狮鼻鳄不仅外形独特,食性也截然不同。当狮鼻鳄张开嘴巴的时候,露出来的却是两排细小呈枫叶形的小牙齿,这明显不是肉食性动物牙齿的外形。古生物学家因此推测它是一种以植物为食的鳄类,有点不可思议吧。

图注:马任加鳄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阿拉利坡鳄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吃素狮鼻鳄的可爱漫画,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食素,狮鼻鳄可能还是穴居性动物,部分古生物学家认为它的脑袋类似铲形,能够用来挖掘,此外前肢也可以用来挖掘,紧凑的身体适合在洞穴内行动。之所以要穴居生物,也是为了躲避天敌,毕竟在狮鼻鳄身边有许多凶猛的掠食者,它们很乐意将狮鼻鳄当成美餐来享用。

图注:挖洞的狮鼻鳄,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遭到玛君龙攻击的狮鼻鳄,图片来自网络

      狮鼻鳄在分类上属于诺托鳄亚目(Notosuchia)下扁锯齿鳄类(Ziphosuchia),这个家族直到距今1100万年前才最终消失。狮鼻鳄作为鳄类家族中的另类,向我们展示了它们在中生代极高的多样性,中生代也是鳄类的全盛时期!

图注:狮鼻鳄嬉戏的模型重建,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      Prasad, Guntupalli V. R.; Verma, Omkar; Flynn, John J.; Goswami, Anjali (2013). "A new Late Cretaceous vertebrate fauna from the Cauvery Basin, South India: implications for Gondwanan paleobiogeography".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3 (6): 1260–1268. doi:10.1080/02724634.2013.777348. S2CID 131192480.

2.      Krause, D.W.; Sertich, J.J.W.; Rogers, R.R.; Kast, S.C.; Rasoamiaramanana, A.H.; Buckley, G.A. (2010). "Overview of the discovery, distribution, and geological context of Simosuchus clarki (Crocodyliformes: Notosuchi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adagascar".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0 (6, Supplement): 4–12. doi:10.1080/02724634.2010.516784. S2CID 129124296.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