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数智化时代,算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的浪潮中,对算力的需求可谓日益激增。
在此大背景下,国产算力也正加速崛起,其中以鲲鹏为代表的自主创新国产算力,更沿着“征程如海”的道路,以实干和创新书写着国产算力的进击之路。
根据IDC发布的2024中国区服务器报告显示,鲲鹏系市场份额占比已突破20%,不仅全面服务于关键行业的核心应用场景,同时还突破了互联网客户并走向海外市场,一跃成为了国产算力首选的技术路线。
俗话说,机遇往往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不要惊讶于鲲鹏的市场表现,而我们要追问的是,鲲鹏为何能够在短短6年时间之内就实现了强势崛起?在这背后,它究竟构建了哪些与众不同的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算力仍受到“桎梏”,国产算力自主创新刻不容缓的大趋势下,鲲鹏又能否持续把其市场优势转换为全面的胜势,并将国产算力创新带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呢?
01.
开源开放,
铸就国产算力首选技术路线
今天,开源开放已逐渐成为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和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底座”,它重塑了技术创新的演进“新范式”,也主导了产业发展的标准“话语权”。可以说,开源开放正在深度重构全球ICT产业的格局,成为推动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回溯发展历程,从最初服务器操作系统,到手机端侧操作系统的开源,再到如今云计算、大数据、数据库以及AI基座大模型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开放,每一个重点开源、开放的项目,既代表着全球技术创新演进的最优路径,也通过“技术平权”效应加速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同样,聚焦算力领域,当前以ARM为代表的开源开放技术路线,也正成为全球算力变革的新趋势和新选择。
可以看到,目前仍占据市场主流的x86技术路线,尽管性能优异和市场成熟,但生态较为封闭,其仅限英特尔和AMD交叉授权,其他厂商难以获得,这也使得未来的技术创新和演进受限;而RISC-V技术路线,近年来虽然也“异军突起”,以灵活特性满足了嵌入式等应用场景的需求,但工具链成熟度不足,同时在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等领域也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生态,难以满足持续性的创新需求。
反观ARM技术路线,凭借彻底的开放授权模式(包含指令集授权、软核授权和硬核授权),则吸引了诸多全球头部企业的加入,如国外的英伟达、谷歌、亚马逊云科技等公司,以及国内的鲲鹏、飞腾等企业也积极拥抱ARM开放生态,共建ARM技术路线。
事实上,开放授权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把硬核授权模式比喻为可以交付的“精装房”,那么其仅支持外围功能的微调,如添置家具和进行装饰等,能改动的空间比较小,而这也会使得其核心技术迭代完全受到限制;而指令集授权则可以比喻为拥有一块完整的“地皮”,既可以盖毛坯房,也可以盖商品房,还可以盖大别墅。也就是说,授权厂商可基于原始指令集视线自主架构设计和深度功能定制,拥有“可持续”的演进能力。
正所谓“数据印证趋势”,当前ARM架构已占据全球算力的80%,在端侧占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9%,累计出货量更是超3000亿颗;而在数据中心市场,以全球排名首位的云服务商亚马逊云科技为例,其2024年第一季度基于ARM的计算实例已占自用算力的60%;而鲲鹏系市场份额占比突破20%,同样也说明了ARM技术路线已受到行业用户的认可和信赖,这也预示着ARM技术路线向通用计算市场渗透的势能正在加速释放。
可以预期的是,ARM架构在数据中心侧也必将顺应规律,其成长和进击态势已势不可挡。
由此可见,开源开放的技术创新模式已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其价值正从单一技术领域向全产业链实现创新扩散,而ARM技术路线不仅验证了开源开放架构在通用计算市场的可行性和可用性,更通过鲲鹏等国产算力力量的深度参与和贡献,确立了其在国产算力自主创新中的核心地位,而这也正是鲲鹏能够在较短实践之内跃升成为国产算力首选技术路线的关键底层逻辑。
02.
渐入佳境,
实现算力创新底座更上层楼
当然,拥抱开源开放,选择ARM技术路线仅仅是鲲鹏得以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通过“更彻底的自主创新,更先进的产品技术,更开放的计算生态,更平滑的应用迁移”实现的“飞轮效应”,才是鲲鹏实现国产算力创新底座“更上层楼”,能够肩负起构建出符合国产算力需求关键底座的根本所在,以及为我国算力产业未来实现持续性发展夯实基础的重要所在。
首先,从更彻底的自主创新看,在芯片设计上,鲲鹏无论是指令集、设计工具以及核心IP上均实现了自研;在服务器关键部件上,鲲鹏还打造了网卡/RAID卡/SSD/DPU全链条的自研部件,由此也实现了国产服务器和算力的完全自主创新。
其次,从更先进的产品技术看,自主创新并不代表落后,比如鲲鹏就通过预研/研发/销售并进“多管齐下”的方式,实现了持续的迭代和演进;在产品性能上,鲲鹏也通过“对标”业界最先进产品,保持性能领先;在此基础上,鲲鹏还通过软硬协同优化以及构筑场景化竞争力,实现了竞争力的提升;除此之外,鲲鹏还通过对互联网商用市场的加大投入,完成了对高算力市场的“渗透”。
以场景化竞争力打造为例,围绕“大数据、分布式存储、数据库、虚拟化”等企业核心应用场景,鲲鹏除了在硬件层面坚持提升性能外,也通过如操作系统(openEuler),编译器(毕昇编译器、毕昇JDK),以及包含基础加速库、应用加速软件包、负载感知加速系统在内的应用使能套件(BoostKit)实现软硬件的协同创新,使典型应用场景的性能较友商方案提升30%以上。
再有,从更开放的计算生态看,鲲鹏也始终坚持打造计算生态的自主创新,“由点及面”构建出了算力新体系。其中,硬件生态方面,鲲鹏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了100%的自主创新,覆盖芯片、部件、上游元器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保障了未来的持续升级和演进;而在总线生态、基础软件生态、应用软件生态方面,鲲鹏同样打造了包括编译器、openEuler开源操作系统、openGauss开源数据库,构建出了自主创新的软硬件产业链。
不仅如此,鲲鹏“坚持硬件开放、践行伙伴优先”的战略,实现了生态的繁荣壮大,截至2024年底,已有13家合作伙伴推出基于鲲鹏主板的服务器产品,累计200余款机型;发展40多家KPN伙伴打造差异化硬件产品丰富鲲鹏生态。目前,已发展6000多个合作伙伴,17000多个解决方案通过鲲鹏兼容性测试认证,有力推动了国产算力实现了从“可用”到“好用”的跃迁,同时也健壮了国产算力的产业发展体系。
最后,从更平滑的迁移流程看,针对用户对于应用迁移的种种担忧,鲲鹏也面向用户提供了规划、迁移、调优的“生态迁移三件套”,最大化确保关键应用平滑、高效和低成本完成迁移,避免未来二次改造带来的风险。
所谓的“生态迁移三件套”,指的是在规划工具方面,用户能够基于IT-Planning实现全方位规划评估,只需输入软硬件台账信息,IT Planning即自动输出架构解析图表、迁移策略和节奏建议、预算建议,同时“一键生成”全量规划报告;在全系统迁移实施方面,鲲鹏DevKit集成国内主流OS/DB/中间件厂商的迁移能力,实现OS/DB/中间件/应用的一键自动迁移实施,并针对SQL语句兼容性和等保密评排查等问题进行快速扫描和修改,彻底消除企业迁移过程中对于技术适配的顾虑;迁移完成后DevKit性能分析工具还能全面扫描识别软硬件的性能瓶颈,精准指导性能优化。
不难看出,以自主创新的底层架构、先进产品的技术,极致性能的场景方案以及零门槛的生态迁移,鲲鹏的突破不单单局限于技术的简单替代,更树立了国产算力自主创新的“新范式”,这不仅会进一步加速中国ICT产业未来自主创新的步伐,也将在千行万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出更为关键的价值。
03.
征程如海,
开放体系重塑全球算力格局
客观地说,开源技术最初以成本驱动为核心,企业为规避封闭系统的垄断成本和架构限制被动选择开源产品和方案,但如今无论是短线看解决行业用户国产算力需求的“痛点”;中线看国产算力坚持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长线看中国数字经济崛起要求算力底座“自立自强”的大背景,都在倒逼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必须要选择开源开放国产算力产品和方案。
但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市场上还存在基于x86架构的简化授权模式的算力产品,由于面临技术迭代滞后、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较大技术代差、高度依赖授权方核心技术、安全和漏洞多无法满足可靠性要求、以及海外市场拓展受限等多重制约因素,都让其未来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面临着较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也正因此,对于行业客户而言,未来在国产算力的选择上,不仅要“旗帜鲜明”的选择开源开放的产品和方案,也要选择最有前途的开源开放技术路线,更应对国产算力的技术生命周期以及生态的可持续性都要进行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评估和考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国产自主算力领域的“佼佼者”,鲲鹏以其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更彻底的自主创新,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开放、繁荣的计算生态,不仅为千行万业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国产算力底座,也以开放体系重塑全球算力新格局,为世界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做更“深度”的观察:
第一,是立足中国打造了开放的软硬件生态壮大了整个计算产业。可以看到,过去6年,鲲鹏在自主算力创新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围绕芯片构建出了一条全链条的国产算力创新体系。其中,在硬件方面,从更小尺寸的模组到高密集成的系统架构,从主板开放到模组开放,鲲鹏支持伙伴更好地满足数据中心、推理、边缘、工控等不同算力场景的需求;而在软件方面,鲲鹏构建了以openEuler、openGauss为核心的软件开放开源生态,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资源。
IDC的数据也显示,截止到2024年,openEuler在中国服务器操作系统领域额达到50%,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万套;同时沙利文数据显示,openGauss在中国新增线下集中式关系型数据库市场中占比达到30.2%;可以说,计算生态的“枝繁叶茂”,真正构筑出了“根植中国,面向全球”的通用计算产业。
第二,是以全球化的视野为世界提供了更多新选择。鲲鹏在计算产业的全球化布局中也展现出了广阔的视野,通过“产品生态覆盖全球、产品销售覆盖全球、研发人才来自全球、服务于全行业核心场景”等方式,鲲鹏也正逐步将自主算力推向世界舞台。特别是在openEuler等开源项目的推动下,鲲鹏的计算生态也走向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计算解决方案。
第三,是以通算和智算融合发展的趋势构筑多样性算力底座,使能千行万业随需而“智”。随着DeepSeek大模型的爆火,如何持续打破大模型技术门槛高、部署复杂、算力受限、成本高昂等多重挑战,对行业数智化而言也十分关键。
基于此,鲲鹏除了通过持续优化处理器性能和提升场景化优势来满足传统应用场景的需求,也联合合作伙伴在数据中心场景中发布鲲鹏服务器+XPU+openEuler+DeepSeek多样性算力推理服务器解决方案,在边缘计算场景发布鲲鹏模组+XPU+openEuler+DeepSeek的边缘推理一体机解决方案,加速AI算力实现“普惠化”。
总的来说,以鲲鹏为代表的国产算力产业经过多年的攻坚已实现阶段性的突破,但未来的进击和成长之路依旧“征程如海”,正如大航海时代的开拓者和冒险家需要兼具勇气与智慧,我国算力产业也需要秉持“唯实干者胜,唯创新者赢”的态度和精神,方能在全球算力版图中开辟出“新航路”。
更为关键的是,历史经验还深刻昭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因此,面向未来,唯有坚持自主创新的计算产业根基才是抵御风险的最大“压舱石”,才会让国产算力持续渗透至产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而假以时日,当国产算力在全球舞台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时,那才是中国计算生态实现从技术自主创新到全球算力格局重塑的重要“里程碑”时刻,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