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4日盘后,赛力斯披露2023年业绩预告,近期业绩透露出扭亏为盈的积极信号。
2023年全年收入预计达355亿-365亿元,尽管仍亏损21亿-27亿元,但四季度单季度净利润上限1.94亿元已明显好转,问界新M7车型的热销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赛力斯四季度营收预计为188.2亿-198.2亿元,远超前三季度总和,且同比大增71.37%-80.48%,这表明公司业务在年末显著提速。
净利润方面,尽管尚未实现整体盈利,但与2022年38.3亿元的净亏损相比,今年的亏损幅度已大幅收窄29.54%-45.2%。
产品层面,问界M7的推出,更是将赛力斯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一款中大型SUV,问界M7凭借华为的背书和强大的技术支持,一经上市便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然而,当华为宣布与长安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传出后,赛力斯的股价应声下跌,市场开始质疑:高度依赖华为的赛力斯,未来的前景还依旧光明吗?
01
赛力斯与华为的抱团取暖
赛力斯,原名小康股份,一度是国内微型车市场的佼佼者。
然而,市场的风云变幻和竞争的加剧使得这家企业陷入了困境。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的巨额亏损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赛力斯喘不过气来。转型新能源汽车领域,本是寻求破局的一招,但首款车型SF5的惨淡销量,却再次给这家企业泼了一盆冷水。
正当赛力斯陷入迷茫之际,华为进入了它的视线。彼时的华为,已经在智能化、电驱动、芯片、软件等多个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实力,正雄心勃勃地想要在智能汽车时代大展拳脚。
华为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提供整车生产能力的合作伙伴,而赛力斯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伙伴。
就这样,两家企业走到了一起。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从2020年开始逐步展开。首款合作车型“赛力斯华为智选SF5”的诞生,标志着双方合作的正式开始。为了这款车型的成功,华为派出了数百名技术人员入驻赛力斯,深度参与到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而赛力斯也毫无保留地提供了自己的生产能力和资源,全力配合华为的工作。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赛力斯华为智选SF5的销量实现了惊人的突破。这一成果不仅让赛力斯看到了翻身的希望,也让华为对自己的智选车模式充满了信心。
然而,华为并不满足于此。在随后的时间里,华为又推出了问界M5等车型,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地位。而赛力斯也逐渐接受了自己在合作中的“代工厂”角色,开始“全心全意地为华为服务”。
在这一过程中,华为从产品设计到核心三电系统,再到智能化解决方案和销售渠道的构建,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而赛力斯也在与华为的合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时间来到2021年底,赛力斯发布了全新的高端智慧汽车品牌AITO问界。这一品牌的发布标志着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面对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喜爱,赛力斯与华为并没有停下脚步。相反,他们趁热打铁,成立了“AITO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全面打通了问界车型营销、销售、交付、服务等业务的端到端闭环管理。
而在技术层面,华为也不断为问界车型注入新的活力。搭载华为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问界M5智驾版、问界新M7等车型的上市,让消费者感受到了智能汽车带来的全新体验。而即将上市的旗舰车型问界M9更是备受期待,预订量已经突破30000辆。
面对如此火爆的市场局面和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前景无疑是非常广阔的,鸿蒙智行的发布又为双方的合作打开了新的大门。
02
一场值得压上所有砝码的赌局
在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浪尖,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曾被视为天作之合。2022年,AITO问界M5、M7等车型的推出,让赛力斯创造了惊人的“赛力斯速度”,一时风光无两。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2023年,赛力斯的速度骤然放缓。
4月份产销快报显示,赛力斯汽车产量同比下滑60.45%,销量同比下滑14.13%。与此同时,华为发布的关于不造车的声明,更是给赛力斯泼了一盆冷水。资本市场反应迅速,赛力斯股价应声下滑,市值蒸发超900亿。
随着时间转到2024年初,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愈发深入,与赛力斯的合作成为业界焦点,然而当合作渐渐深入,双方的关系也更加微妙。
赛力斯推出了问界系列车型,包括M5、M7以及最新发布的M9,尤其是问界M7,一度成为市场上的热销车型,这一切都离不开华为的背书和支持。
然而,就在双方合作看似风光无限的时候,华为却突然宣布与长安汽车成立合资公司。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汽车圈引起了轩然大波。赛力斯的股价也应声下跌,投资者们开始担忧,高度依赖华为的赛力斯,未来的前景究竟如何?
事实上,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在合作初期,赛力斯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作为一家传统的车企,赛力斯在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步履维艰。而华为,作为科技巨头,对于汽车行业的认知和理解也有限。
双方的合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
现在,华为并非赛力斯的唯一选择。在华为宣布与长安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后,赛力斯开始意识到,过度依赖华为并非长久之计。于是,赛力斯开始寻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以期在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与此同时,赛力斯也不是华为唯一,华为也在积极拓展其智能汽车业务。除了与长安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外,华为还与奇瑞、江淮等车企展开了合作。这些合作无疑加剧了华为与赛力斯之间的竞争关系。
这场看似甜蜜的合作,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一方面,华为并不是赛力斯的独家合作伙伴。随着华为智选车模式的铺开,奇瑞、江淮等车企也纷纷加入华为的生态汽车圈。这意味着,赛力斯在华为生态中的地位并不稳固。
另一方面,华为带给赛力斯的不仅仅是技术和渠道的支持,还有沉重的成本负担。据悉,赛力斯需要向华为支付高额的技术授权费和销售服务费,这无疑增加了赛力斯的经营压力。
面对困境,赛力斯并没有坐以待毙。
他们试图通过推出新品牌、拓展海外市场、研发新车型等方式自救,蓝电品牌的推出,是赛力斯向中低端市场迈进的一次尝试。赛力斯开始寻求突围之路。一方面,赛力斯加大了在智能化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力图在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另一方面,赛力斯也开始拓展其销售渠道,以期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然而,这些“突围”能否扭转赛力斯的“稍显的”颓势,尚待市场验证。这场赌局,对于赛力斯来说,意义重大,他们在赌自己的未来。
然而,突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赛力斯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智能化技术的研发投入巨大,且风险较高。一旦研发失败,将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其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赛力斯需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才能实现突围。
尽管如此,赛力斯并未放弃。问界系列的成功,让赛力斯看到了希望。
而与此同时,华为也在积极拓展其智能汽车业务,与多家车企展开了合作。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华为与长安成立了合资公司,但这并不意味着华为将放弃与赛力斯的合作。毕竟,在汽车这个庞大的市场中,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立完成所有环节。
03
智选和HI模式的左右互搏
现在看,华为与赛力斯的深度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双方都有意愿继续推动合作向前发展。
反观华为,在科技巨头纷纷涉足汽车领域的当下,华为已经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明确宣称:“华为不造车,但要帮助企业造好车。”这一战略定位,既体现了华为的谦逊与务实,也揭示了其在汽车产业中的独特野心。
华为的汽车业务主要由三条腿支撑:智选模式、HI模式和零部件TIer 1模式。智选模式类似于传统的汽车制造,但华为通过轻资产策略降低了成本。HI模式则强调与车企的联合开发,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而零部件模式则更接近于传统的零部件供应。
这三种模式中,智选模式和HI模式因华为的深度参与而备受关注。
智选模式以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为例,交付表现抢眼,AITO问界在非完整交付年就实现了超过7万辆的交付量,创造了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的新纪录。
相比之下,HI模式的表现则显得黯淡无光。尽管华为与北汽、长安等建立了深度合作,但销量却远未达到预期。以北汽极狐为例,全年交付量不足1.2万辆,这显然与华为的期望相去甚远。
随着,华为车BU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的停职消息传出,引发了外界对HI模式业务进展的猜测。王军曾坦言,HI模式每年需要投入数亿甚至数十亿元,但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这一人事变动是否意味着华为对HI模式的失望?或者是对智选模式的进一步倾斜?
几种模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零部件模式因合作伙伴量级不够和出货量低而面临成本压力;HI模式则因销量不佳和合作伙伴的不满意而遭遇挫折;智选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面临着合作方亏损加大的问题。
华为最初将自己定位为汽车行业的博世,但余承东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却表示,华为不太可能成为博世那样的标准化部件供应商。
同时华为“合作造车”技术一直都在迭代,这体现了华为对汽车行业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其在造车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在智能汽车技术的赛道上,华为正加速前行。其自研的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不仅实现了安全领先一代,更在复杂交通场景中展现了卓越的识别障碍物能力。搭载业界首创的激光融合GOD网络,ADS 2.0让驾驶者在高速路上更加放心,城区驾驶更加舒心。优化后的系统,平均人工接管里程翻倍,达到200km,无论是匝道切换还是通道避障,均游刃有余。
更令人瞩目的是,ADS 2.0的NCA智驾领航功能,覆盖了城区90%的场景,无论地图有无,都能顺畅驾驶。同时,智能泊车技术也再升级,支持跨地面、地下停车场以及机械车位的智能泊车,真正实现了“可见即可泊”。
不仅如此,华为的智能座舱技术也重新定义了人车交互。HarmonyOS智能座舱,将熟悉的手机及平板操作延续至车内,同时根据驾驶者视野进行科学分区,打造了全新桌面布局。其智慧多窗功能,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交互需求,让驾驶体验更加流畅、丝滑。
在硬件方面,华为同样不遗余力。智能座舱配备了强大的HarmonyOS基础平台、独有的人机交互设计、分布式能力以及贴心的智慧能力,打造了高清的车载智慧屏,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驾驶体验。
而华为的智能汽车数字平台iDVP,则是软件定义汽车的完美诠释。该平台构建了汽车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提供了丰富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其结构清晰,分为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应用生态以及车云四大层次,为开发者提供了便捷的开发环境。目前,iDVP已经吸引了300家左右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在底盘技术上,华为的途灵智能底盘同样引领潮流。其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的设计,配备横向稳定杆,提供了更稳定的操控。而HUAWEI xMotion智能四驱和HUAWEI 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更是让底盘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华为的智能电控系统和全液冷超充技术,也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智能BMS监控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电池状态,保证电池安全运行;而全液冷超充技术,则以超高的充电效率,解决了电动汽车的充电焦虑。
在车灯技术上,华为的xPixel智慧大灯和AR-HUD系统同样惊艳。前者以精准无重影的照明效果,提升了夜间行车的安全性;后者则结合了AR技术和HUD,为驾驶者提供了逼真的驻车平视影音体验。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华为的最强大电机技术——DriveONE黄金电驱。其双电机最高功率可达430kW,支持800V架构,最高转速更是达到了业界量产最高水平的25000转/分。这款电机的出现,无疑将推动电动汽车的性能再上新台阶。
可以说,华为在智能汽车技术领域的进步是全方位的,一方面稳定自己江湖地位,另一方面增加自己的话语权与筹码。
04
结 语
华为通过明确“不造车”的战略定位,避免了与传统车企的正面竞争,同时也为自己在汽车产业中找到了独特的角色。
模式创新是驱动力,华为通过智选模式、HI模式和零部件模式的创新组合,实现了对汽车产业的深度参与和价值链的延伸。
华为“合作造车队伍”如何吸引更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如何平衡各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到华为车业务的未来。
因此,华为未来车业务的探索,“明确战略定位”将是关键。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