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或者没有看过电影《鹦鹉杀》的人,可能对这部电影的片名充满了疑惑:为何叫“鹦鹉杀”?
鹦鹉的特性就是喜欢学舌,喜欢去模仿人说话,重复说着相同的话语,但是其中并不具备真感情。导演应该是用“鹦鹉”来隐喻片中的骗子,因为诈骗犯们每天都是用同一套话术去骗人的。
而周冬雨饰演的角色周冉,被骗子林致光(章宇饰演)诈骗了55万元以后,发誓要找到骗子,并且用骗子的招数“假装爱情”让对方爱上自己,然后再让对方坐牢,完成“复仇”。
周冉这时候也变成了一只“鹦鹉”,学习对方的话术和骗局,进行“反杀”。
因此名曰“鹦鹉杀”。
《鹦鹉杀》上映以来,看过的观众对于该片的评价,可以说是两极分化,争议的焦点,其实在于《鹦鹉杀》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该如何看待影片中周冉被骗钱骗情后,选择用“爱情”来进行报复的行为?
先看第一个问题:《鹦鹉杀》到底是一部什么影片?
不得不说,现在的电影宣发也越来越“标题党”了。这种标题党,可能会吸引更多的眼球,让电影票房上升,但随之而来的观影预期错位,也会让众多对影片失望、感觉“被骗”的观众打出质疑和差评。
《鹦鹉杀》在上映前,一直以该片是“首部杀猪盘女性反杀电影”来进行宣传,两个关键词,“杀猪盘”和“女性反杀”。
第一个关键词,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部关于杀猪盘的反诈电影”,第二个关键词,成功勾起了大家想看看片中的女主角,被骗后是如何进行“复仇反杀”的。
结果,看了电影,第一没有讲什么正儿八经的杀猪盘骗局,第二,周冉所谓的“反杀”其实最多算是一场“心灵的自救”,与大家心目中的快意恩仇、痛快报复、大快人心的爽片模式,完全不搭边。
也因此,才有众多以为该片是又一部《孤注一掷》,结果看完发现不过是《燃冬2.0》的网友,愤怒地质疑该片也是“杀猪盘”,观众成了“猪”。
究其原因,该片主题宣发与实际主题风格的错位,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该片的导演和编剧麻赢心是一位女导演,女性导演比起男性导演来,对于情感的体察总是更加深刻和细腻,同样的杀猪盘题材,男导演拍出来就是《孤注一掷》,女导演拍成了《鹦鹉杀》。
其实,作为一名女性观众,对于麻赢心导演的这部实验性影片,这种敢于去探索被骗者心理和情感的视角与勇气,我还是比较佩服的。
《孤注一掷》因为“虎头蛇尾”,还令大家失望了,更何况,是一部看起来完全不爽,甚至是有点拧巴、纠结和混乱的《鹦鹉杀》呢。
实际上,要拍一部让大家看起来爽、觉得痛快的“女性复仇者联盟”的片子,远比拍这种从受害者心理和情感角度去探求去展现的影片,更容易拍一些,也更容易获得观众的好评。
但女导演麻赢心选择了更难更不容易获得共情的一种拍法,这种探索精神值得肯定。
作为一个观影者,露珠觉得,同样一个题材,比如“杀猪盘”,有着多种多样的拍法,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这是一件好事情,代表着电影类型的丰富,也让口味不同的观众,能有更适合自己的多样选择。
今年的电影,可以说是与“诈骗题材”干上了。从暑期档的《消失的她》再到《孤注一掷》,再到《第八个嫌疑人》再到这部《鹦鹉杀》,都与“诈骗”有关,但不同的导演,侧重的角度也不同。
《消失的她》重在“设局”,剥下渣男的假面具,并且击溃他的心理防线,找到闺蜜下落,在这个设局的过程中,层层展开悬疑与反转。
《孤注一掷》重在展现境外诈骗集团的手段与罪恶,可以说是一部触目惊心的诈骗实录,一部反诈宣传片。
《第八个嫌疑人》对于“最大的武装劫钞案”的展示只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描绘和展现,则是放在了逃走的首犯陈信文与他堂弟陈欣年逃亡后的21年生活展开。所以也有很多人对这部影片表示了失望,表示该片“完全没有悬疑”。
到了《鹦鹉杀》,更是不注重展现杀猪盘的过程,也不注重女性被骗后“大仇得报”的爽感,而是重在探求一位女性被骗者被杀猪盘诈骗后,她的心理崩溃过程,她的不甘心,她用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进行报复的过程。
所以,《鹦鹉杀》其实是一部情感片,而不是犯罪片。或者可以这样说,它是一部在“诈骗”前提下的女性情感片。
因此,如果观众抱着去看“女性复仇爽片”的期望去观影,那肯定会失望了。
但如果是想了解一下杀猪盘骗子的罪恶,以及都市白领女性被骗后如何修复受伤的心灵,如何展开自救的某种心路历程,看电影可以不注重爽感,注重氛围、细节和心理呈现,那么,该片倒是可以一看。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鹦鹉杀》中,周冉被骗钱骗情,用“爱情”进行报复的行为,可取吗?
从现实来说的话,当然不可取。
周冉想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骗子欺骗了自己的感情,钱是拿不回来了,但是一定要让骗子也尝尝被人骗的滋味。
周冉这样做,其实有多重危险。
危险一:周冉不是骗子,她只是一个未婚女孩,万一在欺骗过程中,她再次爱上了骗子呢?
这样的例子,其实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危险二:骗子就是骗子,他骗了你一次,可以骗你第二次,如果骗子假装“爱上”了周冉,利用更加隐蔽和高明的手段,让周冉二次被骗,那周冉不是更加活不下去了吗?
危险三:周冉就那么笃定骗子会爱上她吗?倘若不爱,还把她杀了呢?或者说即使爱上她,也不妨碍骗子继续伤害她,甚至杀掉她啊!
《消失的她》就是一个例子,结了婚,一样可以干掉妻子。
所以说,影片中的周冉的“自救”做法,完全不可取!
其实,《鹦鹉杀》中,还设立了一条看上去不那么重要,但是若隐若现的主线,也就是李梦饰演的庞宁那条线,来反衬周冬雨饰演的周冉这条线。
李梦那条线,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受骗女性被骗后的常规反应和做法。得知自己被骗,先是伤心难过,继而对着骗子痛骂,然后选择报警抓骗子。
这条线的路径,才是正确的路径,也是大家乐意看到的被骗后的正确操作。
在开头我说了,佩服导演麻赢心选取的角度和展现方式,但是,我现在不得不说,导演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具体的呈现却称不上合格。
原因就在于,导演犯了“主题先行”的错误。而把观众当作了她电影实验主题的“实验盘”。
何谓“主题先行”呢,简单来说就是,导演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现实的逻辑去呈现剧情,而是先想好了该影片的主题和结局,然后在这个主题和结局之下,大量填充用来推动和表现主题的“所需”情节,而丝毫不管这些情节是不是符合逻辑,是不是合理。
该片用各种“巧合”来推动剧情,就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周冉想着再找到骗子,然后展开她的报复,巧合,她真遇到了;周冉想让骗子真正爱上她,她好完成“反杀”,好巧,这个骗子居然还有点纯情,居然不是诈骗老手,还真的好像有点爱上她了……
种种诸如此类,放到现实面前经不起任何推敲,只是导演对于骗子的一种美好想象和一厢情愿。
因此,《鹦鹉杀》这部影片,值得称道的是它的视角不错,但是影片的表达和呈现比较失败,不合逻辑,比较混乱。
最后想对去看《鹦鹉杀》的观众们,尤其是女生们说一句:影片中周冬雨的报复方式很蠢,完全不值得鼓励。
生活中,如果遭遇了骗子,被杀猪盘骗了,最好的方式就是赶快报警,然后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尽快从被骗的阴影中走出,忘掉那些不愉快经历,开始新生活!
与狼共舞,太危险!
(文/第一滴露珠)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