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房地产市场会往何处去?从市场底层逻辑洞悉未来

2024房地产市场会往何处去?从市场底层逻辑洞悉未来
2024年08月09日 22:00 刘光宇

2024年的楼市在经历了备受瞩目的“史诗级的救市政策”之后,将走向哪里?近期,在走访诸多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也是最迫切的问题,莫过于此。

作为一个房地产行业的深度从业者,我们想从务实的角度,着力给大家分享一些理解市场的底层逻辑。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对未来的市场走势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认知。

跳脱开眼花缭乱的新闻,回到市场的本身去抽丝剥茧,我们从“供”和“需”两个方面去审视市场动向。

一、供给端

从供给端来看,我们可以把房地产市场细化为:土地市场、新房市场(一手房市场)、二手房市场(存量房市场)、租赁市场、法拍市场。

1. 土地市场

2024 年上半年,全部统计城市累计推出土地 4.15 亿平,同比下降 29.23%。2024年上半年,全部统计城市土地成交楼面均价为 2843 元/平,同比下降 14.26%。

2. 新房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529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住宅投资39883亿元,下降10.4%。2024年上半年,全国百城的平均去化周期达26.5个月,整体出清压力较大。

3. 二手房市场

2024年6月,全国二手房市场热度依旧不高。

从成交周期看,自2023年开始,‌多个城市和地区的二手房市场呈现出成交周期延长的趋势。‌例如,‌深圳2023年的二手房成交周期平均为178天,‌创下了近5年的最高点。‌杭州的二手房成交周期‌平均需要224.4天,‌超过了7个月。

从议价空间看,二手房常规议价空间的比例在5-10%的之间,个别城市、个别时间段议价空间可达40%左右。

4. 租赁市场

租赁市场作为“用家市场”,某种程度上是被高度忽视的一个市场,2022年中国房屋租赁市场租赁人口规模达到2.4亿人,到2026年,全国住房租赁市场的总规模预计到达1.8万亿。

2024年上半年,‌全国住宅租赁市场面临一定压力,‌住宅平均租金累计下跌0.90%。

‌此外,‌2024年保障性租赁住房计划筹集规模较去年有所减少,‌但绝对量仍保持较高水平。也就是说租赁市场的供给,从规模上将仍然保持高位,从结构上更加多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一个连接租赁与交易市场的数据指标:投资回报率,也就是租售比。数据显示,‌全国重点50城的租售比仅为1:628。

租赁市场的相对繁荣,一方面由于高房价带来的购房门槛较高,对于存在广泛刚需的“交易市场”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市场转移空间;另一方面,低投资回报率、严重缩水的“换手”价值,挤压了部分投资需求,无形中压缩了交易市场的部分有效空间。

5. 法拍市场

2024年1-5月,全国法拍房挂拍量为277600套,同比增长86.23%;成交量为59690套,同比增长10.57%,但成交率仅为21.50%。

法拍房的吸引力较高,但整体成交金额有所减少,且成交价格相对评估价的折扣也在降低。

从上述五个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口径看,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端已经从“增量供给”为主进入“存量供给”为主的市场。存量口径的供给从二手房交易市场、法拍房市场、到“用家市场”的租赁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供给量整体较大,房地产已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的有序、平稳发展对“需求”形成了较强的依赖。

二、需求端

根据经济学家任泽平的观点,房价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除了土地属于供给端要素外,金融及人口,主要来自于对于“需求”市场的分析与激活。

1. 金融政策

金融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在上半年的政策调整中,格外明显。上海517新政后的6月份,‌上海二手房市场出现暴增,‌总成交量达到26374套,‌相比5月份大幅增长了40%以上,日均成交量达879套,进入七月份以来,上海日均成交量重回600+套,基本回到了新政前水平。同时,六月份的交易高峰由于持续时间较短,并没有带来房价的明显上升,但挂盘与成交的议价空间在缩小。

无独有偶,今年2月28日,香港政府颁布“撤辣”政策后,香港楼市同样上演了一波“过山车”式增长。

金融政策的特点在于其短期内快速、集中性的降低交易门槛、释放出部分需求。但是金融政策所能释放出的需求是不持续的,往往“起效”的时间有限,这种交易量的不可持续,使得房价无法形成有效上扬的空间,整体上呈现出“量升价跌”的市场现象。

2. 人口

金融政策是短期内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压器,但是长期看来,毋庸置疑:“人口”仍然是“需求”的压舱石。

我们把对人口的分析,分为数量、结构与质量,三个维度。

从数量的角度,我们重点看“人口净流入”与“人口净流出”。我国目前有县级以上城市334个,其中人口净流入城市不足50个,这也就是大量三四线城市房价动力不足的核心原因。

从结构的角度,我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空心化两大特征。两者均带来了三四线城市的住宅空置率不断上升,住宅房地产的需求明显不足。

从质量的角度,我们重点看“消费能力”。消费能力从经济指标的结构性对比可见一斑。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从投资角度看,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4%,制造业投资增长9.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1%。

与“强势供给”相比,相形见绌的是CPI长期低位运行。2024年上半年,代表下游的消费者价格CPI同比上涨0.1%,代表中上游的生产者价格PPI同比下降2.1%,低于全年预期目标。

目前,GDP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制造业投资来平衡房地产投资的持续下行;而另一方面CPI及PPI的下行,内需的修复表现明显不足。

从出口数据看,也明显呈现出“外需强、内需弱”的特点。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1688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出口121298亿元,增长6.9%;进口90390亿元,增长5.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0909亿元。

需求不足,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乃至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

何以如此?我们从“居民工资性收入”这一指标上看,可以看出些端倪。

从2024年上半年居民工资性收入占GDP的比重看,我国为24%,而美国这一指标为43.8%。与我国目前GDP的投资为主不同,欧美国家的GDP增长更多来自于居民的收入性增长,由此可以看出GDP的结构问题仍是经济的良性循环仍是重中之重。

除了经济数据,我们从更多的报端媒体,可以找到一些现象级的案例,成为了今年各种媒体屡见不鲜的话题。

以近期多次登上报端媒体的“中金公司”为例,过去三年人均薪酬从116.43万元降到了70.04万元,减少了46.39万元,累计下降近40%。

与金融行业的“金饭碗”异曲同工的“铁饭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2024年,全国各地机构改革工作纷纷启动。据相关数据统计,此次机构改革波及人数超过8000万人。

家庭收入的下降、购买力不足,成为了消费疲软的重要原因。

房地产作为大宗资产,表现为低频高值,在市场“躺平”的情况下,个体的购房决策更加谨慎、决策周期更长、博弈空间更大、购房能力整体减弱,使得房地产的交易变得更加复杂。

三、展望

在买方市场之下,没有有效需求支撑的房地产市场,何时能走出低迷困境,这是一个无法预计的难题。也许我们可以说,今年或许是相对较差的一年,但也许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整体向好,但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经济驱动的长效性问题、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规则转型、房地产买家市场和用家市场的协调发展问题等等,在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上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经济的发展是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底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到今天,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科技带来了诸多颠覆性创新,经济发展必然从高歌猛进的时代进入稳健、健康的发展轨迹,这个过程中,必然有我们所经历的种种阵痛,也要求我们调整认知,放长眼光、放平心态、理性预判。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预判,未来三年以内,房地产市场仍有下挫空间,但下跌的程度会有所放缓。

在这样的认知下,合理调整、优化我们对企业及个人的经营工具、经营方式、经营策略,也许才是目前我们应该做的事。(云房数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