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专家学者点赞新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

众多专家学者点赞新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
2024年08月19日 23:22 电视节目创新引擎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红学家 王蒙:

把“贾坑林财”作为明线来写,这是一个创新。

中国文联八届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

何为忠于原著?百分之百意义上的忠于原著是根本不存在的。小说和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从小说到电影是一个从文学思维到视听思维的转换,也是一个审美创造的过程,载体不同,呈现角度和表现形式也因此不同。著名文学家何其芳先生说:“从小说到电影,绝不能够当翻译家,要当全新的创作者,真正的创作者!”

于丹:教授,文化学者、电视策划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红楼梦》的主题,如果用一个字来说是空,用两个字来说幻灭,也就是说写的所有的繁华,是为了映衬空,那么多写《红楼梦》繁盛的,没有找到这个反差。所以,我觉得胡玫导演用这样的白茫茫大地,宝玉走向空门来做开场,调性是对的,大家看见的是“金玉良缘”这个题目,但是木石前盟的姻缘果报,做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倒叙,我觉得在不到120分钟的时间里面,调性是忠诚原著的。

著名编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艺术委员会会长王海平:

通过爱情这个线索,折射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这是艺术的高明之处,我认为这次改编值得庆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

第一,它挖掘了《红楼梦》里边最具青春气质的重要元素,比如说对自由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把爱与美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都带有强烈的青春气质和特色;第二,它贴近今年年轻人的审美感受;第三就是胡玫导演自带的‘飒’,这也是一种青春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胡玫这次翻拍成功做到了“三不”:不容易,不违和,不得了。不是在照搬原著,而是跟原著对话,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又有创造,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故事撑起来,是非常了不起的。“贾贪林财”的解读,“胡导演把这个戏剧化了,很大胆,而且真的是每一句都有来历。”

海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电影局局长张军:

对胡玫导演的新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影片成功地将《红楼梦》的意蕴传递给了新一代年轻观众,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一次传承与致敬:《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巨著,作为电影一般都会进行故事情节的选取,但是胡玫导演用短短2个小时的时间反映了《红楼梦》的全貌,故事性非常强。同时,这是一部故事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影片,看完之后令人深有感触,能把自己当初阅读《红楼梦》的感受带进去。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研究员:

影片中一众年轻演员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塑造神似原著,也让书中人的青春生命得以鲜活呈现;而卢燕、张光北、丁嘉丽、杨童舒、罗海琼等一众资深演员也贡献了精湛的表演:“演员以最大限度完成了角色,故事的取舍也凸显出宝黛的生死爱情,影像语言更是重现了小说的内涵精髓,电影可以称得上是《红楼梦》百年改编史的一个里程碑。”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教授:

对《红楼梦》选角的认知不可能永远停留在87版上,“我们需要有新的面孔,这版电影中‘宝黛’的演员已经超出了我对他们的想象,也超出了我对他们的喜欢和理解,这就是我所认可的新的面孔,非常好。”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

影视作品主要的特点是视听语言,用视听的方式确实很难完整地表现出原著的文学优势,自然也不能用文学的要求来对影视提出要求。所以,将文学作品影视化,尤其是对《红楼梦》这样一部古典名著进行影视改编,在文学性的表达上势必会“打折”,这也是外界一直以来对《红楼梦》影视化存在争议的事实所在。影片用了大量的移动镜头和特效来呈现《红楼梦》中的诸多名场面,带领观众“入梦”,“这也是影像的优势,是无法用文字表现来完成的。”

《中国艺术报》康伟总编辑: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是一部具有很强现实性的电影,甚至可以成为接通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媒介”:“因为每年高考基本上都会有关于《红楼梦》的考题,为了让年轻学生群体理解《红楼梦》的故事,胡玫导演做了很多功课,把《红楼梦》由‘厚’拍‘薄’,再让观众从‘薄’中感受厚度。”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法治新闻研究中心主任范玉吉教授:

“胡玫导演的《红楼梦》电影改编非常高明,我一边看一边回忆经典原著的内容,她的全新解读在很多地方都对我进行了解惑和释惑。”胡玫导演敢于挑战《红楼梦》影视化改编的积极意义:“经典的文化很难流行普及,我任教这么多年,看过很多中文系的博士都不读《红楼梦》原著。胡玫导演电影化的改编,更符合当代的阅读习惯,做到了文化传播,改变了经典文化曲高和寡的局面。“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

电影片名之所以提到“金玉良缘”绝非否定木石前盟,而是向所有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何木石前盟不敌金玉良缘?“宝黛的爱情为何被摧毁,被谁摧毁,原著中曹雪芹想要表达的也是,这样纯洁的人和爱情最终被这个无情的社会和人间给摧毁,木石前盟也成了悲剧。这是胡玫导演对于原著的忠实呈现。”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高小立:

经典名著改编是否成功,取决于人物刻画的高度,人物的高度就是艺术的高度,所以在电影改编上也往往立足于人物,通过揭示人性和展示时代与人物的勾连来实现“经典再创作”的深刻性,而这也是经典改编的难点所在。“在没有87版之前,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红楼梦》,87版出现后,后来的人每次提到《红楼梦》都只有一个标准。那一版电视剧把观众对《红楼梦》的想象定格了。加上观众一直以来对于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和王熙凤这些经典角色都会根据自身的喜好与审美来做出一些肯定或否定的选择,这也是众口难调的现实。所以经典文学名著影视化,一方面要贴合时代审美,一方面也不能过于迎合时代、迎合观众,否则就有违文艺本质。”“我觉得包括贾宝玉在内的几位演员选得都特别好,胡玫这部影片是与时俱进的。”

《电影艺术》杂志主编谭政:

《红楼梦》第一次影像化是1924年梅兰芳主演的黑白无声电影《黛玉葬花》,亦是由小说到戏曲再到电影的一次改编,跟2024年即将上映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正好隔了100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是百年《红楼梦》影视改编的一个新的高度,是一个代表之作。”

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 一级编剧、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

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是一部“本真”的作品,是对《红楼梦》这个原著IP相当有意义的一次当代解读,对当下审美的独特把握,使电影能够触动现代观众的心弦:“《红楼梦》就像一条大江,每一次对它的解读,正像《红楼梦》里面贾宝玉所说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也正因为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解读,《红楼梦》这条大江才永不枯竭。”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研究员:

今天对《红楼梦》感兴趣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只不过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对全篇感兴趣,而是对某个人物、某个片段或者某种意象感兴趣。“文化传播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电影或许是‘一家之言’,但如果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完成对这个‘一家之言’的再次解读、阐释以及传播、再生产,就会完成一次全新的教育推广,这不是过去那种理学式的教育,而是像贾宝玉、林黛玉一样,用非常青春的方式把它撒播到今天的文学大观园里边去。”

美国好莱坞影业集团联席主席、诺贝尔文化艺术产业集团董事长李凯文:

“我很有信心,也期待胡玫导演这部电影能够在国际影响上做得更大。”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徐芳依:

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个时代都要有全新的解读,而今天的年轻人更有必要看到像《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这样的电影。“在短视频、游戏、直播全面占据年轻人时间的今天,电影依然是他们会去接触和感受的艺术形式,也是重要的文本和学习方式,所以各界都有必要为这样一部既有艺术性又有电影性的作品保驾护航。”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胡建礼:

外界一直以来存在“《红楼梦》到底该不该改编”的争议:“我的答案是肯定该碰,而且这几十年来碰得还是太少了,距离上次《红楼梦》搬上大银幕有20多年了,投资方和创作者都需要有这样的勇气。”

海口经济学院执行校长、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理事长彭京宜:

影片立体而准确的传达了《红楼梦》的三重意韵。第一重意韵,就是表层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这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一切都进行的如此自然且符合逻辑,然而却是悲剧。正因为如此,才是深刻的悲剧。第二重意韵,社会的溃败。比方说奢侈浪费、比方说荒淫无耻、比方说权力任性,全面展示了那个社会的腐败和溃烂。第三重意韵,就是余秋雨说的无结论的两难结构,伟大的作品不是告诉你一言以蔽之,而是告诉你一系列二律背反。这个爱情悲剧也是如此,贾宝玉、林黛玉是真爱,却不能结合,咋办?无解,无结论的两难结构。因此,这部电影完整地传达了《红楼梦》的深刻意韵,传达了原著百科全书式的气派和格调。

中国戏剧学院科研处教师、艺术学博士段枭雄:

电影“很美很震撼”,从中看到了时代性:“新版的《红楼梦》不仅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演绎了经典,还勇敢啃下了许多前人不敢讨论的‘硬骨头’,对于《红楼梦》在新时代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

《中国妇女报》副总编金勇:

胡玫导演是一个擅长拍历史剧帝王戏的女性导演,如何演绎红楼中的儿女情长,对她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次改编,胡玫以历史剧的写实、厚重诠释大观园中小儿女的清新故事,拍出了自己的艺术张力。同时剧中饰演贾宝玉的小演员对宝玉这个角色的塑造俊朗而不失柔情、贵气而不俗气,十分写意,又不失格调。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肖英:

“演员的表演都是发自肺腑的,个人本身的质感被胡玫导演挖掘出来了。”林黛玉与贾宝玉四目相对,由笑转泪的微妙情绪转换处理得极为高妙:“非常打动人,这场戏处理非常高级,是一个反常规的处理。”

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崔文恒教授:

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成功之处在于,打破了各种桎梏,把原著当作一部世俗小说用艺术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且胡玫导演非常善于用电影语言来表达。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贺昱:

影片以尊崇原著的改编方式,再现了小说所描摹的大观园的宏大场景,以细腻真挚的镜头语言表现宝、黛间的两小无猜,以及黛玉葬花、元春省亲等,演绎出博大精深的红楼文化,令人真切感受到人间至情至性之美,是一个极具现代感和创新性的《红楼梦》影视改编新版本。

文狐网总编辑方敏:

电影的题目实际上暗示了初心在现实面前的毁灭。《红楼梦》中,象征初心的是“木石前盟”,是宝黛无功利的爱情。这份不惹尘埃的初心,最终结束于充满现实利益交换的“金玉良缘”。以冰冷的结局作为电影的题目,很好地体现了胡玫对曹雪芹原著悲剧性的把握。这部电影虽然定位为青春版红楼,但是也适合所有年龄层次的中国人观看。希望这部电影的公映,能够把红楼文化的热度带向全球。

王东(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秘书长、湖南广播电视台导演):

如何用两个小时讲好红楼梦的故事,很考验导演的功力。胡玫导演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主线,聚焦“阴谋与爱情”,揭露荣国府秘事,还是很成功地将文学语言转化成了电影视听。尤其是美术置景、光影、服化道等方面,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可以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不仅是对原著的一次深度解读,重新诠释,更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艺术完美融合的一次尝试。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师陈浩文博士:

胡玫版《红楼梦》的“虚”或者说“写意”,是对青春生命状态的一种意象化。这一点在“黛玉葬花”这个情节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在以往的《红楼梦》影视改编中,“黛玉葬花”的情节通常是线性叙事。同时,黛玉“葬花”的空间,一定是实景实地的镜头,严格遵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但是在胡玫版《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空间处理,是完全延展的、开阔的,并没有老老实实地放在一个园子里去写实。这种完全意象化了的镜头恰恰掌握住了曹雪芹《红楼梦》的美学精髓,那就是诗性。

《中国青年作家报》周伟总编辑:

胡玫版电影《红楼梦》在影视剧改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著内容,同时不拘泥于传统叙述,推陈出新。这一部作品没有严格按照一僧一道携玉而去,宝黛初见、元妃省亲的线索来展开叙事,而是以宝玉出家为开头,宝黛初见为结尾,一前一后衔接自然,一段似一章,用音乐推动剧情,用情景埋下伏笔。同时,宝黛初见在电影中以闪回的方式几次出现在重要的情节之后,也能让观众看到人物情感的递进,感受到宝黛从朦胧、再到热烈的爱情转折,也注定了故事的悲剧和浪漫,看罢令人回味深长。

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名誉院长周石星(曾任深圳卫视总监、湖南广播电视总台副总编辑):

观感概括为四个字:空、灵、美、艳。一是空。空不是空虚,不是空无,而是空静、空寂。空的意义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恰恰在于可以容纳所有。空中有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最后归于空静、空寂。影片很好地体现了红楼梦原著的空的世界观。二是灵。灵是灵性,是灵动,是灵魂。是补天的通灵宝玉,是下凡的绛珠仙草。影片整体上透露出一种灵性之美、灵动之美、灵魂之美。三是美。美是人情之美,人性之美。更美的是通过时间、岁月、历史、命运以及生活的不堪,对人情之美、人性之美的推毁,更使人感受到美的脆弱和美的坚强,美的不受待见和美的弥足珍贵。四是艳。电影色彩非常艳丽。只有含泪的欢喜是最大的欢喜,带笑的悲痛是最深的悲痛,宝黛生前最后一面,是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人生,包括对他们爱情绝望的情况下,他们都是笑着的,而不是哭着的。电影艳丽的色彩,是对片头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最让人难以释怀的反衬。

刘库博士(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电影专业硕士生导师):

胡玫导演的电影新作《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名著改编作品,影片在审美情趣、电影质感、文化传承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完成度和优秀的水准。审美情趣方面,电影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对于作为主体观影人群的年轻观众而言,会是一部好的学习了解优秀古典文化的电影作品。电影质感方面,本片的视听语言、叙事节奏、妆造场景等富于古典韵味,基本契合原著意旨。可以说从角色的“手眼身法步”到场景中的花鸟鱼虫、亭台楼榭等都营造出所谓“太虚幻境”的视听意境,恰与文本所言之“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相呼应。文化传承方面,电影较好地还原了原著的社会性、哲理性与诗意性等特点,做到了基本忠于原著而又有所异于原著。本片作为创作团队诚意之作,作为对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的优秀影视作品,对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非凡,希望当下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观众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如片中贾薛二人随身信物上的文字所言:“莫失莫忘”“不离不弃”。

伍益中(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教授):

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以现代人的角度对经典名著《红楼梦》进行了客观的阐述,可谓是另辟蹊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视角独特新颖,影片以“利益至上”的新视角,审视和解读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二是细节丰盈动人,影片刻画了林黛玉初见贾宝玉、黛玉葬花等许多细节,非常逼真详实,并且情感充沛质朴细腻;三是青春力量无限;影片中的色彩美学以及人物服饰等,都是当下年轻人所追求的时尚;同时其塑造的诸多青春生命,不愧是一部现代青春版的电影。

岳璐(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影评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胡玫导演选取了爱情与阴谋这一主线进行重新演绎,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胡导取舍权衡下的红楼演绎。整体来看,该片在青春化叙事、浅显化改编、大场景视效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尤其是“元妃省亲”这一段,浓墨重彩,场景宏大,情感四溢,给观众以极大冲击。当然,该片也有一些遗憾,比如人物形象的代入感有所欠缺,音乐舞美设计的经典程度还有待时间考验等等。总之,该片的上映如果能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从电影出发重新燃起对经典文本、传统文化的兴趣乃至热爱,就是该片最了不起的贡献了。

高欢欢(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影评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教师):

胡玫版电影《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对于筹拍这部经典名著,或许胡导也有一把心酸泪吧!提到此版《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融入了贾府衰亡这条线索,尤其重点提到了经济问题,如因为接驾造成亏欠官银、林府财产用来盖省亲别院、金玉良缘的实质、通过薛蟠醉话点出本质“官商结合”……这些内容在原著中并没有直接表现,但根据红学家的推断也有一定道理,因此电影的此番演绎也是颇为大胆的。总体来说,此版电影还是诚意之作。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有编导的思考,视听呈现上也极为精美,尤其是《黛玉葬花》《宝玉哭灵》,呈现出极致的色彩美学。

扬州社科联主席晏明:

从剧情的呈现来看,一方面忠实于原著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情节,另一方面又巧妙地融入了当代的解读和思考。同时,影片还通过一些细节的处理,使得原本平面的文字描述变得立体生动。从人物的塑造来看,可以说是“立体多面与情感细腻的完美结合”。导演通过对原著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成功地将众多复杂的人物形象搬上了银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在影片中都有了立体多面的展现。他们不再是单一的、扁平的文学形象,而是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真实人物。

彭海燕(作家、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协理事,长沙市作协副主席):

本片是从浩瀚的《红楼梦》原著里拎出来的一个线段,以宝、黛、钗为主要人物。背景故事是阴谋,明线故事是爱情。主人公天真纯情,背景人物贪婪算计。无奈主人公的命运掌握在背景人物手中,最后主人公留给世界的只能是白茫茫大地上一个孤独的背影。这就是此片要向观众讲述的“金玉良缘”,围绕“金玉良缘”的故事线,此片的完成度很高,镜头语言充分而细腻,结构也颇具匠心,特别是最后一场,闪回宝黛初见,宝玉当着众人的面摔玉,面对宝玉的魔怔,大家神色各异却基本都是谴责或质疑宝玉这一行为,只有黛玉露出微微一笑,她是理解和欣赏宝玉的。她那微微一笑,胜似千言万语,是有力量的,可以说是一眼千年,一笑万言,诠释了宝黛千古爱情的真谛,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