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驻外机构追踪九年的国宝,只因一人身许上海博物馆

被驻外机构追踪九年的国宝,只因一人身许上海博物馆
2020年03月18日 12:28 记者吕航

香港回归前夕,一件名为“子仲姜盘”的春秋早期青铜器,由香港爱国商人叶肇夫捐赠,落户上海博物馆。结束了其2700多年的沉寂岁月,在上海重见天日,每天至少接受上万人次的瞩目礼。

举世哗然,这件稀世珍宝此前从没被任何一版“海外流失文物名录”上收录过。那么,子仲姜盘是何人所造,因何而造,何时出土,何时流失,流至何地,又因何而被收购,因何入藏上海博物馆呢,而收购者又是何许人也?

驻外机构追踪九年的两大国宝之一

子仲姜盘的捐赠者叶肇夫虽热心公益慈善事业,但为人低调。如果不是这次向上海博物馆捐宝,引起媒介轰动,那他在古玩收藏界或可无人能识。

叶肇夫

叶肇夫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国字脸上有一双智慧眼睛。有人形容他“既有商人的霸气,又有贵族式的典雅”。其冷峻的外表下,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更是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当初,他听闻有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子仲姜盘在香港出现,很可能会再度流失海外,内地专家个个心急如焚,但价格高昂又无能为力。叶肇夫认为,保护我们民族文化遗产,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便抓住时机迅速行动,开展一系列工作,最终以3750万元巨资将其赎回,重新回到华人手中。

叶肇夫1950年出生于深圳大鹏镇。经过辛苦打拼,在香港创办了“太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并任中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他既是位赚钱高手,也是回报社会的楷模,持续不断地为家乡的公益和教育事业做贡献。

1994年,他被授予深圳市首届“荣誉市民”称号;1997年,成立了“叶肇夫奖教奖学基金”。多年來,为家乡捐款累计超亿元。家乡大鹏中心小学悬挂着一副对联,是华侨名士陆章题写,“十口心思思祖思宗思故里,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肇夫”。

但是,买下这件希罕宝物后,遍寻行家皆说不识此物。甚至业内某位老专家认定是赝品,令叶肇夫心里凉了半截。后来,他辗转托人请内地鉴宝大师来港验看,但都不识其国宝的真面目,无法判断其价值。

当国家文物局的专家飞临香港,在渣打银行密室见到它时,这个满面风尘的国宝泥土尚在,还没有被文物商人去锈清洗。而所有者叶肇夫如临大敌、严阵以待,派出六名彪形大汉守护。

从文物局领导口中,叶肇夫了解到,虽然子仲姜盘在民间泯然不为大众所知,但官方早就了解其遗失海外的情况,但因其去向众说纷纭,动态全无,成为我驻外机构追踪整整九年的两大国宝之一。

“识宝伯乐”马承源一锤定音

另一个版本,著名考古学家、前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生前回忆这段往事时,则轻描淡写、举重若轻地这样写道:

有一次,香港的叶肇夫先生请我去看一件他从海外重金收购得来的青铜器,鉴定真伪、优劣。我一看,这件子仲姜盘为春秋早期青铜器,工艺精湛、世所罕见。

吃饭时,叶先生讲,以后可能会把这件宝贵的文物捐献给博物馆。我不敢接口,不知道他说的“博物馆”是指哪家。因为这件青铜器实在太难得、太珍贵了。

此事我一直念念不忘。两年后,香港回归祖国前夕,我给叶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借他的青铜盘两月,来上海开个展览,算是沪港两地联办的一项庆回归活动。一周后,回信到了,叶先生在信里说“送给你吧……”

有“识宝伯乐”之称的马承源,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1954年起就职于上海博物馆,浸淫学海多年,著作等身,是青铜器、简牍鉴定专家。经其手,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的流散文物,仅香港就收归青铜器、石刻、陶瓷、玉器等300多件,其中1994年先后两次收归被誉为“国家重宝”的战国楚竹书1200余枚,价值不可估量。

事实上,他见到由叶肇夫双手端出的子仲姜盘那一刻,立刻就双眼放光,当即断定这是稀世珍宝。当晚,他夜不能寐,洋洋洒洒地写下《跋子仲姜盘》一文,对该宝进行了360度无死角的描述。因为说得太过全面与详尽,如今世上所有对子仲姜盘的描述和鉴赏文字,皆引自这篇文章。

马承源识宝懂宝,真正鉴定、辨识、确认了子仲姜盘的真实价值,盖棺定论地明确了子仲姜盘的国宝属性,令叶肇夫感到从未有过的肯定与鼓舞,骄傲与荣耀。所以,后来有人向叶肇夫推荐上海博物馆作为捐赠对象时,已经北上献宝到了北京的叶肇夫,几乎没做犹豫就答应了。

当年,新建的上海博物馆新馆美名在外,叶肇夫还没有来过却早已知晓。那时他已经携宝到了北京,感念马承源的知遇之情,转而南下,亲自护送这件无价国宝飞临上海。

一放入陈列柜,子仲姜盘就被上海博物馆列为“镇馆之宝”!

与其配对的“子仲姜匜” 在美国发现

这件子仲姜盘是晋国掌管礼乐的官员为其妻“子仲姜”所作的盥洗盘,故名为子仲姜盘。盘上有铭文:

隹六月初吉

辛亥大师作

为子仲姜沫

盘孔硕且好

用祈眉寿

子子孙孙

永用为宝

意思是,6月初吉辛亥日,太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盥洗用之盘,盘既硕大又美观,以期祈求长寿,子孙后代永远传用。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炼简要,用语用韵都很精妙,具有很高的学术史料价值。

青铜器在商周早期是祭祀用的礼器,逐渐向实用发展。“宴飨用之”,也就是饭前洗手用的盘子。《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因客人多,只能用流水洗手,两个侍者,一个持匜(类似瓢)倒水浇在手上,另一个端盆接在手下,洗后递上手巾擦拭。

这种流水冲洗手的方式,比《红楼梦》中所表现的贵族在铜水盆中反复搓洗要卫生得多。2003年国内大规模“非典”期间曾被卫生防疫部门大力推广过。

既然有盘,肯定要有配套的“匜”了。一个倒水,一个接水。专家们知道,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都流行“匜盘相配”的。

那么,与“春秋子仲姜盘”成对的“春秋子仲姜匜”在哪里呢?

据已故的马承源所说,子仲姜匜在美国纽约为私人收藏,是他亲眼所见,只有铭文上的“沫盘”写作“沃匜”,其他文字相同。具体收藏家是哪位,马承源没有透露。作为权威专家,他经常被邀请到世界各地鉴宝。业界水深,守口如瓶也是可以理解的。

据说,马承源曾试探性提出,用其他多件青铜器换回“春秋子仲姜匜”,以使这对2700岁的盘匜团聚。而对方笑着一口答应,条件是——用“子仲姜盘”来换!

与世间所见的所有青铜器都不一样

行文至此,最后鉴赏一下本文的主角春秋子仲姜盘吧,好在它虽年代久远,但保护完好,到上海很容易免费看到。

因系民间盗墓发掘,子仲姜盘出土时间不详,只明确是山西出土,与晋候墓有关。有着山西青铜器质朴浑厚、形体较大的风格,高18厘米,口径45厘米,体重12.4公斤。

整器工艺精湛,构思新颖。盘壁两侧有一对宽厚的副耳高耸,其外侧饰有云纹;前后各攀一条曲角形龙,龙首耸出盘沿,作探视状;圈足下有三立虎,虎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若负重状。

其纹饰也是鲜明的山西特色,外壁饰S形的双形动物纹,即习称为窝曲纹。内有规则的浅浮雕鱼、蛙和龟,鱼为七条一周,龟、蛙为相间排列。这种饰法也是典型的春秋早期特色。

令所有鉴宝者击节赞叹的是,盘中央铸有带头冠的雄水鸟,边上环有四条鱼,外圈围四只无冠雌水鸟,各个造型生动。一旦有水流冲击,就各自原处转动360度!

与以往所见的无数商周青铜器毫不相同,这组小动物更显精巧灵动,与盘底的浮雕相映成趣,构成了立体与平面、动与静的完美结合,使造型单调的盘充满生气和情趣,在铸造技术上算是一种空前的创造。

作为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极品,子仲姜盘是世所罕见的国之瑰宝。其创造性的机巧设计,推翻了文物界以往对青铜器的认知,这种艺术装饰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例证。

而我们能轻易地看到这样的稀世宝贝,必须向叶肇夫、马承源这样的大家致以深深的敬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