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消费数据该如何看待?

一季度消费数据该如何看待?
2020年04月17日 13:04 付一夫Eric

文 | 付一夫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宏观数据。从结果上看,GDP同比下降6.8%,社零同比下降15.8%,其原因不言自明。

本文中,我们只讨论消费数据。

整体上看,一季度消费数据大体符合市场预期,主要原因在于疫情期间居民普遍居家隔离,线下的餐饮、旅游、酒店、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领域的消费都受到强烈冲击,这也使得1-2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了20.5%。不过,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整体向好与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居民消费已于3月份出现了回暖迹象,预计二季度消费市场的回暖之势将得以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由于普遍的居家隔离导致居民线上消费需求全方位井喷,网购、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直播、短视频、游戏等众多领域都呈现出繁荣之势,这也倒逼着企业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开拓线上业务的步伐,比如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与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服务提供商合作,将自身单个企业的资源以网络化形式融入到整个产业集群当中,扩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间的协同效应,实现技术、产能与订单等资源的共享,并在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同时,降低各方面成本,等等。这不仅可以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还能助推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所以某种意义上等于是“因祸得福”。

一季度,还有一个比较亮眼的角色,那就是消费券。其实,发放消费券,相当于是政府或企业向民众转移购买力,在特定期限内用于特定领域的消费,从而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刺激相关领域消费的复苏,进而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好转,缓解压力。此外,消费券还可以显著改善经济低迷时期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并为后续促消费、扩内需的长期政策落地打下较好的基础。从目前来看,发放消费券对于消费市场的提振作用是立竿见影的,杭州、南京等城市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过,消费券更多只是起到短期的刺激作用,却不能为后续消费扩张提供持久的增长动力,一部分民众拿到消费券之后,可能还会把原本用于支出的现金储蓄起来。另外,政府发放消费券可能会给财政造成压力,如果大面积发放还有可能引来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从这个角度看,消费券不能盲目地大规模发放,而是要基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落实,并配以长期政策的实施;同时还应加快推动复工复产,保证产能的恢复与产品的供给,以供给侧的复苏来配合需求侧的消费提振,如此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那么,未来要如何稳住消费市场呢?

短期来看,重中之重是要稳就业,只有就业得到保障,居民才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消费意愿才能不断释放。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尝试2.5天弹性作息,以“假日效应”来提振消费市场,当然这要建立在疫情稳定的前提之下。

从长期来看,促消费、扩内需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予以发力:从需求端看,应从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村等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从供给端看,应丰富消费市场的商品品类,提升商品服务质量,从而调动民众消费的积极性;从消费环境上看,政府部门还应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在支持企业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实政策,强化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